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月薪三千,投资人血本无归!王家卫的“艺术神话”正在崩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7:04 1

摘要:人们一边为幕后工作者鸣不平,一边再次将目光投向那个被反复推上神坛的男人——王家卫。

最近,编剧古二公开控诉在《繁花》剧组月薪仅三千元。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人们一边为幕后工作者鸣不平,一边再次将目光投向那个被反复推上神坛的男人——王家卫。

这不是第一次有人质疑他的工作方式,但这一次,连基本劳动报酬都成了问题。

艺术的光环,还能不能遮住现实的裂缝?

王家卫在影迷心中是神。

他的镜头语言、叙事节奏、情绪调度,确实塑造了一代华语电影的审美。

可换一个视角——投资人、演员、场记、灯光师——看到的可能完全是另一幅图景。

他的创作方式,几乎是以牺牲效率、预算、团队时间为代价的。

有人称其为“极致”,有人则直言是“任性”。

而现实是:他的电影,绝大多数都不赚钱。

除1988年的《旺角卡门》外,王家卫几乎没有一部真正盈利的作品。

那部片子节奏紧凑、故事清晰,投资人邓光荣投了钱,也实实在在赚到了。

但从《阿飞正传》开始,他彻底抛弃了传统电影工业的逻辑。

没有完整剧本,没有明确拍摄计划,想到哪拍到哪,拍完还能全盘推翻重来。

邓光荣被他的才华打动,豪掷4000万港元支持《阿飞正传》,结果票房不足千万。

公司资金链断裂,邓光荣本人气到住院。

2011年他因心脏病去世,圈内有人私下推测,这场投资失败或许早已埋下健康恶化的伏笔。

这不是孤例。

《东邪西毒》投资超2000万港元,票房仅900万;《春光乍泄》《花样年华》在国际电影节上风光无限,商业市场却几乎颗粒无收。

就连他票房最高的《一代宗师》,内地收了2.8亿人民币,听起来亮眼,但项目从筹备到上映横跨整整十年。

十年间,勘景、试拍、重拍、等演员、等天气、等灵感……烧掉的资金早已远超账面收入。

到底有没有盈利?恐怕连泽东影业的财务都难以给出明确答案。

演员的煎熬更甚。

在王家卫的剧组,你永远不知道今天拍的镜头明天是否还存在。

梁朝伟曾为一个镜头连续吃下27个梨,只因导演觉得“情绪没到”;最终那段戏被整段删除。

张学友反复吃意大利面几十次,吃到生理反胃。

这些不是传闻,是圈内公认的事实。

《阿飞正传》原定数月完成,实际拍摄耗时一年。

演员无戏可拍时也不能离开,只能干等——工资照发,但生活节奏彻底打乱。

《花样年华》拍了15个月,《2046》更是耗去整整五年。

最极端的是《春光乍泄》在阿根廷拍摄期间,王家卫直接收走演员护照,理由是“防止他们擅自离组”。

张国荣在异国他乡陷入深度压抑,有接近剧组的人透露,他当时情绪崩溃到写下遗书。

这些细节虽无本人亲证,但多个信源交叉印证,基本属实。

这是艺术追求,还是控制?或许两者交织,但代价由他人承担。

可吊诡的是,顶级演员依然前赴后继。

梁朝伟、张曼玉、刘嘉玲、张国荣……他们档期紧张,却愿意空出一两年时间,只为等待一个不确定的开机通知。

原因很简单:王家卫的电影是镀金石。

梁朝伟凭《花样年华》拿下戛纳影帝,国际地位从此稳固;张曼玉从港姐转型为世界级影后,王家卫是关键推手;刘嘉玲借《2046》彻底撕掉“花瓶”标签。

就连《繁花》中的胡歌、唐嫣、辛芷蕾,也因这部剧实现事业第二春。

这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换:你给我痛苦、不确定、漫长等待,我给你奖项、地位、行业话语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但演员有选择权。

幕后工作者没有。

编剧、录音、服装、场务……他们靠项目维生,一个剧组干半年,可能是全年收入来源。

月薪三千,连基本生存都难保障。

古二的控诉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戳破了行业最痛的真相:我们歌颂艺术,却无视支撑艺术的普通人。

既然王家卫的电影几乎不盈利,为何资本仍源源不断涌入?

答案藏在泽东影业的商业模式里。

表面看,公司在拍电影;实际上,它早已布局海外发行、IP授权、明星经纪等多元业务。

电影本身亏钱不要紧,旗下艺人走红后,广告代言、商业活动抽成才是大头。

梁朝伟成为戛纳影帝后,单个房产广告代言费就超千万,泽东作为其经纪方,自然分得可观收益。

电影成了“人才孵化器”,而非单纯商品。

更深层逻辑是:投资王家卫,本质是品牌投资。

2016年,欢喜传媒豪掷近9亿港元收购泽东影业股份,换取未来六年对其新项目的优先投资权。

这笔交易震惊业内。

董平看中的,从来不是短期票房,而是王家卫的国际影响力——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常客,其名字本身就是高端文化资本。

