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治军”背后的顶级权谋:一场精心设计的制度性自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6:20 1

摘要:毕竟所谓奸臣叛将,也都是你皇帝一个个擢拔的,后来人痛斥的北宋“亡国六贼”,试问,名单里哪一个不是徽宗时代的权臣、宠臣?

(一)

帝制时代,王朝衰亡的第一责任人,自然是皇帝本人,怨不得臣民。

毕竟所谓奸臣叛将,也都是你皇帝一个个擢拔的,后来人痛斥的北宋“亡国六贼”,试问,名单里哪一个不是徽宗时代的权臣、宠臣?

这便说到了宋徽宗时期的用人之荒唐,用奸不用贤,用邪不用正。因为草台班子的一大特征是“择劣录取”,宋徽宗爱蔡京爱的不行,而蔡京只会重用朱勔这样奸邪之人。

真给他们一个范仲淹,大概也是要被囚于狱中的,毕竟在一口大酱缸之中,是容不得所谓清流的。

徽宗皇帝最为倚重的大统帅,名义上的宋军最高军事长官童贯,就非常能说明皇帝昏聩荒唐的用人策略。

童贯木有小鸡鸡,这不是我骂他,而是一个事实——让一个太监去统兵,本身就说明了徽宗皇帝对军人的轻蔑,以及对军营文化缺乏基本的常识性了解。

无论古今中外,军人所崇拜的气质都大体相同,比如血性、坚毅、英勇、牺牲,军营里向来是对男性气质最为看重的地方。

宦官掌兵,本身就构成了对前线战士的某种“侮辱”,真正在战场上流血冲杀的勇士,向来耻于被阉人指使,所以当时宋军的将士们,留下了这样的自嘲诗:

“生男莫作阉宦孙,生女莫嫁将军门。”

宦官擅权的路径依赖,天然会导致其谄媚、狭隘的思维路径。他们大多出身寒微,一路靠逢迎谄谀上位。要论内斗整人,他们是一等一的高手,论带兵打仗,阉人谈兵基本和太监逛青楼没什么区别——

他们能懂个鸟?

(二)

平方腊是童贯登上权力巅峰的重要“战功”。但事实是,讨伐胜利主要倚仗王禀、韩世忠等北宋名将,尤其是韩世忠,更是以少胜多亲手擒获了方腊——可这么大的功劳,韩世忠竟然未获封赏。

因为功劳都被童贯抢去了。

这像不像你在职场上的遭遇?活你没少干,罪你没少受,升职加薪的时候你的领导擦擦嘴,屁颠屁颠上台去感谢领导的领导有方了。

抗击金军时,童贯则是一再延误战机。他一直犹犹豫豫,幻想用金银贿赂金兵来和谈,金国的使者把战书交给童贯之后,童太师才真正相信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了,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问金国使者:

“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呢?”

估计对方心里也是崩溃的,你当这是小孩打仗啊,出手之前还要喊一句:“绝招来了”!

宣和七年十二月,初五,金国使者到达太原向童贯下战书,表示不日将攻城。

童公公看到战书,立刻调兵遣将,周密安排。初七,就带着一队精兵从太原逃往东京了。

临阵脱逃这一点,北宋决策层这个草台班子,真是出奇地一致:

从皇帝到统帅再到一城守将,这些人甭管有木有小鸡鸡,那一个个确实是都挺没种的。

我最近读《从万历到康熙》,读到明亡之际,崇祯帝昏招迭出,选派了许多太监去监军,这些阉党的行事与童公公实在是高度相似。

明史载:“(宦官)诸监多侵克军资,临敌辄拥精兵先遁,诸将亦耻为之下。”

就是说这帮太监来监军,一心忙着克扣军饷,敌人来犯则马上带着精兵逃跑,将士们都以被阉宦指挥领导为耻。

这本身就是宦官的一大特性,能掌兵的太监都是位高权重者,平日里养尊处优,你让他们克扣军饷,上折子邀功行。你让他们和将士们同仇敌忾御敌守城?

那比让他们再长出个小鸡鸡来还难啊!

(三)

时任太原守将张孝纯,劝童贯留下来守城,他倒不是天真地指望童公公指挥打仗,主要是为了稳定军心,毕竟大战在即,统帅自己先逃跑了,军心能不涣散吗?

