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多利亚女王的全名叫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19年5月24日出生在伦敦肯辛顿宫,她是肯特公爵的女儿,早年丧父,由母亲严格管教长大。1837年6月20日,年仅18岁的她继承王位,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那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峰,蒸汽机和纺织厂改
维多利亚女王的全名叫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19年5月24日出生在伦敦肯辛顿宫,她是肯特公爵的女儿,早年丧父,由母亲严格管教长大。1837年6月20日,年仅18岁的她继承王位,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那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峰,蒸汽机和纺织厂改变了整个社会面貌。她的统治持续到1901年1月22日逝世,足足63年零7个月,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直到伊丽莎白二世打破这个纪录。
在位期间,英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垄断阶段,经济腾飞,铁路网四通八达,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但这繁荣背后是赤裸裸的殖民扩张,英国控制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维多利亚的个人生活也影响了她的决策,她1840年2月10日与表兄阿尔伯特亲王结婚,两人育有九个孩子,阿尔伯特作为她的顾问,推动了宫廷改革和文化项目,比如1851年的大博览会,那场展览在水晶宫举办,展示了英国工业实力,也吸引了全球目光。
阿尔伯特1861年12月14日因伤寒去世后,维多利亚陷入长期哀悼,戴黑纱避开公众视线长达十年,但这没让她放松对帝国的掌控。1876年5月1日,议会授予她印度女皇称号,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她的时代见证了海军舰队的扩张,船只从泰晤士河下水,炮口指向四海,支撑起对印度的控制和非洲的蚕食。
说到对中国的影响,维多利亚的角色不是直接下令,但她在议会中支持贸易保护政策,推动了对外侵略。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印度种植鸦片,转手卖到中国,换取茶叶和丝绸,填补贸易逆差。1830年代,鸦片输入量暴增,中国白银外流严重,社会问题堆积如山。维多利亚登基后不久,这种贸易就成了帝国利益的核心,她通过首相墨尔本和后来的保守党政府,默许甚至鼓励商人施压议会。
她的统治下,英国不只满足于商业,还追求军事优势,舰队升级,士兵训练加强,一切为打开东方市场铺路。这不是什么高尚追求,而是为了维持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牺牲别国主权。维多利亚本人很少公开评论这些事,但她的签名批准了多项法案和远征令,间接主导了那段黑暗历史。她的时代被浪漫化为维多利亚时代,强调道德和家庭,但忽略了帝国主义带来的血腥代价,对中国来说,更是百年屈辱的开端。
鸦片贸易是英国对华侵略的导火索,从18世纪末开始,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从印度孟加拉到中国的鸦片输出,每年数万箱鸦片通过广州十三行走私进入,英国商人贿赂官员,设计复杂走私链条,确保货物流通。中国清政府多次禁烟,但收效甚微,到1830年代,吸食鸦片者达数百万,白银外流每年上千万两,经济命脉被掐住。1839年3月,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抵达广州后封锁商馆,扣押两万多箱鸦片,同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行动彻底打击了英国的暴利来源。
英国议会辩论激烈,商人如怡和洋行的威廉·贾丁游说政府,声称这是对帝国贸易的侮辱。维多利亚女王在1840年议会会议上,通过首相转达支持战争的立场,强调保护英国利益。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以查尔斯·义律为全权代表,率二十多艘战舰从香港出发,封锁珠江口,炮击定海,开启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装备先进,蒸汽舰和线膛炮远超清军火绳枪,战斗从厦门到宁波,英军步步推进,清军节节败退。1841年1月,英军攻占穿鼻要塞,5月威胁广州,7月北上宁波,沿途焚烧村庄,抢掠物资。清廷派琦善谈判,但条件苛刻,英方拒绝。
