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CINV)作为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甚至可能导致抗肿瘤治疗的中断。随着肿瘤治疗进入“疗效与生活质量并重”的时代,CINV的规范化管理已成为保障治疗顺利进行、改善患者整体预后的关键环节
前言
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CINV)作为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甚至可能导致抗肿瘤治疗的中断。随着肿瘤治疗进入“疗效与生活质量并重”的时代,CINV的规范化管理已成为保障治疗顺利进行、改善患者整体预后的关键环节。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作为我国首个超长效原研双靶止吐针剂,创新性地将长效NK-1受体拮抗剂(NK-1RA)磷罗拉匹坦与第二代5-HT3受体拮抗剂(5-HT3RA)帕洛诺司琼融合成复方长效止吐药物。其“一针双靶、全程保护”的独特优势,实现了对急性期、延迟期乃至超延迟期CINV的强效、持久覆盖,为临床提供了兼具高效性与便捷性的止吐新选择。
本期报道聚焦三例真实世界肿瘤患者的临床实践,涵盖食管鳞癌、乳腺癌及小细胞肺癌,旨在通过不同瘤种、不同高致吐风险治疗方案下的应用案例,进一步验证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在预防CINV中的卓越疗效与良好安全性,为优化临床止吐策略、提升患者治疗体验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
病例一
病例分享专家
赵晓辉 医师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暨南大学博士
锦州市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秘书
中国医药数学会辽宁分会委员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男,68岁。
现病史:患者于2025年5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梗噎。胸及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胸中下段食管壁弥漫性不规则增厚,提示MT,周围脂肪间隙局部消失,区域多发淋巴结增大。胃镜病理提示鳞癌,PD-L1:TPS 45%,CPS 47。为行进一步诊治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余年;糖尿病病史20余年;脑出血病史10年。
ECOG评分:1分。
临床诊断
食管中下段鳞癌(cT2N3M0 IVa期);纵隔、贲门旁、胃小弯多发淋巴结转移;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个人史。
治疗过程
2025年6月-2025年8月,根据MDT建议行新辅助治疗,方案为卡瑞利珠单抗 200 mg+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500 mg+顺铂 140 mg,21天/周期,共2周期。
2025年8月14日,胸及上腹部增强CT显示:胸中下段食道管壁增厚较前减轻,区域多发小淋巴结较前减小。
MDT会诊建议首先考虑手术治疗;若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可行同步放化疗。
患者接受放疗(6MV-X照射),范围包括食管病灶处、转移淋巴结及相应淋巴引流区,剂量为PCTV 5040 cGy/28f、PGTV及GTVnd 5600cGy/28f,化疗方案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
患者在新辅助治疗第1周期采用昂丹司琼+甲氧氯普胺+阿瑞匹坦止吐方案,患者呕吐症状明显,每日数次未见改善,无法进食;后改用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患者呕吐症状明显改善,逐渐恢复饮食。新辅助治疗第2周期的止吐方案为甲氧氯普胺+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患者在急性期、延迟期、超延迟期均无明显恶心、呕吐反应,呕吐控制效果良好。用药后未出现便秘等常见止吐药物相关副作用,也未发生药品相关不良事件。
病例小结
本病例为68岁男性,食管中下段鳞癌 cT2N3M0 IVa期,纵隔、贲门旁、胃小弯多发淋巴结转移,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个人史。依据MDT会诊意见给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2周期后病灶明显退缩。
在本病例中,患者在接受高致吐风险化疗方案后出现III度消化道反应,初期采用传统止吐方案(昂丹司琼+甲氧氯普胺+阿瑞匹坦)效果不佳,呕吐症状持续且影响进食;后续换用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后,呕吐得到迅速且持久控制,患者逐步恢复饮食,并在第二周期联合最小剂量甲氧氯普胺的情况下,实现了急性期、延迟期及超延迟期内全程无恶心呕吐,且未出现便秘等常见药物不良反应。该案例体现了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在高效预防CINV方面的优势,其“一针双靶点、一针长保护”的特点简化了传统多药联合、多次给药的复杂方案,提升了治疗便捷性并降低潜在药物相互作用风险;良好的CINV控制有助于增强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与依从性,避免因呕吐中断抗肿瘤治疗,尤其对于不宜或不能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特殊人群,该药物单用或联合最小剂量地塞米松也可提供全面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适用价值。
病例二
病例分享专家
朱晓敏教授
大连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从事肿瘤内科工作十余年,擅长常见肿瘤的化疗、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
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女,73岁。
现病史:患者2年前体检超声发现右乳肿块,未系统诊治。乳房肿块逐渐增大,质硬,活动差。超声示:右乳2点至9点见低回声区,范围约42*18mm,BI-RADS4c类;右侧腋窝见淋巴结低回声,较大约17.4*11.mm。MRI示:肝转移。右乳肿块及右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浸润性癌,腋窝淋巴结见浸润性癌。免疫组化结果示:ER(3+,95%),PR(3+,30%),HER2(2+),CK5/6(-),Ki-67(+,50%)。FISH:HER2(-)。
