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8日上午,扶鹰教育“王金海会客厅”迎来一场关于“家庭教育隐性伤害”的深度对话 —— 扶鹰创始人王金海与作家梁鸿聚焦“家长习焉不察的惯性”,剖析那些“以爱为名”却伤害孩子的行为。梁鸿结合走访案例指出:“很多家长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用‘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自
原标题:作家梁鸿做客扶鹰王金海直播间:家长“习焉不察”的伤害,比打骂更隐蔽
10月28日上午,扶鹰教育“王金海会客厅”迎来一场关于“家庭教育隐性伤害”的深度对话 —— 扶鹰创始人王金海与作家梁鸿聚焦“家长习焉不察的惯性”,剖析那些“以爱为名”却伤害孩子的行为。梁鸿结合走访案例指出:“很多家长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用‘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自己却完全没察觉。这种隐蔽的伤害,比打骂更难修复。”
惯性一:权威型家庭,孩子是“次一等的生命”
“你是个小屁孩,懂什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听我的准没错!” 对谈中,梁鸿提到的这些家长常说的话,让直播间不少家长陷入反思 —— 这正是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权威型”惯性:父母将孩子视为“次一等的生命”,忽视其独立意志与表达权。
梁鸿以书中“无用的孩子”吴勇为例:吴勇曾认真跟母亲交流“我觉得学习压力好大”,母亲却打断他:“你懂什么是压力?我当年比你苦多了!”“孩子明明在尝试沟通,家长却用‘权威’堵死了对话的路。” 梁鸿强调,这种惯性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想法不重要”“我的感受没人在意”,长期下来,情绪只能往心里憋。
王金海补充道:“我们不会随意对陌生人说‘你不懂’,却能轻易否定孩子的感受。本质上,是没把孩子当成平等的生命 —— 你尊重领导的意见,却不愿听孩子说一句‘我不想学了’,这种双重标准,就是伤害的开始。”
惯性二:唯分数论,98 分也换不来一句“你很棒”
“那2分去哪了?为什么别人能考100分?”“一次考差,以后怎么考高中、考大学?” 对谈中,梁鸿模拟的家长对话,让不少家长直呼“像在说自己”。这种“唯分数论”的惯性,正在把孩子逼向情绪崩溃的边缘。
梁鸿分享了京城中产家庭的案例:母亲把家里所有钱都花在孩子的补习班上,从英语、钢琴到网球,孩子的时间被排得严丝合缝。可孩子却对她说:“我回到家,你们在聊天,我一个人写作业,家里比学校还严苛。” 最终,这个“天才型”孩子因重度抑郁休学,他说:“我的创伤,是被分数压出来的。”
“家长总说‘熬到高中就好了’‘考上名校就自由了’,却没看到孩子已经熬不住了。” 梁鸿痛心地说,有的孩子为了不让家长失望,熬夜刷题到凌晨,甚至偷偷吃安眠药助眠,“98分在家长眼里是‘差2分’,在孩子眼里,却是‘我拼尽全力也不够好’。”
王金海对此深有感触:“我们这代家长很多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便想让孩子复制自己的路。可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物质不缺,更需要‘我有价值’的认可 —— 分数只是一时的,孩子的自信和快乐,才是一辈子的。”
惯性三:情绪转嫁,孩子成了“最趁手的出气筒”
“我在单位受了气,回家看到孩子玩手机,一巴掌就上去了。”“夫妻吵架后,孩子稍微犯错,就忍不住骂他‘跟你爸一样没出息’。” 对谈中,梁鸿提到的“情绪转嫁”惯性,戳中了很多家长的隐秘痛点。
16岁的敏敏就是这种惯性的受害者:父母闹离婚时,母亲把愤怒都撒在她身上,拽着她的头发在小区拖拽;父亲明明在电话里听到她被打骂,却冷漠地说“你们的事自己解决”。“孩子成了父母情绪的‘垃圾桶’,可她只是个需要被保护的孩子啊。” 梁鸿强调,这种转嫁的伤害是双向的 —— 孩子会觉得“我是多余的”“我是个麻烦”,家长也会在冷静后陷入愧疚,却不知道如何弥补。
王金海补充道:“成年人有工作、朋友等情绪出口,可孩子只能依赖父母。你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他没有地方躲,只能自己消化。长期下来,孩子要么变得自卑敏感,要么用极端方式对抗。”
如何打破惯性?先学会“看见”孩子
“打破惯性不难,难的是先承认‘我可能错了’。” 梁鸿给出了具体建议:家长要学会“慢下来”—— 孩子说话时别急着打断,孩子考差时别急着指责,先问一句“你怎么想的”“你需要我帮什么”。
“哪怕只是说一句‘妈妈这件事没想到,我们一起想办法’,对孩子都是莫大的鼓励。” 梁鸿说,她走访的不少家庭,只是因为家长改变了“说话方式”,家庭氛围就明显好转:“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愿意‘看见’他的父母。”
王金海也表示,扶鹰教育一直致力于帮助家长打破“惯性思维”,通过专业课程教父母管理情绪、高效沟通,“教育不是‘改造孩子’,而是‘成长自己’。当家长愿意放下权威,倾听孩子的心声,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此次“王金海会客厅”的对谈,让更多家长意识到:隐性的伤害往往藏在“习以为常”里。未来,栏目将继续邀请各领域专家,为家长带来更多实用的教育思路,相关内容将同步更新至视频号“王金海聊家庭教育”,陪伴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来源:扶鹰教育王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