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100在6年前就曝光,为什么还要打厚码?性能太强需要隐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6:20 1

摘要:我们火箭军的那些高端装备,总让人觉得既自豪又有点神秘。尤其是那款长剑-100巡航导弹,2019年国庆阅兵上亮相时,大家还只是瞅了瞅它的运载车和发射筒。可六年过去,2025年8月的央视纪录片《攻坚》里,又把它的发射画面端出来了,不过这回可没全露脸,直接给打了厚厚

我们火箭军的那些高端装备,总让人觉得既自豪又有点神秘。尤其是那款长剑-100巡航导弹,2019年国庆阅兵上亮相时,大家还只是瞅了瞅它的运载车和发射筒。可六年过去,2025年8月的央视纪录片《攻坚》里,又把它的发射画面端出来了,不过这回可没全露脸,直接给打了厚厚的马赛克。这么老资格的导弹,为什么还藏着掖着?

长剑-100正式叫法是长剑系列的最新型号,也有人直呼东风-100,北约那边给它起了个CH-SSC-13的绰号。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它头一回公开亮相。那天是地面方队的一部分,运载车队通过天安门广场,官方介绍就一句话:远程高精度超音速巡航导弹。弹体上标着DF-100,造型简洁,筒体长条形,没多露细节。阅兵结束后,这导弹就低调了,基本没再大张旗鼓地秀过。

转眼到2025年8月,央视军事频道播出《攻坚——矢志强军向一流》纪录片,第一集里火箭军实弹发射的片段成了焦点。画面里,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弹头造型清清楚楚,歼-15T舰载机起降也高清流畅。可轮到长剑-100的发射瞬间,屏幕上突然刷出一层厚马赛克,把弹体轮廓全糊了。官方媒体像央视新闻、中国军网、新华社都跟进报道了这段视频,标题直白:东风-100巡航导弹发射画面罕见公开。虽说打了码,但从模糊边缘能看出头部锥体尖锐,尾翼不小,这和2019年阅兵的筒体造型对得上号。

为什么这么处理?简单说,阅兵时只秀静态运载车,尺寸重量好猜,但不伤筋骨。发射动态一放,弹体比例、飞行姿态全露馅儿,专业人士一分析,就能推速度曲线、燃料效率。我们国家对军工保密一向严谨,这回虽公开了点,但关键节点卡得死死的。印度媒体和南华早报都注意到这事儿,称是罕见曝光,射程直指4000公里,够“航母杀手”的范儿。

长剑-100的核心卖点,就在它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上。公开参数显示,射程3000到4000公里,最高速度4马赫,全程保持超音速飞行。这在陆基巡航导弹里,全球少见。美国战斧导弹速度才0.8马赫,射程不到3000公里;俄罗斯的口径导弹也上不了4马赫。长剑-100的头部设计优化了空气动力,尾翼大尺寸支持机动变轨,制导系统复合型,精度高到误差几米内。珠海航展上,展板列了这些数据:突防强、反应快,载荷能配高爆或精确弹头。

比起海军的鹰击-21,它尺寸更长,燃料多,航程自然拉开差距。部署上,10x10轮式发射车高机动,停车就能打,不用固定阵地,适应性强。维基百科和军事网站都确认,它是第三代巡航导弹,火箭军的主力装备之一。

保密这事,根子在性能太强。发射画面一高清,对手用软件模拟,就能估抗干扰能力和拦截窗口。4马赫速度下,窗口才30秒,传统雷达跟不上。纪录片打码,就是堵这漏洞。我们军工传统,低调务实,不爱吹牛,但该露时露,该藏时藏。像东风-17也公开过,但长剑-100更侧重技术储备,功能和它重叠却路径不同:一个弹道高弧,一个低空贴地。两者齐上,防御系统都得头疼。

而在火箭军序列里,长剑-100不是孤胆英雄,而是和东风-17、东风-41一脉相承的利器。纪录片确认,它已列装部队,和东风-17互补:前者远射机动,后者高超弹道。射程优势直击岛链要冲,机动部署让对手摸不着北。火箭军这些年发展快,党的领导下,聚焦实战化训练,跨军种协同。空军掩护,海军火力网,长剑-100低轨穿插,构建全域威慑。

未来部署,重点在精度和适应性上迭代。传感器升级,夜间恶劣天气命中率更高;引擎优化,射程或超4500公里。2025年报道说,它是响应美围堵的战略回应,公开视频就是技术秀加警告。维护台海和平、区域稳定,这导弹就是底气。

长远看,火箭军会扩充库存,车队规模上百辆,多点分布。高原沿海一线,实战验证不断。这样的定位,不光震慑潜在威胁,还为和平发展护航。国防现代化是强国之路,长剑-100就是生动例子。

来源:映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