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6日,有网民在社交平台投稿其工作群聊截图并爆料称,某农商银行内部通知,要求“从明天起到12月31日,取消网点轮休,周六日全员不休息,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爆料帖文评论区内有不少网民表示,涉事银行为内蒙古农商银行。

—— 第182期 ——
10月26日,有网民在社交平台投稿其工作群聊截图并爆料称,某农商银行内部通知,要求“从明天起到12月31日,取消网点轮休,周六日全员不休息,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爆料帖文评论区内有不少网民表示,涉事银行为内蒙古农商银行。
相关爆料帖文及评论截图爆料内容流出后,引发小规模关注。《经视直播》栏目、红星新闻、大象新闻等媒体关注有关情况并参与事件传播,多个银行业自媒体也积极发文讨论。舆论批评银行违反劳动法,从业者抱怨任务重加班多事件相关话题评论区内,网民纷纷表达了对银行强制员工加班的不满,呼吁劳动监察部门介入,严查涉事银行是否存在违反劳动法行为。有网民指出,“全员不休息”要求已严重违反劳动法;另有网民建议,相关员工应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银行业从业者则在评论区内“大倒苦水”,宣泄对机构频繁加班、业绩冲刺的无奈。多位从业人员表示,每年年底到次年年初,年度目标冲刺、“开门红”等活动叠加,期间机构层层施压,员工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常面临高强度加班。有网民甚至调侃称,“基层银行人,一年四季都在奋战的路上,‘5+2’、‘白+黑’”。银行迅速否认,回应可信度遭质疑10月26日,《经视直播》栏目记者致电内蒙古农商银行客服热线了解情况。工作人员表示,该行总行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法规,绝不存在网传现象。由于原帖未明确指认具体银行,且跟评者身份尚难确认,银行将立即组织排查。无论结果如何,总行相关部门都会介入处理。该媒体记者随后向涉事银行多家网点求证,有关工作人员均表示未收到相关加班通知,所在支行作息正常。但同时,也有员工透露,部分客户经理岗位确因任务繁重经常加班,“是否休息全是领导看任务完成情况来决定的”。然而,截至10月28日凤凰网财经再度求证时,内蒙古农商银行仍未反馈排查结果,且其总部电话持续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涉事银行虽在事发后迅速切割责任,但因其后续未披露调查进展,回应可信度明显打折。相关报道及网络平台中多名自称为内蒙古农商银行员工的补充爆料,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舆论对该行确实存在较重加班现象的认知,引起舆论对该行模糊重点、以总行机关情况掩盖基层加班事实的质疑。更需注意的是,银行回应中“介入处理”表述指向不明,激起了网民对银行的二次质疑。内蒙古农商银行曾表示,原帖跟评者身份尚难确认,“将立即组织排查,总行相关部门都会介入处理”。有网民、自媒体指出,结合回应上下文看,涉事银行更像是要核实并处理跟评者,而非调查是否有分支机构下发网传通知,并解决强制员工加班问题。临近年末,银行一方面需完成季度、年度业绩考核任务,另一方面又需提前“备战”次年“开门红”,营销活动密集、业务压力较大,各分支机构、网点任务量及强度也随之上行。因此每逢营销旺季,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中银行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相关吐槽、发泄性内容也将明显增多。在营销集中发力期,如何平衡集体业绩冲刺与个体员工感受,成为各机构必须面对的一道考题。回顾近期发生的多起员工举报银行强制加班、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事件发现,一般网民及从业者大多已对“银行基层员工加班频繁”形成“刻板印象”。面对类似突发事件时,银行“没有强制加班要求”的辩驳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为防范此类事件,银行还需转变思路,将“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防控”,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优化业绩考核标准,拒绝各类“无效内卷”;关心员工状态,设置专门渠道接收内部意见反馈,针对典型问题进行整改提升,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落实到位。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