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继续沿着黄河流域东进,来讲一个更大的古代地理概念——“中原”,当然我们这里主要讲“狭义”的中原,因为“广义”的中原它更像是一个文化和政治符号,历史上主要与周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相区分,一定意义上代表的是华夏正统所管辖的区域,所以广义的“中原”会随
今天我们继续沿着黄河流域东进,来讲一个更大的古代地理概念——“中原”,当然我们这里主要讲“狭义”的中原,因为“广义”的中原它更像是一个文化和政治符号,历史上主要与周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相区分,一定意义上代表的是华夏正统所管辖的区域,所以广义的“中原”会随着历史时期不一样,所代表的区域也不一样,那就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了。当然,“狭义”的中原也是“广义”中原的核心区域,只是它的地理概念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地理边界。这主要是因为“中原”地区不像洛阳盆地、关中平原、南阳盆地一样拥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因为相对封闭的地形更容易形成自成一体的地缘文化氛围。那既然这里难以形成自成一体的地缘文化,为何还会出现“中原”这个地理概念呢?
我们都知道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代狭义的“中原”大致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范围,那你看看河南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总结:“中原河南九州中,枢纽中心十省通”,“通达”是河南最大的特点,所以也正是因为这片区域位于古代地缘的中心,才弥补了地理结构上的不足,从而使这里有机会形成相对独特的地缘文化。那遥远的古代又没有河南省的边界,而且现在河南省的大体区域也是沿用的古代中原的地缘格局,那古人是如何划分“中原”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既然古代中原的具体边界不好找,那我们可以先找出这片区域附近不是中原的区域,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标注出西部的关中平原、西北部的山西高原,北部的河北平原、东部的山东丘陵、东南部的江淮平原以及南部的江汉平原六大地理板块。那是不是被这六大地理板块围成的区域就是“狭义”的中原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任何地缘板块和地缘板块之间都会有一个过渡区,像我们以前讲鄂尔多斯高原的时候就说过,它就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
那中原腹地和周边六大地理单元的过渡区又是哪些呢?我相信细心的朋友已经找出来了。它们是西北部的河内、北部的河济、东部的泗上、南部的淮上,西南部的南阳盆地。还有没有呢?没有了!有人说洛阳盆地它也应该是啊,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一点,洛阳盆地并不是中原腹地与关中和山西高原的过渡区,因为它本来就是中原的核心。
大家经常讲“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除了洛阳盆地地处中国古代“九州”中的豫州,被认为是天下的中心,是夏、商、周三代的王畿重地以外,洛阳盆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它连接了关中平原和山西高原。
底图来源:《中华文明地图》
从洛阳出发北渡黄河后可以经河内之地入上党高地,然后进入山西高原;也可以走崤函古道西进,到达三门峡以后走茅津渡渡过黄河去往河东地区;或者一直沿黄河南岸西行去往关中。这些可行的线路直接可以决定一个屈居于黄土高原的王朝是否可以以洛阳盆地为支点,问鼎中原腹地。上期我们讲过秦人为了问鼎中原,尝试走崤函通道、洛阳盆地这条线路东出,但在“崤之战”的惨败后,秦人沉寂了近两个半世纪。这场战场让秦人清楚的意识到,要东出经洛阳盆地问鼎中原,必须先控制山西高原,如果山西高原不拿下,东出的秦军随时都有可能被敌军切断崤函通道这条退路。这从一个侧面也告诉我们,历史上在黄土高原占据主要地缘优势时,洛阳比郑州、开封这些据点更有资格成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因为它可以沟通黄土高原上非常关键的关中和山西两大地缘板块,无论是山西高原还是关中的势力想要问鼎中原腹地,洛阳盆地都是难以绕开的话题。
