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云在重写企业操作系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6:41 1

摘要:过去十年,中国SaaS圈死伤无数,但明道云活了下来,甚至越做越稳,从一款协同工具,走成了一个能支撑几千家企业运营的底层平台。

如果你没听过明道云,可以先这么理解:

它是一家做「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公司,让企业不用写代码,也能搭建自己的业务系统。

过去十年,中国SaaS圈死伤无数,但明道云活了下来,甚至越做越稳,从一款协同工具,走成了一个能支撑几千家企业运营的底层平台。

我和创始人任向晖认识很多年。

他是那种不喜欢喊口号的人,公司几乎不打广告,但每年都在做一件事:帮企业解决数字化业务难题。

今天我在现场,看着他和团队在台上讲AI、讲伙伴、讲生态,蛮感慨。

很多嘉宾,都在讲同一件事:怎么用明道云,怎么把自己的系统、流程打通,我听完这些故事,脑子里冒出一个词:企业AI协同的操作系统。

01

怎么理解操作系统呢?

想象一下,一个企业的日常工作:销售录客户、财务做报表、工厂记生产、老板看数据。每个系统都能用,但谁也不说话。

AI出现之后,是能不能让这些系统互相理解?这,就是明道云现在要解决的事。

在大会上,明道云的CPO薛宗铭讲了一个词:「AI超级搜索」;听上去像搜索,但其实是协同的入口。

他举例说,未来你可以直接问系统,「我三月份的客户投诉主要集中在哪个城市?」;AI不光能找到那张表,还会自动把数据汇成图表,甚至建议你下一步该优化哪个环节。

这就是协同的关键变化:AI长在系统里面;它开始读懂企业语言、流程逻辑和组织关系。简单说,以前人去找信息,现在信息主动找人。

明道云的首席架构师田然,展示的另一个场景我记忆尤新,他们甚至给AI助手起了个名字,叫「Mingo」,听上去像个小细节,其实是明道云整个AI化的起点。

过去,搭建数字化系统要人一点点拉字段、建表、连流程;而现在,你只要告诉Mingo一句话,就搞定了。

图释:智远现场实拍,扫码图片把信息录入系统,直接可以进行提问

比如:

我想做一个供应链订单系统,它就能帮你生成表单、字段、自动化流程,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随时打断它、调整逻辑。

所以,AI成为搭建过程的一部分。

这件事意义在于「权力」,过去,系统属于IT;现在,系统属于业务部门自己。任向晖在总结时提到一个关键词——「伙伴」。

明道云不追求做最大模型,要让每家企业都能拥有自己的「小模型」,算力我们提供,你只需关注软件适配能力就行了。

我当时记下了一句话:要让AI进入每一个组织;听起来像战略,其实是一种哲学:不做最强AI,做最适AI。

所以,当我说「企业AI协同的操作系统」时,指一种底层能力的转移:

在明道云HAP平台让AI成为企业中枢神经,让组织的每个神经元(销售、生产、财务、人力),都能被唤醒、互通、再学习。

这套系统,是放大人,当它被放进一家真正的工厂、一条供应链、一个连锁品牌时,你会发现,AI更「懂业务」。

02

懂业务,我说了你算,得跑到实际企业场景里。

这次会上,艾默生成都工厂的数字化负责人分享了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故事。

艾默生是一家美国老牌工业企业,做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在全球60多个国家都有工厂。

这种外资体系的企业,通常有一条「铁律」:所有系统都必须走总部审批。像安全审计、接口协议、云环境等等,必须标准化。

好处是稳定;坏处是慢。

慢有有问题,他们以前想上线一个设备维保系统,得先走总部IT审批,过程可能要半年;而工厂那边设备坏了、质检延迟了,生产线就得停。

这时,没人关心审批流程,只想知道什么时候能修好。

怎么办?后来,他们用明道云试了个小项目;一个工程师,用两周时间搭了个「设备报修小系统」,现场能拍照报修、自动流转到责任人,还能看维修状态。

结果,这个系统没走总部路线,却比总部系统好用。

项目负责人说了一句很典型的话:我们第一次能自己改系统。

原来所有的修改,都得提单、排期、等总部;现在现场就能改,比如多加一个字段、改个流程逻辑,几分钟的事。

他们从「用系统的人」,变成了「能改系统的人」。

这件事在外企内部,挺「叛逆」的,可也正因为这次尝试成功,后来他们把报修系统、巡检系统、质检流程、能源管理,都放在了明道云上。

最后干脆建了个「工厂数字化中心」,让不同工厂共享这些模板。

有意思的是,他们没有抛弃原来的集团系统,用明道云去「桥接」它们,结果是,总部满意,本地也快。

我当时听完,只想到一句话:

