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天安门擎旗手,竟辞掉公职回村卖桃,他用“四个字”回应争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7:02 1

摘要:放着国家给的铁饭碗不端,跑回村里倒腾水果,这事儿搁谁看都得犯嘀咕。

放着国家给的铁饭碗不端,跑回村里倒腾水果,这事儿搁谁看都得犯嘀咕。

尤其这人还是张自轩,那个在天安门广场上,把五星红旗升了十二年的人。

从万众敬仰的国家脸面,到田间地头的泥腿子,这落差,不是一般人能想明白的。

故事得从2010年冬天说起。

河北平乡县一个叫张自轩的农村小伙,个子蹿到一米八八,人长得周正,那年他穿上军装,心里头就一个念想:去北京,去天安门,当那个升国旗的人。

这想法搁村里,跟说要去登月差不多,但他就是认这个死理。

新兵连里,机会真来了。

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排长徐文来挑人,一眼就扫到队列里鹤立鸡群的张自轩。

可走近一瞧,徐文的眉头皱了一下,上下打量完,撂下一句话:“腰太粗,不行。”

这话跟一记闷棍似的,眼瞅着排长要走,张自轩也不知道哪来的胆子,扯着嗓子喊了声“报告!”

他当着所有人的面,一把解开军大衣的扣子,再把里面的军装下摆给掀了起来。

大家这才看明白,哪儿是什么腰粗,是他把入伍时戴的大红花,宝贝似的掖在腰里,舍不得摘。

这一下,把徐文给逗乐了。

排长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符合标准的身板,更是一个兵蛋子身上那股子又憨又犟的劲儿。

就因为这朵大红花,张自轩拿到了去天安门的入场券。

可进了国旗护卫队,才知道苦日子刚开头。

这里不讲情面,只认标准,要把人练成一尊没有感情的“雕塑”。

站军姿,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磨人的。

一站就是好几个钟头,人得跟钉子一样钉在地上。

夏天,汗顺着脸往下淌,痒也不能擦,汗水浸透作训服,顺着裤管流进马靴里,训练结束,靴子里能倒出水来。

为了练出纹丝不动的定力,张自轩干了件狠事。

他在衣领后面,脖颈子那儿,偷偷别上三根大头针,针尖对着皮肉。

人一犯迷糊,脑袋稍微一耷拉,那针尖立马就给扎醒了。

靠着这种自残式的法子,他把“绝对挺拔”四个字刻进了身体里。

擎旗手的训练,更是对力量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那根三十多斤重的不锈钢旗杆,在他手里一开始根本不听话,跟个活物似的,总想往下坠。

队里的老兵说,擎旗手讲究天赋,有些人天生就端不稳。

这话传到张自轩耳朵里,反倒把他那股牛劲给顶上来了。

他开始跟自己较劲。

别人每天练俩小时,他就练六个钟头。

为了增加难度,他找来水壶,在旗杆顶上挂一个,觉得不够,就挂两个,最多的时候挂了四个,加起来又是十几斤的份量。

每天练完,右胳膊都是僵的,晚上吃饭连筷子都拿不稳。

虎口那地方,磨出水泡,他就用针挑破了,挤出里面的水,缠上布,第二天接着来。

时间一长,手上、肩膀上,全是死皮结的茧子,硬邦邦的,跟长了一层盔甲一样。

就这么练了整整一年,他硬是从预备队员里,把自己“磨”成了正式的擎旗手。

十二年,四千多个日夜,他擎着那面旗,从金水桥头,一步一步,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

每一步,都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精准。

他脸上的表情,也从最初的紧张,变成了如同岩石般的沉稳和坚定。

2021年7月1日,建党百年的庆典,是张自轩军旅生涯最顶点的时刻。

那天的国旗是特制的,面积更大,也更重。

站在全世界的镜头前,在亿万人的注视下,他右臂发力,奋力将国旗抛向空中。

红旗展开的那一瞬间,完美无瑕。

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他的照片,“最帅升旗手”的名号就这么叫开了。

那时候的他,是国家的符号,是活的丰碑。

谁也没想到,一年多以后,这个“活的丰碑”会选择离开。

2022年底,张自轩服役期满,光荣退伍。

按照政策,他被安置到老家平乡县的统战部工作。

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安稳的未来,在所有人看来,这是最好的归宿。

可张自轩自己不这么觉得。

每天对着文件、喝着茶,日子过得四平八稳,可他心里头发慌。

习惯了听哨声、喊口号、执行任务的人,一下子掉进这种安逸里,跟被关起来没两样。

他觉得浑身是劲儿,却没地方使。

直到2023年,县里找到他。

当时,家乡的桃子因为销路不畅,大量滞销,果农们急得团团转。

县政府的人想,张自轩现在是网络名人,能不能请他帮忙在网上吆喝几声。

张自轩一听这事,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他觉得,这不就是新的任务吗?

他开了人生第一场直播。

镜头前,他没学那些网红花里胡哨的话术,就穿着件简单的T恤,像跟人拉家常一样,老老实实地介绍家乡的桃子。

不到一个钟头,7000多个订单涌了进来。

他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数字,那感觉,比在广场上接受检阅还实在。

他突然意识到,这小小的手机屏幕背后,是一个他从未涉足过的“战场”,一个同样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战场。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下去了。

他开始琢磨辞职的事。

这决定太大了。

一边是父母亲友眼里的“金饭碗”,一边是前途未卜的“网红带货”。

他犹豫了半年,心里反复拉扯。

最终,那股子军人的血性还是占了上风。

2024年初,他正式递交了辞职报告,卷起铺盖回了村。

消息传开,网上炸了锅。

有人说他傻,“放着好好的公务员不当,非要去当网红,飘了”。

也有人冷嘲热讽,“早晚得后悔”。

一开始,他还想去解释,后来发现根本说不清。

他干脆不说了,就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回了四个字:“我问心无愧。”

这四个字,跟当年他掖在腰里的大红花,跟别在后领的针尖,跟旗杆上厚厚的老茧,是同一个道理。

对他来说,这不是从高处坠落,而是从一个阵地,转向了另一个阵地,冲锋的姿势没变。

如今,张自轩的直播间里,不光卖桃子,还有小米、粉条。

他正琢磨着怎么把村里的土鸡蛋也给弄上网,物流这块儿得再想想办法。

参考资料:

《从天安门广场擎旗手到家乡“带货官” 张自轩的人生“两个战场”》,新华社,2024年4月11日。

《“最帅国旗手”张自轩辞去公职当“网红”?

本人回应》,中国青年报,2024年3月14日。

《天安门广场“最帅升旗手”张自轩:十二年,我将青春融进国旗》,人民日报客户端,2022年8月1日。

本文旨在传递快乐和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来源:哗啦一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