只是秦人在“崤之战”的惨痛教训后做得更加彻底,更加小心,他们除了拿下山西高原和崤函通道这两个抓手外,还从丹江通道,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武关进入南阳盆地,到南阳盆地后走方城夏道问鼎中原。所以大家现在应该能明白,历史上的楚方城为什么要这样修建了,因为对于大本营在江汉平原的楚国来说,楚方城刚好堵住了有可能从丹江通道过来的关中势力和从方城夏道南下的中原势力。通过前面讲到的这些其实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洛阳盆地与南阳盆地对中原腹地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特别是在政治和经济中心还没有东移之前,无论是哪位皇帝君临天下,基本上都要把洛阳盆地、南阳盆地和中原腹地捆绑在一起来管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原腹地的西南部安全。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去洛阳盆地、南阳盆地、江汉平原走一走,你会发现洛阳盆地和南阳盆地主要讲的是中原官话,而江汉平原则更多使用的是西南官话,这都是地缘形态所决定的。
知道了这些,你再看看河南省的西南部边界走向,应该就好理解很多了。那我们前面讲的是中原的西南部,如果要守住中原,东部和北部的防线又该如何布置呢?相比于西南,中原东北部的地形要开阔很多,防守的任务肯定也要艰巨很多。但我们前面讲过中原周边有五大过渡区,除了南阳盆地外,北部的河内与河济,东部的泗上与东南部的淮上,恰好构成了中原腹地北部和东部的动态防御圈。
河内地区背靠太行山,面向黄河,是一个典型的类三角形结构,这片区域最关键的据点就是沁阳,古称野王。因为这个据点是沁河与丹河的交汇之地,那自然也是控制河内与上党高地的咽喉,像太行八陉中的太行陉就以沁阳为起点可以沿河谷北上晋城,西部还有轵关陉去往河东地区,南部又有“河阳三城”。
“河阳三城”故址位于现在的孟州市附近,这里有北城、中潬城和南城三座城池,分别位于黄河北岸,河中沙洲与南岸,是西晋至隋唐时期沟通黄河南北往来的水上要道。
底图来源:《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安史之乱时期,河阳三城就充当了非常重要的战略据点,尤其是李光弼以弱胜强扼守河阳三城后,使得叛军在拿下洛阳空城后既不敢西进也不敢南下,因为害怕河阳三城的唐军偷袭他们的后路。所以河内地区的沁阳这个据点对于中原来说,既可以震慑丢失的洛阳盆地,又可以扼守通往山西高原的河谷通道,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再往东就是被西汉黄河与古济水夹持的这片河济地区,在古代,这两条并行的大河中间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湖泊,最有名的就是大野泽。
这片区域水网密布,南北向的行军是比较困难的,中原政权可以依托黄河作为主防线,同时利用济水作为第二道防线,形成一片广阔的防御纵深。而且这片区域因为有河水的滋养,那土地肯定就肥沃,但缺点就是水患比较多,如果治理得当的话,它既可以在经济上变成军事粮仓,又可以在军事上主动利用水系,通过筑坝、蓄水等方式在关键时期“以水代兵”,人为制造泛滥区来阻挡敌军。这一地区最关键的据点就是濮阳,濮阳地处河济之间,是控制这一区域的核心,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对峙的前线。它还有一个称呼叫“澶(chán)州”,北宋时期著名的“澶渊之盟”就是在这里签订的。
底图来源:《中国历史大地图》
关于泗上和淮上这两个缓冲区,我们以前在讲寿春的时候讲过,要想从江东地区问鼎中原,有两条非常关键的水上线路,一条是经广陵—淮阴—下邳—彭城北上,接上泗水以后继续北上进入河济地区,这里又体现出河济地区的重要性了。
底图来源:《中国历史大地图》
走泗上的这条线路最关键的据点就是彭城,现在叫徐州。彭城的重要是因为这里是泗水和获水的交汇处,泗水北上接菏水或者是运河以后去往河济地区,获水北上接汴水以后问鼎中原,泗水南下又可以去往扬州,还可以沿沂水去往胶东半岛,可以说这座坐落在局部高地上的据点城市水系网络是四通八达,这也是为什么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都要经过徐州地区的原因。所以江东的政权守住了徐州,则可保东南无忧;中原的政权拿下了徐州,则可享东部太平。
底图来源:《中国历史大地图》
还有一条线路就是走濡须口—合肥—寿春—汝阴—项县—浚仪,这条线路主要是从长江入巢湖,从巢湖入淝水,然后再走淮河、颍河入蒗荡渠问鼎中原。这条经淮上的线路,最关键的据点就是寿春,关于寿春的重要性以前我们单独讲过,这里是中原地区经水路过巢湖平原后进入长江流域绕不开的据点。
底图来源:《中国历史大地图》
如果你手中缺少一套古今对照的高清版且带地形展示的大地图,不妨看看下方的《中国历史大地图》,它将有利于你更好的梳理中国的历史地理脉络,上方的参考图均来自于这套参考书。
所以,讲了这么多,谁想稳稳地占据中原腹地,就需要抓住洛阳、沁阳、濮阳、徐州、寿春和南阳这六个关键据点。同样的道理,在有资格“逐鹿中原”的六大地缘板块中,谁控制了相邻的缓冲区,抓住了关键的据点城市,谁就能够占据争夺中原腹地的主动权。今天关于中原我们就讲这么多了,如果您喜欢球局的节目,别忘了点赞、分享加关注!我们下期再会。
来源:星球科普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