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要是把时间往前倒个八十多年,地点换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根据地,一个二十出头、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对着一个刚死了老婆、还发誓要为亡妻守孝三年的将军说这话,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非同寻常的劲儿。
要是有人跟你说,“我等你三年”,你啥感觉?
搁现在,这听着可能有点浪漫,但多少有点不着边际。
可要是把时间往前倒个八十多年,地点换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根据地,一个二十出头、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对着一个刚死了老婆、还发誓要为亡妻守孝三年的将军说这话,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非同寻常的劲儿。
说这话的姑娘叫傅涯,她对着的那个将军,是陈赓。
这事儿,得从陈赓心里那道过不去的坎儿说起。
1939年春天,对于在太行山里跟鬼子玩命的陈赓来说,天是灰的。
他的三八六旅打得鬼子嗷嗷叫,可他自个儿的心,却像是被掏空了一大块。
他的妻子王根英,那个从上海纺织厂里走出来的革命女将,在河北南宫突围的时候,为了回头抢救一份关系到部队命脉的文件,倒在了鬼子的刺刀底下。
人没了,才33岁。
王根英对陈赓来说,不只是老婆。
那是把他领上革命这条道的引路人,是能跟他并肩扛枪的战友,更是他认定了要过一辈子的亲人。
俩人从1927年在武汉见第一面就对上了眼,风风雨雨十几年,聚少离多,好不容易在延安安稳了几天,又各自奔赴了战场。
噩耗传来,这位在战场上眉头都不皱一下的铁汉,几天几夜没合眼。
他在日记里写得咬牙切齿:“我要为她守节三年。”
搁在那个年代,一个三十多岁的将军,战功赫赫,还是个出了名的“开心果”,身边不知道有多少爱慕他的女同志。
组织上也替他张罗,觉得他一个人带着孩子不容易,得尽快再成个家。
可陈赓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谁劝都没用。
他就用打仗来麻痹自己,仗打得越狠,心里的窟窿仿佛就能暂时堵上一会儿。
他就这么硬扛着,直到一年多以后,因为腿伤被送回后方休养。
命运这根线,就在这时候,悄悄地把另一个人牵了过来。
1940年,山西武乡县,抗大总校。
从前线下来的陈赓,在这里养伤,也顺便给学员们讲讲课。
一天,他正唾沫横飞地讲着战斗故事,底下坐着个女学员,眼睛亮得像星星,一直盯着他看。
这姑娘,就是傅涯。
傅涯这姑娘,跟根据地这片黄土地,本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人家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家里是浙江上虞的大户,从小读的是洋学堂,听的是西洋音乐,连饿肚子是啥滋味都不知道。
可偏偏她有个闹革命的哥哥傅森,天天给她写信,信里描绘的延安,那个充满理想和公平的世界,像块磁铁一样吸着她。
二十岁那年,她把家里的锦衣玉食一扔,瞒着家人,一个人跑到了延安。
凭着文化水平高,人又长得漂亮,很快就成了抗大有名的才女。
一个是在死人堆里爬出来、幽默起来能把人逗得前仰后合的独臂将军;一个是满腹诗书、对革命充满无限向往的知识女性。
这俩人,就像是老天爷特意安排好的一样。
周围的人都看出来了,觉得这俩人简直是天生一对,都撺掇着撮合。
可陈赓呢,他心里那道坎还在。
他欣赏傅涯,甚至可以说是喜欢,但他一想到自己对王根英发的那个誓,就把所有念头都死死摁了下去,跟傅涯始终保持着距离。
可喜欢这玩意儿,你是捂不住的,它会从你的眼睛里、嘴角边自己跑出来。
陈赓终于还是没绷住,找了个机会,跟傅涯坦白了。
傅涯听完,心里头五味杂陈。
她早就对这个风趣又英雄的将军动了心,可她也有自己的难处。
她告诉陈赓:“陈将军,谢谢你看得起我。
但是…
…
我家里给我订了一门亲事,是我那个素未谋面的表哥。”
这是旧社会留下的尾巴,一桩典型的包办婚姻。
陈赓听了,没退缩,反而觉得这姑娘实诚。
他没逼傅涯,只是更坦荡地关心她,尊重她的选择。
这份胸襟,让傅涯彻底认定了,眼前这个男人,值得托付。
傅涯也是个有主意的。
她骨子里是新女性,当即就下定决心,要亲手砍断这根捆着自己的绳子。
她立刻给家里写了一封长信,态度坚决地要求解除婚约。
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孩子干出这种事,不亚于一场家庭地震。
