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沙战后稳定大戏刚拉开帷幕,就上演了一出拒人千里的戏码。以色列一句不接受,直接把土耳其挡在拟组建的5000人稳定部队门外,让原本就复杂的战后布局更添变数。
加沙战后稳定大戏刚拉开帷幕,就上演了一出拒人千里的戏码。以色列一句不接受,直接把土耳其挡在拟组建的5000人稳定部队门外,让原本就复杂的战后布局更添变数。
这支部队本是为填补加沙战后权力空白而生,可组建前提却被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一句话点破:以色列得对参与国放心。偏偏土耳其这颗关键棋子,早就被以色列拉进了不信任名单。
为啥以色列这么较真?说到底还是旧怨加新仇。过去几年,土以关系因叙利亚局势和哈马斯问题急转直下,以色列认定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和穆斯林兄弟会、哈马斯走得太近,压根没法指望其保持中立。
可尴尬的是,土耳其既是特朗普二十点停火计划的担保国,又是穆斯林世界军事实力顶尖的国家,把它排除在外,难免引发其他国家的质疑。
目前来看,这支部队大概率由埃及牵头。印尼、阿联酋等国还在努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哪怕不是正式维和部队,有了授权也能更有底气。但部队的搭档已经敲定,美方主导的民事-军事协调中心(CMCC)。
这个设在以色列南部基里亚特加特的机构,刚由美国副总统J.D.万斯在周二揭幕,成员包括英、法、约、阿的少量顾问,既要管安全事务,还得协调加沙援助。可现实是,多个主要援助通道至今没开放,CMCC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边部队组建磕磕绊绊,那边人道援助的争议更闹得沸沸扬扬。鲁比奥直接给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UNRWA)扣上哈马斯附属机构的帽子,宣称其不能在加沙继续运作。
这话一出,立刻遭到欧洲多国、联合国和国际法院的集体反对。国际法院本周发布咨询意见,明确UNRWA是加沙不可替代的救助渠道,还指出以色列拿不出足够证据证明该机构被哈马斯彻底渗透。
这可把特朗普政府架在了火上,二十点计划里明明承认联合国的救援作用,现在却要排除UNRWA,简直是自己打自己脸。
更扎心的是援助数据。按停火计划约定,以色列该每天允许600辆援助卡车入境,可实际日均只有89辆,仅达承诺的14%。挪威见状赶紧起草新决议,想把国际法院不得限制人道援助的条款加进去,给以色列施压。
UNRWA也忍不住发声,批评以色列加剧约旦河西岸的占领。自战争爆发以来,约旦河西岸及东耶路撒冷的暴力事件持续升级,土地吞并从未停止,UNRWA直言这公然违反国际法,并强调加沙与西岸的未来息息相关。
土耳其这边也是满肚子委屈。总统埃尔多安在周五记者会上喊话美国,要求通过制裁和武器禁运迫使以色列遵守承诺,可自家灾害管理局(AFAD)的81人救援队,还滞留在埃及边境等着以色列的入境批准,搜救任务迟迟无法开展。
就在各方为部队和援助吵得不可开交时,巴勒斯坦内部传来了一丝进展。周五,哈马斯代表哈亚与法塔赫代表谢赫在埃及会晤,哈马斯透露已从调解方获得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的明确保证。
双方会后达成共识,同意由独立技术官僚组成的临时委员会接管加沙行政管理,联合阿拉伯国家和国际机构维持基本公共服务。这看似积极的信号,能否落地还得看以色列的态度。
联合国人道事务负责人汤姆·弗莱彻的一番话,给这场复杂的政治博弈添了沉重注脚。他近期探访加沙后形容,眼前的景象像是在广岛、斯大林格勒或德累斯顿的废墟中穿行。
5000人稳定部队能否顺利组建?土耳其是否真的彻底出局?援助通道何时能真正开放?加沙的战后重建,还藏着太多待解的谜题。
来源:成倚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