明道云在外企工厂里,是被感染的。

所以,这类「从试点到全面」的扩散,在外资制造企业其实很少见;因为它意味着,系统的主动权在下沉;一个成都工厂,也开始在全球体系内定义自己的协同逻辑。

如果说艾默生代表了外资工厂的「系统解放」,那郑州日产,更像中国制造业的「认知觉醒」。

郑州日产的数字化负责人在现场说:软件正在成为主体,硬件只是壳。

啥意思呢?

在燃油时代,这样没问题;但在智能时代,决定一辆车竞争力的是算力。

用户要个性化、智能化体验,要能像更新手机系统一样,让自己的车「越开越新」;特斯拉证明了这件事,它是一个可以不断升级的「终端」。

传统车企的开发周期是以年为单位,而新势力能一个月推一个版本;这种速度差距,成了整个行业的「降维打击」。

所以对郑州日产来说,数字化是生死题。

内部问题很典型,系统太多、太老、太慢,每一个业务环节都有自己的系统,IT和业务之间的关系,也成了一个「拉锯点」。

后来,他们把明道云引进来,先从售后管理做起;原本要IT写代码、测版本、上线的流程,现在业务自己动手搭系统。

结果跑的很顺,三个月后,全国上百家经销商都在用这套系统,负责人现场笑着说:以前我们修车,现在我们修系统。

听起来像玩笑,其实是整个组织能力的变化,业务部门开始具备「自我改造」的能力,IT从后台走到前台,变成了企业的「架构师」。

到今天,郑州日产已经在明道云上搭了四十多个系统,覆盖生产、采购、质检、售后、财务等环节。

数据统一了,响应速度也快了,所以,这场「认知觉醒」的本质,是一个制造企业开始明白:要在智能时代活下去,就得学会自己写操作系统。

03

所有嘉宾里,九龙珠的故事最接地气。他们是一家有二十年历史的奶茶公司,在国内有上千家门店,海外也开到了新加坡、东南亚和美国。

创始人笑称,他们要在全球收集九颗「龙珠」,召唤出自己的梦想;听上去浪漫,但对一个餐饮企业来说,最现实的难题是系统。

他们的IT总监陈斌说:以前我们所有系统都是买的,东家一个POS,西家一个CRM,想改个功能都得排期等厂商。

要上线新流程?要么花高价定制,要么被一句「不在合同范围内」打发。

所以他们开始思考:怎么把IT部门从「服务部」变成「业务技术部」?最后找到了那个内核,就是掌握系统的主动权。

图释:九龙珠把所有的系统都接入了明道云HAP,直接一个操作平台进行管理数字化业务

三年前,九龙珠选择了明道云。那时,他们IT团队只有两个人,没有开发背景,全靠运维起家。

他们对平台的要求特别「现实」:安全、低门槛、能打通数据、价格要能接受。

陈斌说得很直白: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风大了,得能自己赶紧部署,从那一刻起,他们开始用低代码重写公司的神经系统。

先从巡店和加盟管理系统做起,再扩展到CRM、HR、直播、项目、签约、AI分析等场景,三年时间,两个实施人员,搭出了整个企业的数字底座。

他们把企业邮箱等全部都接入了上去,实现了从门店巡检、加盟转化、员工考勤到财务结算的自动流转。

陈斌说:很多人不信我们两个人用明道云能搞定一千多家门店的系统,但我们真的做到了。

我认为,餐饮行业目前信息化远不完美,但每一个模块都能自己改、自己连、自己修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对中小企业来说,这种「可控的破」比完美的外包系统更珍贵。

在一个极度依赖外部供应商的行业里,能修系统、快速响应业务变化,就是生存力;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权力回收,从被系统定义,到自己定义系统。

