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启动“大众党建案例库”征集展示活动(投稿邮箱dzrb1939@qq.com),面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征集优秀党建案例。以下为本期入选案例。
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启动“大众党建案例库”征集展示活动(投稿邮箱dzrb1939@qq.com),面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征集优秀党建案例。以下为本期入选案例。
近年来,为破解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带富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青岛市黄岛区海青镇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责主业,紧扣“强组织、兴产业、富农民”核心目标,通过组织引领、产业融合、机制创新,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释放富民增收红利,全域乡村振兴的后劲更足、动能更强、发展更可持续。海青镇荣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试点、青岛市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特色乡镇。
组织引领,建强堡垒,筑牢干事创业“强根基”
一是抓“头雁”领航,建强乡村振兴“主心骨”。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头雁培育”工程。以省级重点镇级党校为主阵地,精心设置“共同富裕 海青实践”等特色课程,邀请省市级名师现场授课,累计开展专题培训34场,有效提升“头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素养能力。常态化举办“头雁争先”述讲交流活动,先后10余名村书记上台亮单晒绩、交流经验,在“比学赶超”中增强履职能力。开展“书记亮‘项’”行动,引导村党组织书记以项目化方式选题破题、领办攻坚,建立“一项目一档案、一季度一评估”推进机制,推动实施10余个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村集体年可增收360余万元。
二是抓“雏雁”培源,汇聚乡村振兴“新力量”。针对村级组织后备力量短缺问题,招募回村任职大学生,进行系统化培养。实施“青苗引进”计划,通过“雏雁星火”返乡实践活动、开学毕业季问候等渠道宣传返乡大学生招募政策,累计吸引59名毕业生参与报名,成功回引6名优秀大学生回村担任村书记(主任)助理,为村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实施“海育青苗”年轻干部培养计划,安排6名镇村干部导师,“一对一”传经验、教方法,举办常态化培训7期,实地研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教学点,构建“导师帮带+初任培训+定期集训+实战实训”全链条培育体系。组建“看茶乡 话振兴”青苗讲解团,打造“书记亮‘项’助理在行动”品牌,运用新理念、新媒体参与运营2家强村共富公司,创设“海青星火记”线上IP,发布系列短视频6期,全网播放量超12万次,一线锻造村级后备力量“生力军”。
三是抓“群雁”赋能,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水”。以“青锋365”党建服务品牌为抓手,系统构建党员作用发挥长效机制。在基层治理上当先锋,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青锋”调解室,20余名老党员发挥经验、威望优势,进行“拉呱式调解”,累计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在为民服务上当先锋,开展“青锋365”数字助老专项志愿服务,解决老年人扫码难、办事难等问题160余个,累计提供志愿服务时长超1.2万小时。在产业发展上当先锋,开展“我为茶农办实事”活动,选拔致富带头人党员、返乡大学生等组建产业专项服务队,累计开展爱心助农、志愿采摘、政策宣讲等服务20余次;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依托镇级党校邀请“土专家”“茶创客”开展茶产业培训18期,培训茶农800余人次,凝聚产业发展先锋合力。
因地制宜,三链同构,谱写产业发展“协奏曲”
一是做强一产,夯实茶产业基础。深化“政企农协同”模式,以组织化、生态化、智慧化为引领,全面提升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高标准建设茶山村“三产”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引入乐茶科技公司作为第三方运营,由村党委领办专业合作社,提供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指导等服务,推动茶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创建,辐射带动400余户茶农年增收1000余万元。加力茶原村梯子沟生态茶园建设,与国有企业董发集团深入合作,打造100亩标准化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推广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升鲜叶品质和茶园管理效能,带动散户茶农鲜叶亩均增值30%以上,优质茶产出率提升至80%。
二是做优二产,延伸茶食产业链。创新“联村共营”模式,由坳里、甜河、合安三村共建共富茶食产业矩阵,实现资源共享、补链协同。指导坳里村用好50万元省万村共富资金,投资建设共富茶食工坊,从事花馍、抹茶面点等特色茶食的生产销售;甜河村筹集资金70余万元,打造茶食联营工坊,细分老面馒头等传统面食市场;合安村争取上级衔接资金50万元,建设共富海青面粉加工厂,为茶食工坊及联营工坊提供面点制作原料。项目运营以来累计实现营收106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55万元,带动20余名村民年均增收4万元,特色小工坊正变为富民大产业。
三是做活三产,激发茶旅新动能。海青镇以茶为媒、以旅兴茶,茶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北茶商街综合体,引入国旅、KOL电商等专业平台公司,串联辖区茶园、民宿酒店、采摘园等业态,开发手工制茶、茶艺研修、农耕体验等特色研学课程,大力发展研学经济,年均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带动周边商户、茶农年增收200余万元。打造“海小青”音乐啤酒季、谷雨采茶节、茶乡摄影展等IP活动,年吸引日照、诸城等周边地市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餐饮、农产品销售额5000万元,为强村富民注入持续动力。
创新机制,多元发力,激活同兴共富“强引擎”
一是深化产才融合机制。创建“海纳百业 青暖千企”商会服务品牌,打造2处商会城市会客厅,作为人才、企业常态化交流场所;成立海青商会功能型党支部,挖掘经营管理人才64名,引导非公力量同心同德、同向而行,助力乡村发展。创办“三乡人”学院,实施“农村专业人才”培育计划,通过“订单式技能培训、保姆式就业保障、一站式创业扶持”三项服务,激发原乡人、留住归乡人、吸引新乡人,累计培育高素质技术人才3200余名,孵化茶多酚啤酒等青年创业项目13个,带动就业超300人。
二是完善产品销售机制。依托“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持续拓宽农特产品市场销售渠道。线下,打造“海青上品”旗舰店,布局“青日潍好品汇”“青西故事”特色展厅,集中展销50余家本土及周边地市企业特色农品160余种。以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建为抓手,持续开展“城乡携手、共富共享”农产品进城行动,在永旺等大型商超布设“邂逅海青”旗舰店,在辛安街道3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首批城市社区门店,助力海青农品上行。线上,依托KOL直播电商开设助农直播间,推出“海青上品”小程序“触网”直销,月均销量1500单、销售额13万元。
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村集体(强村共富公司)+企业(专业第三方)+村民”运营模式,形成集体增效、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生动局面。村集体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村集体提供场地设施,每年获取保底收益和绩效分红;企业以管理、技术入股,实现轻资产运营;周边村民获得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增收,村企民三方握指成拳、互利共赢。
目前,全镇10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0万元,收入同比增长超20%,10余个村级特色产业项目共带动4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相关经验做法被《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乡村干部报》等媒体宣传推介,海青镇荣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试点、青岛市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特色乡镇。
策划:吴永功
统筹:李扬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