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晚播并不是坏事,反而是调整种植方式、节省成本提高产量的机会。今年农技站推广的晚播技术,每亩播种量不要超过40斤的建议,是经过科学计算的。
小麦晚播并不是坏事,反而是调整种植方式、节省成本提高产量的机会。今年农技站推广的晚播技术,每亩播种量不要超过40斤的建议,是经过科学计算的。
今年北方秋收期间连续下雨,不少地方小麦播种推迟了10到15天。按照传统做法,播种晚了,大家就会增加播种量。我走访了几个村,看到不少农户每亩播50斤甚至60斤。问他们原因,大家都说:“苗出得少怎么办?多撒种子保险。”
为什么晚播小麦的播种量不能超过40斤?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麦苗之间需要空间。小麦分蘖需要足够的空间和阳光。播种太密,麦苗会互相遮挡,争夺养分。结果单株分蘖减少,整体长势变弱。我做过对比:同样晚播15天,每亩播40斤的麦田,单株平均分蘖2.8个;播55斤的,只有1.9个。
第二,太密的麦田容易生病。通风透光不好,白粉病、纹枯病更容易发生。去年邻村老李就是例子,晚播后每亩播60斤,结果春天病害不断,多打两次药,成本增加,产量反而下降。
第三,过密播种影响根系发育。根系没法深扎,抗旱和抗倒伏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记得前年,我有一片晚播的小麦田,种得太密,结果下场大雨后全倒了,损失不小。
通过这几年实践,我体会到40斤播种量的上限,不仅是技术建议,更是种植观念的更新。我们不应再坚持“以密补晚”,而要转向“以质补晚、以技术补晚”。
关键是把重点从“多种”转向“管好”。具体有四个做法:
第一,正确认识“晚播”。现在的“晚播”和过去不同。因为气候变暖和品种改良,适当晚播反而能避免冬前生长过旺。我的经验是,比正常时间晚10天左右,配合正确管理,产量基本不受影响。关键要选适合晚播的品种,比如春性较强、生育期短的品种。
第二,按地力定播种量。我总结了一个简单方法:地力好的地,晚播时每亩35斤左右;地力一般的,最多加到40斤,不能再多。更重要的是提高播种质量,保证每粒种子播到合适深度,出苗整齐。
第三,调整施肥方法。晚播小麦不要一次性施足底肥。我的做法是:底肥减少30%,把省下的肥料用在春季追肥。这样更符合晚播小麦的需肥特点,也避免浪费和污染。
第四,节省成本就是增收。每亩少用10斤种子,加上后期少用的农药和肥料,一亩地能省30到50元。我的50亩地,用新方法后每年省下2000多元,产量不仅没减,反而因为麦苗健壮、病害少而更稳定。
结合我的实践和农技知识,给种晚播小麦的农民几个建议:
1. 种子处理很重要。晚播小麦一定要包衣或拌种,提高出苗率和抗逆能力。我用的方法是杀虫剂加杀菌剂加微量元素,成本不高,效果不错。
2. 控制播种深度。晚播小麦播种深度以3到4厘米为宜,太深或太浅都影响出苗。我做了个简单的深度检查工具,每次播种前都测量一下。
3. 加强冬前管理。晚播小麦冬前生长量小,要及时镇压保墒。我一般在冬至前后选晴天中午镇压,效果很好。
4. 春季管理要提早。晚播小麦的春管要提前5到7天,促进早生长。我每年记录物候期,制定自己的管理时间表。
邻居老张听了我的建议,第二天就调整了还没播种的地块。后来他告诉我,按新方法播的小麦,苗看起来不密,但更整齐、更健壮。之前播得密的那几块,春天病害确实多。
记住,好收成不在于撒多少种子,而在于为每株麦苗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这才是现代农民需要掌握的智慧。
来源:园园说三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