童贯自然是拒绝了,不过他承诺,自己一旦逃到东京,就会派大军前来策应,解太原之围。

太原保卫战值得单独拿出来说一说,可以说太原保卫战是北宋亡国前,唯一能称得上有血性的抵抗。太原也成为靖康之变中抵抗最顽强,牺牲最惨烈的一座城。

太原围城持续了整整260余天,在太原守将张孝纯的带领下,太原人人皆兵,男性15岁以上,60以下全部参与守城。金兵动用了所有的攻城器械和手段,都未能破城。

真正让坚韧威武的太原人低头的,还是饥饿——260多天的围城,粮食早就吃光了,城内的牛马家畜杀光后,草根树皮很快也被剥尽。

最后只能吃人,先是吃死尸,后来死尸也吃光了,只能有组织地把各自家中的老人杀死吃掉,基本上就是你吃我的爷爷,我煮你的奶奶,惨烈程度真的是骇人听闻。

根据金人的记载,太原城破的那一天,宋军只能眼睁睁看着金兵将自己杀死,许多守城将士已经饿得连武器都拿不起来了。

城破后,金人劝张孝纯父子投降,甚至当着他们的面,将守城的30多名副将一个一个杀掉,可张孝纯父子面不改色,至死不降。

金军西路军统帅完颜宗翰(粘罕),也是戎马一生的汉子,他被张孝纯的气节深深打动,敬佩不已,没舍得杀他们父子,而是一直把张孝纯囚禁在山西大同。

后来金人建立了伪齐政权,张孝纯被任命为宰相,终老于前朝故土,虽然心里一直装着亡国的疙瘩,但也算是得了善终。

太原就这样在漫长的绝望中失守了,自此,大宋北方门户大开,金军在山西一路再无掣肘,可以安心准备渡河。

(四)

太原围城200余天,北宋朝堂倒也不是一点动作没有,皇帝的确组织了部队前去救援。

当然这和童贯的承诺关系不大,因为童贯逃回东京不久就被罢黜了。救太原,是因为这座城池在地理位置上实在太重要了。

朝廷调派了好几支部队去解太原之围,其中最重要的是名将种师中率领的东路军,以及姚古率领的西路军。

种师中这个名字,你可能看着眼熟,对,他的亲哥哥便是令西夏人闻风丧胆的名将种师道。

这里插一句,很多人只知道影视剧虚构出来的杨家将,对北宋种家军却一无所知。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种家军所起到的作用,要远甚于现代影视中所虚构出来的杨家将。

北宋种家,一门五代,可谓是将星频出,从种世衡开始,及其子种谔,孙辈种师道、种师中,每个人都可称得上是“一代名将”,一家人先后有数十人为国战死沙场。

种师中接到命令后,即率部向太原方向进兵,一路收复了平定、寿阳、榆次等城池,到了距离太原只有200公里的真定(今河北正定),种师中决定在这里修整一下军队,一来可以让部队恢复元气,等一下补给;二是金兵动用了庞大的主力部队围困太原,应该稳扎稳打,制定一个可行的救援计划再行动。

但可惜,北宋的兵制,其弊病导致了军队的决策权,掌握在千里之外的东京枢密院。这时枢密院的一把手是许翰,他是何许人也呢?

是个一辈子没上过战场,连人都没杀过一个的文弱书生。当然这并不妨碍他纸上谈兵,他以枢密院的名义,连连发令,催促种师中速速进攻,如果不听令,就要治他的“逗挠”之罪。

逗挠,就是怯阵畏敌的意思,可以说,这就是对武将最极致的侮辱了。

在接到枢密院这道军令时,种师中曾伤心地对身边人说:“老夫自幼从军,征战一生,到老了竟然会被朝廷扣上一个“畏敌怯阵”的罪名”。

其心中苦涩,可想而知。

种师中的选择是,以死明志。他率部快速进兵太原,一路五战三胜,直接杀到了距太原仅百里之遥的杀熊岭。

但由于宋军指挥混乱,姚古此时本应也抵达太原附近,与种师中形成钳形攻势。但姚古的西路军却一直按兵不动,导致种师中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金兵反击形成包围圈时,种师中其实有无数的机会可以选择退兵或突围,可这个在西北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就是固执地冲锋杀敌。直到死战的最后一刻,身边亲信仍在劝种师中突围而去,但他选择力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国捐躯,享年68岁。

所以,太原解围不仅以失败告终,大宋还损失了一员名将。事后,那个坐在枢密院办公室瞎指挥的许翰,仅仅只是被免了职。

他得感谢自己生对了时代,也就是北宋不杀士大夫,但凡换一个朝代,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的昏官,搞不好要被诛九族的。

(五)

回溯靖康之变,如果你代入大宋武将的视角,会体味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后来人有“北宋无将,南宋无相”的说法,实际上这是句十分粗暴的讹传,带有很强的误导性。

如果不清楚北宋兵制的深层病灶,很容易产生一个本末倒置的印象,以为都是北宋诸将贪生怕死、百无一用,实则北宋兵制在顶层设计上,就形成了一个根本性的矛盾:

一个不得不倚重武力庇护的帝国,却系统性地贬低武人价值。

即便是北宋末期,军中能打仗,善打仗的将军一点也不少:

种师道、种师中、张孝纯、张叔夜、王禀、折可求、宗泽等等名将,无论是军事素养还是作战经验,其实都不输金人将领。

北宋军事行动由文官或宦官监军主导,是典型的“ 外行领导内行” 。

打赢了,是文官献策得当;吃了败仗,则怪武将无能。

有宋以来,“太监治军”,不仅仅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明晃晃的隐喻——帝国确实在顶层设计之初,便挥刀割掉了某个器官。

皇帝和文官集团,对手握军权的武将忌惮到了极点,把武将的刀剑盔甲卸掉不说,身上还要绑上无数条缰绳。百余年流毒,及至靖康年间,早就形成了 “功越高、疑越深” 的恶性循环。

你不能在山洞里种向日葵,没长出来却怪这批种子低劣不能成材——北宋的将士们,就是那些被播撒在山洞里的向日葵种子。

所以,“北宋无将”,并非苍天的吝啬,而是制度的自宫。它不是一个人才断层的偶然现象,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后果。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来源:思维补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