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气球闯欧盟领空!匈牙利为何硬扛26国?欧盟妥协藏内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6:26 1

摘要:10月29日前,立陶宛的空中警报突然拉响。数十个不明飞行物从白俄罗斯方向飘入欧盟领空,迫使这个与白俄接壤的国家紧急关闭境内多个机场,同时封锁了两国边境线。

10月29日前,立陶宛的空中警报突然拉响。数十个不明飞行物从白俄罗斯方向飘入欧盟领空,迫使这个与白俄接壤的国家紧急关闭境内多个机场,同时封锁了两国边境线。

作为欧盟对俄、对白政策的前沿阵地,立陶宛这次成了直接的冲击目标,而引发混乱的并非什么先进武器,只是一批携带非法香烟的气球。

这些气球绝非普通的走私工具。它们在空域中随意漂浮,既可能与民航客机发生碰撞,也会干扰机场雷达导航系统,直接威胁民用航空安全。

立陶宛政府对此反应强烈,将这种跨境行为定性为针对西方的“混合战争”战术——这一定性并非夸张,而是直指白俄罗斯长期以来的策略。

10月29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代表27个成员国发表联合声明,明确表示“强烈谴责白俄罗斯持续且具挑衅性的行为”。

声明进一步指出,这些气球是“更广泛的有针对性的混合行动的一部分,该行动还包括国家支持的移民走私活动”。

这一说法有着明确的背景支撑,此前欧盟已多次指责白俄罗斯政府纵容甚至协助移民从边境涌入欧盟,气球事件不过是这一策略的最新延续。

声明同时释放出强硬信号,称欧盟已对白俄罗斯政权实施多轮制裁,若挑衅行为持续,将“准备采取进一步适当措施”。

但仔细对比声明的最终版本与早期草案就能发现,欧盟的态度其实已经软化。

据《政治报》披露,早期草案中曾明确提及,白俄罗斯领导人亚历山大·卢卡申科的政权“要么直接参与,要么通过故意不作为的方式串通其中”,直接将责任锁定在卢卡申科政府身上。

这段关键表述的删除,背后是欧盟为争取匈牙利支持做出的妥协,长期以来,匈牙利在欧盟内部始终对谴责俄罗斯、白俄罗斯的立场持保留态度,多次在涉俄、涉白联合声明中投下反对票。

此前包括谴责俄罗斯袭击乌克兰并导致欧盟驻基辅代表处受损的联合声明,最终都只能在没有匈牙利支持的情况下发布。这次为了达成27国共识,欧盟不得不做出让步。

一位欧盟外交官对此解释称,声明总体立场坚定,各方都有妥协意愿,希望当天就能达成共识。

而立陶宛外交部长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在接受采访时则直言,气球事件暴露了欧盟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不足,呼吁加强成员国联合防范,并尽快出台针对白俄罗斯的新制裁。

此次声明妥协背后,还暗含着欧盟与匈牙利在其他议题上的博弈平衡。10月前后,欧盟正就利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为乌克兰提供1640亿欧元贷款的方案展开争论,匈牙利是主要反对者之一。

其总理欧尔班明确表示,担心俄方的报复性措施,同时认为没收资产会损害欧盟金融机构的信誉。在这种背景下,欧盟在气球事件声明上的让步,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在援乌资金等更关键议题上彻底陷入僵局。

匈牙利的反对立场,本质上源于其与俄罗斯深度绑定的能源格局和务实的国家利益考量。

作为欧盟内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度最高的国家,匈牙利90%左右的原油进口和80%左右的天然气进口都来自俄罗斯,而提供全国一半电力的保克什核电站,其技术和铀燃料同样依赖俄罗斯,正在进行的扩建项目还使用了俄罗斯的贷款和技术。

这种能源结构决定了匈牙利不敢轻易与俄白阵营撕破脸,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曾公开表示,欧盟企业面临的电价是美国的2-3倍,天然气价格更是高出4-5倍,高能源价格正在扼杀欧洲企业的竞争力。

对匈牙利而言,维持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不是意识形态选择,而是关乎经济生存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在2025年1月乌克兰拒绝续签俄乌天然气过境协议后,匈牙利只能依赖“土耳其溪”管道获取俄气,更需确保这条能源生命线的安全。

更深层的利益考量在于,匈牙利正试图借助俄气输欧路线的调整,打造中东欧天然气分销中心。随着“北溪”管道关闭和乌克兰断气,原本由奥地利承担的中东欧天然气分销功能,正逐步向匈牙利转移。

当地分析人士认为,匈牙利天然气系统的价值已成倍增加,成为地区最大分销中心的前景乐观。这种战略利益让匈牙利更倾向于维持与俄罗斯的稳定关系,不愿因谴责白俄罗斯而破坏大局。

匈牙利的“特立独行”还与其“经济中立”战略和“向东开放”政策密切相关。匈牙利外交部长曾公开表示,其外交政策的唯一驱动力是国家利益,而非亲近某个大国。

在多极化趋势下,匈牙利试图加强与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联系,不愿被欧盟的对俄强硬路线绑架。这种立场使其在难民政策、传统价值观等一系列议题上与布鲁塞尔存在分歧,而涉俄涉白问题只是矛盾的集中体现。

从白俄罗斯的角度看,气球事件是其“混合战争”策略的精准运用。这个经济高度依赖俄罗斯的国家,2025年预测GDP增长率仅1.3%,人均GDP约8000美元,在欧洲处于较低水平。

面对欧盟多轮制裁,工业产品出口受阻,工厂开工率低迷,直接对抗显然力不从心,于是,移民走私、气球走私这类低成本、高干扰的非传统手段,成为其反制欧盟的主要选择。

这种策略精准击中了欧盟的软肋。欧盟的决策机制要求成员国达成共识,而匈牙利等依赖俄能源的国家天然倾向于妥协,这使得欧盟难以形成统一的强硬应对方案。

立陶宛等前沿国家虽急于强化制裁和防范,但缺乏足够的话语权推动整体行动,只能在边境独自承受压力。

气球事件也暴露了欧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系统性不足。与传统军事威胁不同,气球、移民这类“灰色地带”挑战难以用常规手段应对,需要成员国之间高效的情报共享、边境协同和快速反应机制。

但现实是,欧盟内部的利益分歧导致这些机制迟迟无法落地,只能在事件发生后通过声明“表态”,却难以形成实质性威慑。

对于后续走向,欧盟虽威胁将采取“进一步适当措施”,但实际行动可能有限。匈牙利的反对意味着新制裁的出台将面临阻力,而白俄罗斯深知欧盟的分裂性,大概率会继续试探其底线。

立陶宛呼吁的联合防范准备工作,也需要跨越成员国的利益差异才能推进,短期内难以看到成效。

这场看似不起眼的“气球风波”,本质上是地缘博弈与内部利益碰撞的缩影。白俄罗斯用低成本手段搅动欧盟边境,匈牙利为能源和战略利益硬扛集体立场,欧盟则在团结表象下暴露深层分裂。

在俄欧对峙长期化的背景下,这类“混合战争”事件可能会成为常态,而欧盟能否弥合内部分歧、形成有效应对,将直接决定其在东欧地缘竞争中的话语权。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