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心理疗愈的漫漫长路上,最珍贵的或许不是“神医”的奇迹,而是有人能接住你所有的脆弱,记得你日记卡里的喜怒哀愁,看见你没被自己肯定的努力,在你困于“我是不是不够好”时,轻轻说一句“放过自己”。
在心理疗愈的漫漫长路上,最珍贵的或许不是“神医”的奇迹,而是有人能接住你所有的脆弱,记得你日记卡里的喜怒哀愁,看见你没被自己肯定的努力,在你困于“我是不是不够好”时,轻轻说一句“放过自己”。
今天这篇投稿,就来自一位曾在迷茫中挣扎的患者,她想讲述自己与刘昊医生的疗愈故事:从DBT治疗中的并肩同行,到那句“你已经做得很棒了”带来的泪目瞬间,每一个细节里,都藏着医生用专业与温柔种下的“美好”。
谈起刘医生,我心里满是温暖与欣喜。在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上,何其有幸能遇到他,让我在疗愈途中不再独自面对坎坷。他是我漫漫心路历程里的一盏灯,指引了我,也坚定了我走下去的决心。
我曾经在日记卡中写:若用一个词形容刘大夫,那一定是“美好”。他笑着跟我说:“你这是一个评价。”我坚定地望着他说:“不是的。”我觉得只有“美好”一词,才能贴切地形容他在疗愈中给予我的指引力量;也只有“美好”一词,能形容这个纯洁无瑕、认真帮助病人、用尽全力支持病人的他。
从跟着刘大夫学习DBT(辩证行为疗法),到在治疗中与他并肩面对问题,因为有他,我的心里始终像有一根定海神针。我每天在日记卡里记录喜怒哀愁,也记录无法处理的事——我知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周一见到他,就能得到支持。不管是精神上的鼓励,还是事件上的指导,他都帮我应对这些挑战。
在治疗中,他常常会说:“你已经做得很棒了。”听到这话,我的眼泪悄悄从眼角滑落,因为我从未注意过、肯定过自己的努力,可他却看见了。在生活里,当我再次遇到困难时,我依然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好,会困惑“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这时心里会悄悄响起一个声音:“你已经做得很棒了。”这句话,早已内化进我的心里。
还记得有一次和他聊起孩子的问题,他跟我说:“你首先要过自己这关,要学会放过自己。”我泪如雨下,每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或是孩子遇到问题,我总会反复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我这个母亲不称职?是不是我根本不是个好母亲?现在,刘大夫的话总会在我心里回荡:我渐渐接纳了自己做不到完美,也接纳了现在和孩子之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不是我的错,我也慢慢接纳了自己的多面。
我想,这些点点滴滴的治疗过程里,他用点滴的支持治愈我、给予我力量,也让我学着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无法做到所有事,也接纳自己暂时无法释怀原生家庭的过去。
心理医生是病人最强大的后盾,给予我们力量,也教我们学习面对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想法;更让我遇到事情时,会先思考有没有哪个技巧能解决问题。我渐渐明白,心理医生的工作其实一直在为“分离”做准备:先疗愈患者,再教患者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帮助患者独立处理自己遇到的困难。这就像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最终看着孩子独立扬帆起航一样。
借着这次投稿机会,我想郑重地对刘大夫说一声:谢谢您。感谢您的耐心倾听,更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是您让我重新坚信,人间值得,前路美好!
这篇投稿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透着真诚。或许医生也未曾想过,一句“你很棒”能成为患者心里的回音,一句放过自己能解开她对完美家长的执念……这份双向的温暖,不仅是她与刘医生的专属记忆,更让我们看见:好的疗愈,从不是“天降奇迹”,而是有人用耐心听你把话说完,用专业帮你把心结拆开,更用爱教会你,你本就值得被肯定,也本就有力量面对生活的难。
就像TA所说,心理医生的工作是“为分离做准备”,这不是放手,而是陪你长出铠甲,再笑着看你带着这份力量,去闯属于自己的人生!
刘昊
中级治疗师
❖
“互联网医院”卡片
可享受更多线上诊疗服务
↓ ↓ ↓
一键导航,到院无忧
↓ ↓ ↓
想投稿?想提问?
来源:中国健康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