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艰:穿越周期的信心,从哪里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6:50 1

摘要:珠穆朗玛峰,于康熙五十八年,被实地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标注了准确位置。这是人类文明第一次“发现”它。200年后的1921年,一支来自英国的登山队试图登顶。这是人类文明第一次尝试“征服”它。后来,世界各地的人前往珠峰,尝试登顶,或成功,或失败,或靠自己,或靠团队

珠穆朗玛峰,于康熙五十八年,被实地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标注了准确位置。这是人类文明第一次“发现”它。200年后的1921年,一支来自英国的登山队试图登顶。这是人类文明第一次尝试“征服”它。后来,世界各地的人前往珠峰,尝试登顶,或成功,或失败,或靠自己,或靠团队。其实,山无所不在,人生处处是攀登。

2025年的商业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周期洗礼。科技的颠覆性迭代、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市场情绪的起伏不定,共同掀起了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巨浪。

“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曾经熟悉的增长路径已然生变,在这样的喧嚣与迷惘之中,我们不禁要问:登上人生更高峰的信心,从哪里来?在商业世界中,攀上顶峰除了靠能力,还靠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沙丘百余位创投大咖导师和800余位企业家及一线管理者校友的分享中,或许能听到一些回响。

创投这条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浪漫航行。创业与投资相辅相成,它们更像是一场场荒野求生,旷日持久。

当宏观经济面临压力,当市场信心需要时间修复,最先被消耗的往往是创业者的激情与耐心。然而,历史反复证明,伟大的企业往往孕育于寒冬,卓越的领袖常常成就于逆境。

在沙丘黄埔班的一次开学典礼中,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沙丘投研院导师厉伟分享了他对创业的看法——

在他看来,探讨今天的中国科技亦或大国格局,包括我们要走的发展路径,其实可以借用《圣经》中「窄门」这一概念。意思是说:通往宽门的路看似平坦,众人争相涌入,最终却是一片红海;而窄门的路仅露微光,沿途险峻,但穿过之后便是蓝海一片。要走通窄门,必须具备「坚持」的勇气与耐心。

△厉伟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沙丘投研院导师

与企业家校友们深度交谈时,我们发现,厉伟导师提到的这种坚持,引申到创业上,是指在正确的方向上「熬」下去的智慧。它意味着在现金流吃紧时,我们仍旧能凝聚团队,挖掘每一丝生机;意味着在产品遭遇质疑时,我们能持续打磨细节,等待市场的认可;意味着在大部分人都选择躺平的时候,我们却能匍匐着,依然保持战斗的姿态。

纵观商业浪潮中斩获巨大成就的企业家,无不是参透「坚持」内涵的孤勇者。近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头部企业如特斯拉与比亚迪,无不经历过产能地狱、技术瓶颈与巨额亏损的至暗时刻。

2024年,在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上,王传福首次讲述企业30年来的传奇创业经历。分享中,他重点提及了“坚持”的力量与意义——

“伟大都是熬出来的。”这句话似乎成了投资界的共识。坚持,正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是穿越周期迷雾的第一束光。

浙江省经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辉,也是沙丘长三角校友会会长、黄埔10期校友。自21岁大学毕业,他就进入经协集团,从基层业务员,做到集团“一号位”。在一次沙丘校友专访中,刘振辉说,“无论是求学、工作或是生活,回过头来看,我始终扎根一处。”他自认为不具备过于聪慧的特质,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恰恰是因为这份笨拙的“坚持”。

当下的周期波动,更暗含着范式转换的信号。企业家精神中的“破局”意识,正体现在敢于打破路径依赖,在混沌中创造新秩序的格局。

在沙丘黄埔14期的课程中,我们曾邀请到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沙丘投研院导师卫哲亲临授课,结合自身经验剖析消费赛道企业当下的新打法。他提到,“告别上一个周期的打法非常重要”——

△卫哲 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沙丘投研院导师

这其中,我们能看到的破局智慧,是对战场的再定义,跳出增量内卷的认知陷阱,用组织效率的提升,将固定成本转化为持续盈利的护城河。

如今,“出海”成为未来20年最大的确定性机会,更是中国企业破局增长的关键密码。2000 年,义乌生产的圣诞袜在海外贴标后价格暴涨10倍,中国企业只是幕后的配角;25年后的出海3.0时代,“Made in China”已升级为 “Created in China”“Branded in China”,中国企业正式迈向 “品牌、生态、技术、供应链出海”,在全球市场攥紧了发展主动权。

沙丘始终致力于为企业家搭建破局桥梁:今年6月,组织日本游学,正是以「韧性破局·揭秘日本模式 探寻中国增长」为主题,参访湘南机器人、欧姆龙等标杆企业,在邻国相似经济周期中探寻韧性密码;而两个月后即将启程的东南亚游学,我们又会深入新加坡与印尼,通过“企业参访+资本对话+政府高校联动”三大主线行程,挖掘出海新的破局机遇。

正如一位沙丘校友所言,“当我们的传统业务增长见顶时,是沙丘教会的投资人视角和‘第二曲线’思维,让我们果断转型工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产品的升级,更是从制造商到服务商的身份破局。其实,最难的不是新业务本身,而是打破旧有思维的‘那一下’。”

机会遍地却转瞬即逝的时代,“深耕” 所代表的长期主义愈发珍贵。当 “风口论” 退潮,市场开始奖赏那些愿意扎根细分领域、将产品与服务做到极致的企业家。

深耕,是拒绝诱惑、聚焦核心,在擅长的领域挖一口深井,直至甘泉涌出;其本质是构建难以逾越的竞争护城河,可能是品牌声誉、技术专利,也可能是成本优势与客户忠诚度。

管理学大师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强调的 “刺猬理念”,与这种深耕精神不谋而合:企业需找到自己能做到顶尖的领域,打造壁垒后持续投入。天图投资创始合伙人、沙丘投研院导师冯卫东在黄埔班课堂上从供需双视角拆解了消费领域的竞争壁垒——

△冯卫东 天图投资创始合伙人、沙丘投研院导师

从德国的 “隐形冠军” 到日本的百年老店,皆是深耕精神的践行者。在当前周期中,那些沉下心来深耕细分赛道的企业,反而获得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与更可持续的利润空间。

《创业维艰》一书中,本·霍洛维茨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坦诚分享了创业中最狼狈、最难熬的时刻——现金流断裂的焦虑、团队涣散的无助、市场突变的恐慌……这些时刻,恰是每个企业家攀登路上的 “海拔八千米绝境”:氧气稀薄,步履维艰,甚至随时可能被风暴吞噬。但真正的攀登者,从不会因绝境而止步。他们以坚持为冰镐,凿开前行之路;以破局为绳索,跨越悬崖峭壁;以深耕为营帐,积蓄向上力量。

商业这座无顶之峰,从来没有捷径可走。而沙丘将始终与企业家同行,见证每一次向上的攀登,致敬每一份永不言弃的企业家精神。心有所向,素履以往,终能抵达属于自己的 “珠穆朗玛”。END

来源:沙丘投研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