与他绑定,等于打入顶级圈层,获取稀缺资源与人脉。

阿里影业、腾讯影业、和和影业均曾参与其项目投资。

法国、日本的电影公司也争相入局。

他们图什么?一是声誉。

在资本圈,能与王家卫合作,等于拥有“艺术鉴赏力”的认证;二是长线回报。

王家卫的电影具有极强的时间增值属性。

《花样年华》初映票房平平,但通过数字修复、艺术院线重映、流媒体版权销售,全球累计收益已超800万美元,且仍在增长。

经典作品如陈年酒,越久越值钱。

投资人赌的,正是这个“陈化”过程。

当然,也有纯为个人喜好买单者。

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之女梅根·埃里森,因痴迷王家卫风格,主动出资支持。

这类“任性金主”在好莱坞并不少见。

他们不求回报,只求满足审美偏好。

但这种模式在2025年的影视行业,越来越难持续。

当下市场讲求效率、数据、ROI(投资回报率),慢工出细活的创作方式,与行业节奏严重脱节。

王家卫的创作哲学,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代初,香港电影工业尚有试错空间,资本相对宽容。

导演可花数年打磨一部作品,投资人愿意等待。

如今,短视频崛起、观众注意力碎片化、平台要求快速回本,王家卫式的“慢”显得格格不入。

《繁花》从立项到播出耗时近十年,中间多次更换演员、反复修改剧本。

虽最终口碑尚可,但制作成本高企,平台压力巨大。

更关键的是,连编剧都开始公开质疑待遇,说明行业底线正在被试探。

有人辩称:艺术需要牺牲,大师需要特权。

这话没错,但艺术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一部电影,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参与。

导演是灵魂,但灯光师扛着设备在烈日下站一天,录音师在嘈杂环境中捕捉细微声响,编剧在深夜反复推敲台词——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躯。

若只强调导演的“艺术自由”,却无视团队基本权益,这种自由,不过是特权的遮羞布。

王家卫镜头中总有一种“无脚鸟”的意象。

《阿飞正传》里那句“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飞,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成了他创作观的隐喻。

他追求极致,拒绝妥协,像那只永不停歇的飞鸟。

但现实不是电影。

现实中的鸟需要栖息,人需要休息,团队需要保障。

若一直不肯落地,终将力竭坠落。

或许,王家卫该让他的“鸟”偶尔停一停。

不是放弃艺术,而是让更多人愿意陪他一起飞。

再美的镜头,也需要有人扛机器;再动人的台词,也需要编剧在灯下字斟句酌。

艺术不是孤岛,而是群岛。

每一座岛都不可或缺。

王家卫的影响确实深远。

《大话西游》的诞生,某种程度上也受其启发。

刘镇伟与王家卫长期合作,目睹后者以非线性叙事、情绪驱动重构电影语言,深受触动,才催生出《大话西游》那种表面荒诞、内核深情的独特风格。

真正的艺术,应激发更多创作,而非制造消耗。

如今回看,王家卫的黄金时代,恰是华语电影最敢冒险的时期。

导演有话语权,资本有耐心,观众愿给新尝试机会。

今天,一切都变了。

平台要数据,广告主要曝光,观众要爽点。

王家卫还能否继续他的“慢电影”?《繁花》是一次试探。

它保留王家卫式美学,又尝试融入剧集节奏。

结果两极分化,但至少证明他愿意调整。

然而,调整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层面。

月薪三千的编剧,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若连基本劳动报酬都无法保障,再华丽的影像也掩盖不了裂痕。

艺术值得尊重,但尊重必须双向。

你可以要求演员为角色付出,但不能要求工作人员为梦想挨饿。

有网友直言:王家卫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认为全世界都该配合他的节奏。

这话尖锐,却不无道理。

真正的成熟,是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支点。

他缺的不是才华,而是一个既懂艺术、又懂规则的团队。

也有人替他辩护:影视行业薪资问题普遍存在,不该只盯着王家卫。

这没错,但正因为他是标杆,才更该被审视。

若连他都无法做到基本尊重,行业还有什么希望?

标杆的意义,不只是引领风格,更是树立标准。

王家卫近年确实在变。

早年他几乎不接受采访,神秘如隐士。

如今却参与综艺、为《繁花》做宣传、在社交媒体露面。

他意识到:时代变了,再不“接地气”,可能连拍片机会都难保。

但“接地气”不能止于表面,必须落实到剧组管理、薪酬制度、工作流程。

我们批评的,从来不是王家卫的艺术,而是他背后那套过时的合作逻辑。

艺术可以任性,合作不能任性。

你可以为一个镜头拍一百遍,但不能因此让整个团队饿着肚子干活。

你可以追求完美,但不能把别人的忍耐当作理所当然。

时间会检验一切——王家卫自己也信这句话。

《一代宗师》中那句“功夫就是时间”,道尽他对创作的理解。

但时间检验的,不只是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有创作者的人格底色。

一部电影能流传百年,若其诞生过程充满压榨与冷漠,光环终将蒙尘。

今天的观众,不再盲目崇拜“大师”。

他们更在意:这个人值不值得被尊重?他的成功,建立在多少人的牺牲之上?

若答案令人不安,再美的画面也难掩阴影。

王家卫的电影,总是关于错过、遗憾、无法言说的情感。

但现实中的遗憾,不该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因微薄薪资而被迫放弃热爱的事业。

艺术不该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应是多数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或许,下一次王家卫开机前,该问问自己:我的“飞鸟”,还能飞多久?而那些陪我飞的人,他们的翅膀,还硬朗吗?

来源:一盅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