等她解决了自己的麻烦,她找到了陈赓。
她不仅接受了陈赓的感情,更对他那个“为亡妻守节三年”的誓言,表示了完全的理解和尊重。
她没说多少花里胡哨的话,只是看着陈赓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我等你。”
就这三个字,比什么海誓山盟都重。
于是,她就开始了等待。
在那个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儿的战争年代,三年,足以发生任何事。
多少人走散了,多少人牺牲了,多少感情变了味。
可傅涯,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在抗大工作、学习,坚守着她的承诺。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有一种爱情,叫作尊重和等待。
1943年,三年期满。
陈赓没有辜负这份深情,他用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把傅涯娶进了门。
结了婚,傅涯干的第一件大事,不是忙着过自己的小日子,而是四处打听陈赓和王根英留下的儿子——陈知非的下落。
当她知道孩子被王根英的妹妹王璇梅在老家带着,过得很苦时,她立马让陈赓派人把姑侄俩接到了解放区。
她心里门儿清,要把这个家撑起来,就得先把人心拢住。
她对不是自己亲生的陈知非,比对自己后来生的孩子还要上心,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都想着他。
她把王璇梅当成自己的亲妹妹,还想方设法把两个孩子都送去华北大学念书,让他们有出息。
傅涯这份发自内心的大度和善良,让陈知非一辈子都把她当成亲生母亲一样敬重。
而王璇梅,后来嫁给了开国上将陈锡联,两家人的关系,因为傅涯当初的这份情谊,走得特别近。
傅涯用她的行动,把两个原本可能存在隔阂的家庭,紧紧地拧成了一股绳。
好日子没过几年,天,塌了。
1961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因为心肌梗塞突然去世,年仅58岁。
这一年,傅涯43岁,她和陈赓生的四个孩子里,最大的才16岁,最小的才6岁。
生活的担子,一下子全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但这个女人,没倒下。
丈夫走了,留下了两件事,成了傅涯后半辈子的主心骨。
一件是明面上的,替陈赓继续履行承诺,每个月雷打不动地给王根英的母亲寄生活费,一直到老人去世。
她替丈夫,给那位素未谋面的老人尽孝。
另一件,是更熬心血的,整理陈赓留下的那几十万字的日记和手稿。
那些日记,是陈赓一生的心血,也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可整理起来,谈何容易。
那些字,有的是在马背上颠簸时写的,有的是在昏暗的油灯底下草草记下的,龙飞凤舞,加上年代久远,纸张发黄发脆,很多字迹都模糊不清了。
傅涯就戴着老花镜,趴在桌子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抄录、整理。
这个工程,她一干,就是二十年。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陈赓日记》得以出版。
从1961年到2010年,整整49年。
当年那个在抗大校园里说“我等你”的年轻姑娘,自己也熬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她再也没有嫁人,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交给了孩子,交给了对丈夫的承诺。
2010年,傅涯在北京病逝。
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她的骨灰和丈夫陈赓的安放在了一起。
在他们旁边,还空着一个位置,那是特意为陈赓的第一任妻子王根英留的。
傅涯 口述, 陈知建 执笔. (2004). 陈赓与傅涯.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马晓丽. (2011). 傅涯:永远的怀念. 党史博览, (3), 4-9.
本文仅用于分享积极向上的内容,不涉及任何侵权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解决。
来源:豁达夜话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