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病史。
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家族史:无特殊。
ECOG评分:1分。
临床诊断
右乳腺浸润性癌(T2NXM1 Ⅳ期);右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肝转移。
治疗过程
患者于2024年2月27日在外院应用达尔西利联合氟维司群内分泌治疗,评效稳定,2024年6月患者自行停药,2024年7月评效进展。
2024年7月5日行白蛋白紫杉醇2周方案化疗3周期,期间出现Ⅳ°白细胞减少,后评效乳腺肿物稳定,肝转移较前进展,更改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3周方案化疗11周期,3周期及7周期后评效缩小的疾病稳定(SD)。
2025年5月13日转入我院,5月19日完善相关检查,新发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穿刺活检:见浸润性癌转移,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乳腺来源。给予德曲妥珠单抗注射液 280mg治疗3周期。用药两周期复查影像评效:部分缓解(PR)。
考虑德曲妥珠单抗治疗方案存在高致吐风险,故予止吐类药物预防。
消化道反应:第一周期应用阿扎司琼注射液、阿瑞匹坦片和地塞米松,患者急性期及延迟期均出现恶心呕吐。第二周期加用昂丹司琼片,急性期、延迟期和超延迟期仍恶心呕吐。自第三周期起,予以注射用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急性期、延迟期和超延迟期均无恶心呕吐。
安全性:安全性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生活质量:患者恶心呕吐明显缓解,食欲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病例小结
本病例为73岁女性,诊断为右乳腺浸润性癌 Ⅳ期(T2NXM1)伴右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属于晚期乳腺癌。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德曲妥珠单抗ADC药物治疗,该方案存在高致吐风险,因此采用预防止吐策略。
患者在ADC药物治疗第一周期应用阿扎司琼注射液、阿瑞匹坦片与糖皮质激素联用预防呕吐,但效果不良,在急性期及延迟期均出现恶心呕吐。第二周期加用昂丹司琼片,恶心呕吐情况仍未改善。从第三周期起,改用注射用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明显缓解,急性期、延迟期和超延迟期均无恶心呕吐。治疗期间,食欲较前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
该病例患者在应用高致治疗方案后,使用三联止吐方案仍有II度消化道反应,在改用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后,消化道反应得到明显改善。对于接受高致吐性治疗方案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能有效预防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保障治疗顺利进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升患者依从性,为晚期乳腺癌靶向治疗期间的恶心呕吐管理提供了临床参考。
病例三
病例分享专家
董方圆医师
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主治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医学硕士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乳腺癌诊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女,51岁。
现病史:患者2010年11月30日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I级。免疫组化结果示:ER(-),PR(-),CerbB-2(局灶1+),Ki67(约70%+)。术后应用TC(多西他赛联合环磷酰胺)辅助化疗方案共4个周期。2020年6月10日复查行影像学检查示:左腋下淋巴结肿大,左锁骨上下区淋巴结肿大,肺内占位。肺内病灶纤维支气管镜病理活检示:右肺上叶小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示:CK(+),LCA(-),TTF1(+),CgA(少数+),CD56(部分+),Syn(少数+),Ki67(80%+),p40(-),ER(-),PR(-),C-erbB-2(-),GATA-3(-)。一线选择EP(依托泊苷联合顺铂)化疗方案6周期,影像评效为(PR)。1年前复查影像示:肺内转移,脑转移。采用IC(伊立替康+卡铂)联合度伐利尤单抗+脑补充放疗。
既往史:无特殊。
个人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临床诊断
右肺上叶小细胞癌;左侧腋窝淋巴结、左侧锁骨上下区淋巴结转移;脑转移;右乳腺浸润性癌术后。
治疗过程
患者现已针对右肺上叶小细胞癌进行了EP六周期化疗,后接受胸部放疗+脑预防性放疗两个月,在患者出现脑转移后行IC方案联合度伐利尤单抗+脑补充放疗。影像学疗效评价:部分缓解(PR),近完全缓解(CR)。
考虑患者应用的铂类、度伐利尤单抗等药物存在高致吐风险,故予止吐类药物预防。
消化道反应:初始使用EP化疗方案时期应用帕洛诺司琼及地塞米松静注,联合阿瑞匹坦口服预防消化道反应,患者出现III度恶心症状,给予积极静脉补液治疗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行昂丹司琼,阿瑞匹坦及糖皮质激素后降为I-II级,完成一线化疗;患者出现脑转移后行IC方案联合度伐利尤单抗+脑补充放疗,考虑患者既往治疗中消化道反应重,二线治疗针对患者的消化道方面副作用给予针对性止吐治疗:注射用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及醋酸甲地孕酮,患者几乎没有消化道反应。
病例小结
本病例为51岁女性,乳腺癌术后诊断为右肺上叶小细胞癌伴左侧腋窝淋巴结、左侧锁骨上下区淋巴结转移及脑转移。根据患者病情,采用铂类等高致吐风险方案,因此采用预防止吐策略。
患者初始使用帕洛诺司琼及地塞米松静注,联合阿瑞匹坦口服预防消化道反应,但仍出现III度恶心症状,虽在积极干预后降为I-II级,完成一线化疗,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后患者出现脑转移,考虑二线治疗的消化道反应,以及患者既往治疗过程中已出现过严重消化道反应的情况,故给予注射用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联合地塞米松及醋酸甲地孕酮预防恶心呕吐,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几乎没有消化道反应。
