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手机刷直播成了日常,可不少人心里犯嘀咕:直播这阵风还能刮多久?有人说“红利早没了”,有人靠它稳赚好几年。其实直播能走几年,从来不看行业风口,只看你怎么“做”。这三类真实案例,早就给出了答案。
打开手机刷直播成了日常,可不少人心里犯嘀咕:直播这阵风还能刮多久?有人说“红利早没了”,有人靠它稳赚好几年。其实直播能走几年,从来不看行业风口,只看你怎么“做”。这三类真实案例,早就给出了答案。
跟风型主播:撑不过半年,死在“没特色”
这类主播最常见,跟风开播却毫无核心竞争力,往往熬不过新手期。2025年“清朗”专项行动整治后,靠低俗表演、虚假人设诱骗打赏的路彻底走不通,跟风者更是加速淘汰。
前音乐主播胡婷就是典型,做了两年秀场直播,靠颜值和通用话术撑场面,直播间最多只有几十人。今年“双11”她只卖出6单,最终关停直播间。她的经历不是个例——行业里1.5亿个主播账号,真正能被看到的凤毛麟角,八成新人撑不过半年就退场。没有特色、只会念话术,行业再火也轮不到这类主播分蛋糕。
内容型主播:越播越稳,活成“常青树”
直播的核心从来是“价值”,有持续输出能力的主播,反而越播路越宽。二胡演奏家陈军把直播间当成新舞台,既演《赛马》等经典,也改编流行曲目,让古老民乐圈粉无数年轻人。非遗泥塑传承者徐远渭更厉害,直播捏泥人讲民俗,硬是把老手艺做成百万粉账号,传承之路走得更宽。
他们的共同点是“人无我有”的价值输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抖音非遗类主播数量同比增长61.72%,用户观看时长更是涨了141.97%。只要内容有干货、有温度,能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或知识需求,就不用担心被淘汰,这类主播能走的路远比想象中长。
专业型主播:靠体系加持,穿越行业周期
现在的直播早不是“单打独斗”,懂借势专业体系的主播,能轻松穿越行业波动。大健康领域的主播老李就很有感触,自己播了一年没起色,加入专业MCN后,第二天就卖了8万。
背后是整套专业体系在支撑:IP部门优化他的妆造和人设,运营部门盯数据复盘,项目部解决专业卡点,十几人团队协同赋能,两天就把他的直播水准提至中部以上。这种靠标准化流程和团队支撑的模式,能快速迭代内容、精准对接流量,就算行业政策调整、竞争加剧,也能靠专业能力稳站脚跟。
关键结论:直播能走几年,取决于你“扎根”多深
看明白这三类主播的结局,就懂了直播行业的生存逻辑:
1. 靠噱头的“浮萍型”主播,政策一严、观众一腻就会倒下,撑不过一年;
2. 有内容的“大树型”主播,靠价值扎根,能跟着行业长期成长;
3. 借体系的“舰队型”主播,靠专业能力抗风险,能穿越周期稳赚。
2025年前10个月全国直播销售额超2.2万亿元,市场其实一直在变大,但“秀场模式”降温后,行业早从“看脸吃饭”变成“看实力吃饭”。监管收紧淘汰的是乱象,优质内容和专业能力永远有市场。
与其纠结“直播能走几年”,不如问自己三个问题:有什么能持续输出的价值?懂不懂借专业力量补短板?能不能避开违规红线?想清楚这些,你就能在直播行业走得比别人远。
来源:什么都往DNA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