摘要:曾以“儿童营养研发专家”身份活跃于各大直播平台的“清华冯博士”,因涉嫌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然而风波未平,近日,平台又出现了一个“清华林博士-Linoder”直播间,一名自称“清华林博士”的主播悄然现身,打着“帮助孩童长高”的旗号,
□王蓉(湖南科技大学)
曾以“儿童营养研发专家”身份活跃于各大直播平台的“清华冯博士”,因涉嫌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然而风波未平,近日,平台又出现了一个“清华林博士-Linoder”直播间,一名自称“清华林博士”的主播悄然现身,打着“帮助孩童长高”的旗号,直播售卖儿童食品。目前,“清华林博士”直播间背后公司也因涉嫌虚假宣传被立案调查。(10月30日 澎湃新闻)
此类虚假宣传骗局屡禁不止。当博士身份成为营销手段,“学术光环”包装下的卖货似乎在一步步透支社会信任。
“每天一小支,喝出大高个”——这串稍显拗口的“科技名词”,搭配“清华林博士带队研发”的标签,再辅以“最后机会”的直播紧迫话术,迅速吸引了直播间的家长观众,成了家长眼中的“长高神器”。然而,这个极力宣扬的产品根本无科学支撑,也非保健食品,这场沸沸扬扬的热销不过是一场精心打造的商业营销骗局。
令人困惑的是,明明是普通产品,主播只要塑造高知人设,再抛出几句所谓“高大上”的专业术语,为何总能在流量洪流中突出重围、屡试不爽?关键或许在于公众对高学历有一层浓厚的“学术滤镜”,对专业知识的天然崇拜滋生了这套营销套路的土壤。
“博士”乃至清华这类顶尖学府的学位头衔,不仅是学术能力的有力证明,更被默认附加了道德信任层面的担保。这种认知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甚至在公众心里根深蒂固。在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当下,人们无所适从,对权威有着近乎本能的依赖,都盼着能有个信得过的“明白人”指点迷津,而“清华博士”这块金字招牌,恰好成为让人放心的权威符号。也正是深谙这种公众心理,该公司团队才完成了一次学术声誉到商业资本的赤裸套现。但这种无缝转换本质上是危险的概念误导,好比把实验室的白大褂直接穿到了推销员身上,让学术光环为商业行为“套马甲”。
学术名誉与商业利益的不当捆绑,不仅消解了学术本身的严肃性,更消磨了市场公平与社会信任。当知识的圣殿被功利的资本所玷污,当博士头衔沦为营销工具,我们或许需要重新理性审视整个环境:媒体、资本、公众对于“天才叙事”的追捧,是否共同营造了让虚假宣传得以滋生的温床?我们往往习惯通过各类标签认识事物,这反而让标签变相成为替代思考、困住认知的“牢笼”。
两位“清华博士”涉虚假宣传被立案事件,照见的不仅是部分个体的失德失范,更是社会对学术光环的过度追捧。“清华博士”永远不是商业虚假宣传的“免责金牌”,我们也不愿再看到下一个某某“博士”披着学术光环登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