战争拖到1842年5月,英军抵达南京长江口,钦差耆英被迫议和。8月29日,《南京条约》签署,这是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外加四百万两赎回广州被俘官员。条约还给予英国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英国商船蜂拥而入,鸦片贸易死灰复燃,年输入量从战前的四千箱飙升到五万箱。
维多利亚获悉后批准条约,推动英国在华设立租界,怡和和太古等公司垄断航运,茶叶出口量翻倍,但中国社会付出惨重代价,沿海经济凋零,民众贫困加剧。这场战争不是正义之战,而是英国为毒品贸易强行打开市场的野蛮行径,维多利亚的帝国梦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暴露了所谓文明国家的伪善面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屈辱没让清廷吸取教训,相反,英国胃口更大,法国也加入进来,觊觎中国市场。1850年代,贸易摩擦不断,1856年10月8日,英国注册的亚罗号船在广州被清军登船逮捕十二名船员,英国借口船籍和侮辱国旗,出兵报复。维多利亚签署动员令,首相帕默斯顿派海军上将米切尔率舰队南下,法国以传教士被杀为由,巴夏礼率军跟进。1857年12月,英法联军集结香港,次年5月攻打大沽口炮台,清军顽强抵抗,但装备落后,炮台失守。6月26日,《天津条约》签署,开放天津、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六口,允许外国公使驻京,赔款四百万两,还准许鸦片合法进口。
咸丰帝拒绝批准,联军1859年6月再度进攻大沽,僧格林沁部设伏重创英军,格兰特将军阵亡,迫使联军暂退。1860年8月1日,英法八万大军从北塘登陆,9月21日八里桥战役,清军溃败,北京门户洞开。10月6日,联军占领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英法使节被扣,二十一名俘虏遭虐待致死,包括外交官哈里·史密斯·帕克斯的随员。
詹姆斯·布鲁斯·埃尔金勋爵,时任英国全权大臣,在帕默斯顿支持下,下令焚烧圆明园作为报复。10月18日,三千五百名英军执行命令,先是洗劫园内宝物,然后纵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化为废墟,安佑宫三百多名宫人葬身火海。
圆明园建于1709年,占地三千五百亩,汇集中西建筑,藏书十万卷,珍宝无数,是清帝避暑胜地。焚毁不是军事需要,而是蓄意摧毁文化象征,埃尔金后来写道,这是对野蛮行为的惩罚,但本质上是帝国主义的报复逻辑。维多利亚在位期间默许此举,她的政府视之为震慑清廷的手段,推动了《北京条约》10月24日的签署,额外赔款八百万两,拆除大沽炮台,外国势力直入内地。这场战争让中国门户大开,半殖民地化加深,维多利亚的统治下,英国从中国榨取的财富源源不断,但也埋下长期怨恨的种子。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掠夺规模惊人,粗略估计达一百五十万件文物,从先秦青铜礼器到唐宋元明清字画、瓷器、玉器、丝绸,应有尽有。士兵们砸开殿门,抢走巨型花瓶、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珐琅彩瓷盘,甚至宫廷档案和天文仪器。法国军官如吕西安·黑贝在日记中记录了运走数吨宝物的过程,许多物品被打包运回欧洲,部分拍卖变现,部分私藏或捐给博物馆。1861年至1869年,巴黎多次拍卖圆明园赃物,买家包括贵族和收藏家,锤落声中,中国千年积淀流失海外。
这些文物如今散落全球,大英博物馆藏有不少圆明园出品,如青铜鼎和玉如意,卢浮宫也有十二生肖之一的猴头。英国政府从未正式归还,偶尔展览时还标为战利品,视掠夺为合法遗产。中国多次索要,但以“历史复杂”为由推诿。第一次鸦片战争虽掠夺较少,但奠定了模式,英军在宁波等地抢走古籍和银器。整体看,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从中国卷走的艺术品,推动了欧洲的中国热,19世纪末拍卖市场火爆,但对中国是文化断层,圆明园重建虽有努力,却难复原貌。
这掠夺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维多利亚时代帝国主义的全貌,英国用炮舰打开市场,用火焰抹杀对手尊严。今日看来,它提醒我们全球化背后的不公,强国如何以贸易为名行霸凌之实。中国从此走上自强路,文物追索运动兴起,象征对历史的正视。维多利亚的遗产中,这部分最丑陋,暴露了所谓进步的代价:一个帝国的荣耀,往往是别国的伤疤。
来源:青山读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