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烧谁家老婆跑”低俗标语,甩锅打印店,基层治理脸丢大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6:40 1

摘要:最近河南太康县芝麻洼乡的一条横幅彻底火了,但火得让人哭笑不得。红底白字的标语写着“秸秆浑身都是宝,谁烧谁家老婆跑”,落款赫然是“芝麻洼乡人民政府”和太康农商银行,把家庭离散当威胁,拿婚姻关系开涮,任谁看了都得愣一下:这真是政府挂出来的宣传语?

最近河南太康县芝麻洼乡的一条横幅彻底火了,但火得让人哭笑不得。红底白字的标语写着“秸秆浑身都是宝,谁烧谁家老婆跑”,落款赫然是“芝麻洼乡人民政府”和太康农商银行,把家庭离散当威胁,拿婚姻关系开涮,任谁看了都得愣一下:这真是政府挂出来的宣传语?

消息传到网上,网友直接炸了锅。有人说“这标语太低俗,不尊重女性也不尊重农民”,有人调侃“烧秸秆和老婆跑有啥关系?这逻辑太离谱”。眼看舆论压不住,芝麻洼乡的工作人员出来回应了,说“标语确实不合适,已经撤下整改”,可追问谁拍板、谁审批的,就支支吾吾说不清,最后干脆甩锅给“打印店制作”。这话谁能信?政府宣传标语要经过审批流程,怎么可能让打印店随便写?明显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压根不是第一次出现“雷人禁烧标语”。之前河南、河北不少地方就挂过“一人烧火,全家坐牢”“蹲在地里点把火,拘留所里过生活”这类横幅,套路都是靠恐吓造“震慑力”。中国文明网早批评过这种标语,说它既生硬鲁莽,又可能违背法规,根本起不到宣传效果。可为啥还有地方乐此不疲?说白了就是把“粗俗”当“通俗”,把“威胁”当“妙招”。

公众的火气,其实不只是冲标语本身来的。农民们的抱怨更实在:“烧秸秆能杀虫肥田,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现在说禁就禁,可出路在哪?”高产田的秸秆太厚,粉碎后播种机下不去,自己雇人清运一亩地要花好几百,这笔钱谁来出?秸秆堆地头怕着火,堆沟里怕堵水,还田又怕生虫,规矩定好了,难题却全甩给农民。更扎心的是,有人对比“化工厂偷排没人管,偏盯着地里那点烟”,这种选择性执法,难免让人觉得不公平。

禁烧秸秆的初衷没错,焚烧确实会污染空气、影响交通,这是为了公共利益。但治理得讲方法,不是挂条狠话横幅就完事。桐柏县把秸秆压成生物质颗粒当清洁能源,舞阳县用秸秆混合鸡粪做菌菇基料,当地农民亩均能增收几百块。这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只要给秸秆找对出路,“变废为宝”根本不是空话。可芝麻洼乡不想着搭平台、解难题,反而靠低俗标语凑数,这不是懒政是什么?

基层宣传标语是政策的“脸面”,本该是文明传递的窗口。可有些基层干部总觉得“狠话才管用”,觉得农民吃“吓唬”这一套。他们忘了,标语的力量从来不是靠语言粗暴,而是靠内容贴心。就像人民网说的,好标语该“贴近群众、深入人心”,不是拿婚姻家庭开涮,更不是用恐吓施压。太康县这几条标语撤了,但要是懒政思维不撤,迟早还会冒出新的“雷人语录”。

事情发酵到现在,打印店成了“背锅侠”,但明眼人都清楚,问题根子在基层治理的认知偏差。宣传政策前,先问问农民的实际困难;制定措施时,先想想有没有配套方案。少点“威胁式宣传”,多点“解决式服务”;少甩点责任,多扛点担当,这才是基层治理该有的样子。

毕竟,烧掉那条粗俗的横幅很容易,但要烧掉“靠狠话管事儿”的懒政思维,可比禁烧秸秆难多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服务群众,不是“震慑”群众,这个道理,真该刻在心里。

来源:温柔小仙女一点号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