04

在广州,有一家做电热设备的小厂,名字叫红菱电热。

他们的老板何自翔上台时,没有讲AI、没有讲战略、也没有讲转型。他说的第一个词,是「自由」;数字化对我们来说,就是自由。

他打开系统给大家看。

界面很朴素,一排排小程序:生产进度、安全检查、物料统计、维修日报。

他笑着说。想加个字段?回去自己加;想改个审批?自己改。

过去,这些事都得提需求、找外包、走流程、排期;现在,工程师、班组长、安全员,谁都能自己搞。用的就是明道云。

他讲了一个场景。

做「分区管理」项目时,没有重写系统,只是把数据串了起来:安全规范、人员信息、设备资料、隐患上报模块,全都打通。

工人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看到分区内所有设备信息、安全标准、隐患记录,还能直接上报问题,所有数据自动汇总更新。

接下来,他们准备在这些分区加上摄像头和数据分析,让每个分区都能实现「智能化管控」。

这一切,没有顾问团队,也没有几百万预算,都是一点点拼出来的。讲到这儿,何自翔笑了。这就叫自由——想做什么,工具信手拈来。

台下很多人也笑了,但笑完都沉默了,因为大家都懂,「自由」这两个字,在制造业太稀缺。

过去,中小工厂被系统绑着:想改流程得求人,想换逻辑得掏钱;现在,他们终于能用自己的手,改自己的系统。

更有意思的是,红菱电热后来还孵化出一家「云创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它最大的客户,就是红菱自己,他们把在明道云上搭系统的经验,转成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继续探索一条「数字化自由」的可复制之路。

这一段分享,我听完觉得,更像一次业务层面的人生告白。

在外企,系统意味着标准;在大厂,系统意味着规模;而在红菱电热,系统意味着自由,当工具回到人手里,数字化是一种企业的生活方式。

05

明道云创始人任向晖说,他们在准备大会时做了一个统计。

排在明道云生态业绩前两页的四十家伙伴,几乎全部是垂直型的,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里,把明道云变成了一种能力。

有做高校信息化的,有做能源制造的,有做人力资源管理的,甚至还有专门服务儿童医院的伙伴。这些伙伴的共同点是:懂行业,懂场景,也懂客户的痛。

他说,这些垂直型伙伴,就是明道云生态的神经元。

他们是真正的智能节点——让一个通用的低代码平台,能在不同产业里长出不同的灵魂。

越垂直,越能避免低价竞争;他顿了顿,补了一句;因为人人都能做的事,就没有价格;只有行业深的人,才有信任。

是啊,这何等重要。

在他看来,明道云要做一张分布式的能力网络;这张网络不靠中心发号施令,要让每一个节点,每一个伙伴、每一家企业——都有独立生长的能力。

生态真正的力量,在结构。

提到AI时,他笑了笑,说:最近总有人问他:既然AI能写代码,还要零代码干嘛?他回答:「这就像有了电,还需要开关。

AI可以写代码,但无法生成秩序;而明道云要做那套秩序,一套让企业与AI共生的底层逻辑。

他解释,零代码和AI的关系是融合,AI会让搭建过程更聪明,但最终懂业务逻辑、懂流程秩序的,永远是人。

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判断:AI的下半场,拼组织。

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务实地度过躁动期,所谓的务实是有序;因为AI的浪潮要让世界重新有序,那种秩序,是由每一个懂业务、懂客户、懂行业的人,共同编织出来的智能网络。

他说,未来明道云,要做最「适AI」的平台,让企业的神经可以互通,让伙伴的生态可以自愈,让协同重新变得自然。

这些话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我认识任向晖这么多年,一直觉得,他不是那种喊口号的人。

毕竟,现场客户案例说明了一切;今天,我还发了个朋友圈:

听了明道云MPC伙伴大会,觉得低代码这个产品已经被彻底改写了,更像一个工作台,一个操作系统;从AI助手到多维表、从AIAgent到Agentic Workflow,都能在一个平台上实现。

这难道不是一种全新的操作系统吗?靠每一个懂业务、懂场景、懂行业的人,把AI从「功能」变回「工具」。

或许,这才是明道云真正想做的事,让每一个组织,都能拥有自己的智能秩序。所以,当企业能自己定义系统、训练AI、重塑流程时,我们是不是,离「智能组织」,又近了一步?

有时候,小而美的产品平台,也能解决具体问题。

来源:王智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