1指出,使用包括5-HT3受体拮抗剂(5-HT3RA)、NK-1受体拮抗剂(NK-1RA)在内的临床常用6大类止吐药物进行预防性用药,是有效控制CINV的关键策略。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作为中国首个超长效原研双靶止吐针剂,适用于预防成人高度致吐性化疗(HEC)引起的急性和迟发性恶心和呕吐,其获批上市开启了中国止吐领域新纪元。该病例患者在应用高致治疗方案后,使用三联止吐方案仍有III度消化道反应,后续改用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后,消化道反应得到明显改善。对于既往治疗中出现严重消化道反应又接受高致吐性化疗方案的晚期肿瘤患者,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能有效预防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以更便捷的服药方式达到同等CR率,并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晚期肿瘤化疗期间的恶心呕吐管理提供了临床参考。
专家解读
病例点评专家
霍伟 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市高端人才
大连市肿瘤一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大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一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热疗专业委员会辽宁省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辽宁基地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学专科分会常委
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生命关怀协会理事
大连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期汇集的三例典型病例,生动展现了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在复杂临床场景下,对于高致吐风险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的卓越控制能力。三位患者在接受传统标准三联甚至多药联合止吐方案后,仍出现II-III度消化道反应,而在换用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后,均在急性期、延迟期及超延迟期获得了近乎“零呕吐”的显著改善。
机制协同,破解延迟期CINV管理难题
传统止吐方案常因药物半衰期不足、给药方案复杂,难以有效覆盖延迟期CINV,成为临床主要痛点。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通过双重阻断5-HT3与NK-1两大关键致吐通路,发挥了“1+1>2”的协同止吐作用。其长达约8天的超长效保护特性,从机制上确保了化疗后全程、无缝隙的强效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延迟期及超延迟期CINV预防不足的临床难题。PROFIT研究2证实,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预防以顺铂为基础的CINV展现出良好效果,在连续两个化疗周期急性期、超延迟期,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组无显著恶心率>90%。方案简化,优化临床路径与患者体验
病例显示,从“多针多药”的复杂方案转变为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的“单周期单次给药”,不仅显著简化了用药流程,降低了多药联合的相互作用与差错风险,更极大提升了护理效率和患者院外管理的便捷性。这种“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尤其契合日间化疗、门诊治疗等现代肿瘤诊疗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实践。
突破困局
为特殊人群与难控性CINV提供新解
病例一和病例二患者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史等复杂基础疾病,且既往止吐效果不佳。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在此类特殊人群中展现出的良好安全性与确切的疗效,证明了其作为难控性CINV挽救性治疗及高危人群一线预防的强大潜力。其方案在保证强效止吐的同时,为需要限制或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提供了更优选择。
总结与展望
随着抗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从传统化疗到靶向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CINV管理的范畴与挑战也在不断扩大。磷罗拉匹坦帕洛诺司琼凭借其创新的双靶机制、超长效的保护作用和简化的用药方案,正在重新定义CINV的管理标准。期待该药物在未来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中,持续为肿瘤患者减轻治疗痛苦,守护其生活质量,助力实现“有效抗癌,舒适治疗”的终极目标,推动我国肿瘤支持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2023版)[J].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06):481-501.
2. Zhou H, et al.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of Mixed Formulation of Fosrolapitant and Palonosetron (HR20013) in Preventing Cisplatin-Based Highly Emetogenic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PROFIT. J Clin Oncol. 2025;43(9):1123-1136.
撰写:Atopos
审校:Ruth
排版:Sylvia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