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信人是西安某国企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33岁,同济硕士毕业,天天和CAD死磕。
半夜刷到一条私信,看得我手里的泡面都不香了。
发信人是西安某国企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33岁,同济硕士毕业,天天和CAD死磕。
他说:
“我是陕西宝鸡人,女,33岁,当年手握‘老八校’硕士文凭,以为进了设计院就能设计地标……结果呢?
8年了,我画的不是卫生间详图就是楼梯间大样,最‘高端’的活儿是给领导家别墅出方案!
和我同届的老刘,早成了项目主创,去年还拿了省优奖。
我呢?上个月申请参与新区规划竞标,所长撂了句‘你连地下室防水都画不利索’。可问题是他让我画过别的吗?
现在刷到同学朋友圈,有的开工作室接国际项目,有的转行做博主月入十万,我连买支口红都要等618。
想辞职去夜市卖烤苕皮,又怕被同行笑‘设计师沦落成摊贩’。老师,我这辈子是不是卡死在1:100的图纸里了?”
西安钟楼
按常规该劝她“设计院稳定,旱涝保收”,但看着满屏的焦虑,我决定撕开温情面纱。
你要真是设计界达芬奇,蹲在打印店描拓蓝纸算怎么回事?但关键是——你描出过惊世骇俗的线吗?
贝聿铭有句话很刺耳:“如果你只会抱怨甲方,说明你连征服甲方的能力都没有。”
先别骂所长“眼瞎”,摸着数位板问自己:“交给你的边角料图纸,你画出让人膝盖发软的细节了吗?”
如果连卫生间地漏都能标错标高,别墅方案被业主吐槽“像公厕扩建”,谁敢让你碰千万级项目?
设计圈最残酷的真相是:
你看不上的图纸,正在狠狠看不上你。
说个真事。我表姐的闺蜜,在西北某设计院画了六年给排水图。
别人画管线就是机械复制,她却魔怔到把每根管道当艺术品——研究水流声对住户的影响,优化检修口装饰盖板,甚至给老旧小区排水管设计隐藏式艺术涂装。
去年她整理的《既有建筑管线美学改造指南》被住建局推广,现在带着团队专攻城市更新,最近刚接了个雄安新区的活。
反观她隔壁工位的同事,天天吐槽“硕士画管径是行业耻辱”,有次把化粪池接到雨水管,现在还在后勤科贴发票。
你看,设计圈哪有什么‘屈才’?只有‘把下水道画出彩虹’的狠角色。
所长不是憨憨,谁在混底薪、谁在憋王炸,心里跟总平面图一样清楚。
如果你真觉得“详图画到退休也翻不了身”,我支持你摆摊。
但别幻想换个赛道就能“逆袭”——哪儿都得先交设计费,哪儿都绕不开‘夯土定律’。
说到这儿必须提“兵马俑原理”。
兵马俑刚出土时全是碎片,考古队得花几年拼接上色。
要是修复师干三天就摔铲子走人,你现在去兵马俑坑只能看泥巴堆。
职场成长就像修陶俑——
前七年捡碎片练的是耐心和手法,第八年突然就能拼出将军俑的威风。
那些三年跳五次槽的人,就像总在换陶俑残片的新手,永远凑不出一件完整铠甲。
最后,给这位姐妹指条野路子:
你现在摆摊,等于在拼出陶俑脚趾时就放弃;如果咬牙再粘半年,说不定就能摸到将军的青铜剑。
当然,粘碎片不是躺平——把楼梯间画出美术馆光影,给领导别墅设计埋个未来能吹牛的彩蛋,甚至周末帮街道办改造社区垃圾房。
记住:
真大神,在施工图里能埋艺术彩蛋,在烤炉前能设计出网红摊位;
而“卷不动又摆不烂”的人,到哪儿都像肉夹馍里的青椒——看着是标配,其实谁都嫌多余。
画图or烤串?答案不在同事的闲话里,在你的U盘里——你存的,是八年如一日的DWG备份,还是能当代表作的概念方案?
来源:清清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