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走就“投中”?16国重启RCEP不喊美国,印度也要插一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6:13 1

摘要:特朗普恐怕自己都没料到,他的专机刚钻出东南亚的晨雾,东盟就给他来了个“现场打脸”。

特朗普恐怕自己都没料到,他的专机刚钻出东南亚的晨雾,东盟就给他来了个“现场打脸”。

特朗普的专机刚消失在天际线,不到24小时,同一会场里的闪光灯再次亮起。

中国与东盟各国代表齐刷刷签下文件,商务部当即官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

这巴掌打得叭叭响,毕竟就在48小时前,特朗普还在这片土地上忙着拍握手照、碰酒杯,宣称要“重塑亚洲领导力”,核心算盘正是拉拢东盟建“去中国化”供应链。

要说特朗普这次东盟峰会的套路,那是相当密集。

落地吉隆坡第一件事,就是拉着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拍亲密合影,紧接着奔去柬埔寨与泰国的和平协议签约仪式刷存在感,晚宴上更是端着酒杯跟各国领导人挨个寒暄。

美国媒体全程直播造势,标题直接喊出“特朗普欲打造亚洲供应链新秩序”。

但其实背地全是虚招。根据峰会后披露的协议细节,特朗普所谓的“供应链合作”根本没给实在好处。

更苛刻的是附加条件:马来西亚要在10年内向美国投资700亿美元,柬埔寨得削减美国汽车和农产品关税,越南、泰国则要大量采购波音飞机和美国农产品。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2025-10-28 18:14:11【东南亚多国同意购买美国波音飞机 协议含关税豁免】

可这些协议连法律约束力都没有,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的专家直接戳破:“全是灵活条款,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说白了,特朗普就是想空手套白狼,用点关税豁免的小恩小惠,让东盟把中国踢出供应链。

这算盘打得,东盟国家心里门儿清。马来西亚工贸部长扎弗鲁尔表面客气,转头就跟媒体强调不会签任何影响主权的协议。

越南官员更是私下吐槽:美国给的豁免还不够抵消关税成本,谈何供应链转移?

毕竟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经冲到9823亿美元,美国连零头都比不上,谁会跟真金白银过不去?

特朗普前脚刚走,安瓦尔后脚就跟中国签了合作文件,这波操作绝非偶然。

要看懂其中的门道,先得算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账”:2010年1.0版生效时,双边贸易额近3000亿美元;

2015年2.0版加了服务贸易,直接翻倍到6000亿美元;

如今3.0版落地,目标直指2030年的2万亿美元。

这可不是纸上画饼,全是实打实的项目堆出来的。

数字经济领域早就动起来了。

广西南宁的华为云计算中心里,服务器24小时运转,给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提供云端技术支持,一天就能创造数百万美元的产值;

印尼雅加达的智慧城市项目里,中国企业建的5G基站已经覆盖大半个城市,打个视频电话、刷在线支付比以前快了一倍还多。

这些都不是PPT上的概念,是东盟商家每天都在用的生意工具。

绿色经济更是砸了真金白银。

越南的海上风电项目里,中国企业投建的风机转一圈就能发4度电,一年下来能减排上百万吨二氧化碳;

老挝的跨境电网刚通没多久,当地清洁能源占比就从30%涨到了55%,村民家里的电灯再也不用时亮时灭。

信息来源: 新华社2025年10月30日 17:35【中国清洁能源助力亚太绿色发展】

最让东盟心动的,还是3.0版里的供应链互联互通条款。

以前东盟的汽车零部件要先运到美国组装,来回折腾十几天,运费占了成本的20%;

现在通过中老铁路、中泰铁路构建的72小时产业链,当天生产的零件第二天就能运到中国工厂,组装完第三天就能送回东盟市场。

成本大幅度下降,谁还愿意走老路子?

72小时产业链跑起来

要说这72小时产业链有多神,云南的水果商和东南亚的农户最有发言权。

塔那愣国际物流的张德欢最近忙得脚不沾地,他运营的百余个冷链货柜天天满负荷运转。

还总被客户催着要货:泰国榴莲3天就能到昆明,老挝香蕉7天直达北京,以前走海运得半个月,现在新鲜度差太多了。

今年截至9月,光通过中老铁路运进来的鲜榴莲就超过15.7万吨,同比涨了80%,价格还降了一半。

信息来源: 昆明日报2025-07-18 10:03【中老铁路榴莲日均运输量突破1400吨 较去年同期增长200%】

以前一斤好榴莲要卖30多块,现在15块就能买到。

不只是水果,工业品的流转速度更是惊人。

玉溪的彩钢卷早上装车,通过“郑和号”班列运到老挝万象,再转运到新加坡港,全程只要3天。

昆明托管磨憨口岸后,固定资产投资一下涨了21倍,从2万人的小镇变成了5万人的物流枢纽,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就是特朗普想拆却拆不掉的供应链:中老铁路的铁轨连起来的不只是国家,更是“中国制造”与东盟市场的血脉。

美国《华尔街日报》早就算过一笔账,美国从越南进口的商品成本比从中国进口高10%。

所谓“去中供应链”不过是让企业多花钱的折腾活儿。

东盟国家可不傻,放着72小时的高效通道不用,去踩美国的坑?

特朗普的去中供应链之所以没人买账,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早就是你中有我。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的葛红亮教授说得透彻:中国与东南亚产业链结合太紧密,脱钩断链的损失谁都扛不起。

就拿关键矿产来说,美国逼着马来西亚承诺不限制出口,却不提怎么帮马国建加工厂;

中国则直接投资建冶炼厂,让马来西亚的矿产能卖个好价钱,还能创造就业。

再看制造业,印尼的智能手机工厂里,8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要是真去中,工厂第二天就得停工。

反观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覆盖20亿人口,贡献全球三分之一的GDP,开创的是发展中国家互助共赢的新模式。

从RCEP生效到自贸3.0落地,中国从来没逼着谁选边站,只是把铁路修到家门口,把基站建到街区里,把项目落到土地上。

虽然印度之前在2020年退出了RCEP,但这次也派了代表参会,而且表达了重新评估加入的可能。

这说明了印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这种务实合作,比一百次领导力演讲都管用。

美国媒体自己都承认,所谓去风险化正在制造新风险。

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显示,中美供应链只是变得更迂回,成本更高,却没更安全。

特朗普想靠高关税和空头承诺重构供应链,本质上是违背了市场规律。

当中国与东盟代表在签约现场响起掌声时,答案已经很明显了:谁在真心合作,谁在画饼充饥。

谁能带来72小时的高效供应链,谁只会制造成本和麻烦。

国家的立场从来不是靠政治游说决定的,而是靠铁轨上的货柜、工厂里的机器和市场里的价格说了算。

特朗普的“去中供应链”梦,终究败给了实实在在的合作红利。

来源:进击的鸡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