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青春舱再升级,抢回4成市场份额!外媒急了:技术必须共享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4:50 1

摘要:这句话不是出现在贸易谈判桌上,而是在迪拜Arab Health 2025展会现场。当中国企业Rlab击败多家欧美老牌厂商,拿下沙特富豪的百万级订单时,几位欧洲参展商当场“破防”了。

“中国技术必须共享!这是不公平竞争!”

这句话不是出现在贸易谈判桌上,而是在迪拜Arab Health 2025展会现场。当中国企业Rlab击败多家欧美老牌厂商,拿下沙特富豪的百万级订单时,几位欧洲参展商当场“破防”了。

有人质疑“技术来源不透明”,有人抱怨“价格策略不正当”,还有外媒直接发文称“中国企业通过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争议的焦点,是一种被称为“青春舱”的高压氧设备。

但市场数据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今年上半年,国产青春舱的全球市场份额从15%飙升至40%,海外订单暴涨235%。与此同时,某些海外品牌正在遭遇罕见的“退货潮”——日本某知名老牌单日退货量最高达12台,涉及欧美、中东、非洲等多个市场。

那么,这到底是“恶意竞争”,还是“优胜劣汰”?

1.“恶意竞争”还是技术碾压?一组数据说明真相

欧美同行的焦虑,源于一个他们不愿承认的事实:这个市场,是他们自己弄丢的。

过去二十年,欧美品牌凭借技术先发优势,在长寿设备领域建立了近乎垄断的地位。但垄断带来的不是创新动力,而是懈怠——既然没有竞争对手,为什么要费力研发?既然品牌溢价能撑住高价,为什么要降低成本?

结果就是:产品卖得越来越贵,技术却原地踏步。

一个数据足以说明问题:根据IMS Health调研,95%的欧美品牌氧舱压强停留在1.1-1.3 ATA——而这个参数,低于美国海底与高压氧医学会(UHMS)认定的有效阈值1.5 ATA。简单说,大部分产品连“有没有用”都存疑。

中国企业的机会,就藏在这个技术空白里。

“Rlab推出1.9 ATA的‘大方舰’氧舱时,行业明显被震动了。“业内人士称——因为推出了全球首款达到实验标准(2.0ATA)的民用设备,配合碳纤维减重70%的材料革新,“它们可以说在市场上树立了新的技术标竿。”

市场反应是即时的。一位科威特客户退掉了花50万买的德国品牌:“1.2 ATA和1.9 ATA,体感完全是两回事。前者像睡了个午觉,后者是真的感觉身体在变化。”

更打脸的是碳纤维应用。欧美品牌固守钢材几十年,中国企业一步跨到航空材料,直接让“重量”这个老大难问题消失了。一位迪拜哈利法塔的业主感慨:“物业说承重不够,我还以为没戏了。结果中国产的氧舱居然那么轻,确实让我没想到。”

所谓”恶意竞争”,不过是垄断者面对技术超越时的无能狂怒。

2.40%市场份额背后:一张全球“退货地图”

市场份额从15%到40%,这不只是一个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大迁移。

最戏剧性的证据,是一张正在形成的”退货地图”。

东京某知名氧舱品牌的销售总监透露,今年上半年单日退货量最高达12台,涉及欧美、中东、非洲、中国等多个市场,定金损失超6000万日元。”这是我从业二十年从未见过的场面,如此快速地在全球蔓延。”

退货背后,是用户的集体觉醒。

迪拜Arab Health展会上,一位法国会所老板当场签下6台设备的订单。他的理由简单直接:”我的会员都是高净值人群,用了半年欧洲品牌的1.3 ATA氧舱,效果平平。现在有1.9 ATA的选择,我为什么不换?”

更有说服力的是“组团采购”现象。一位悉尼会所老板去年买了氧舱,今年专程飞上海“补货”:“会员满意度太高了,有人托我代购。这次我直接多订几台,帮朋友一起带。”

数据层面,Rlab今年上半年海外用户占比从15%跃升至40%,官网浏览量、咨询量同比暴涨375%。京、淘等电商平台体验券持续售罄,上海工厂三班倒仍供不应求,交付周期拉长到五六个月。

这样的集体行动,让欧美品牌彻底慌了——他们终于发现,品牌信仰在技术碾压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3.技术必须共享?市场竞争从来没有“让一让”

当市场份额被大幅侵蚀,“恶意竞争”的指控就出现了。

有外媒发文称:“中国企业通过不正当价格策略扰乱市场秩序。”有欧洲厂商在行业论坛抱怨:“他们的技术来源不透明,应该公开共享。”甚至有人提出:“中国技术必须共享,这样才公平。”

这些指控看似义正辞严,但经不起推敲。

首先,价格优势不等于“恶意竞争”。中国企业的定价策略,建立在成熟的供应链、规模化生产和技术创新基础上。当技术更强、成本更低,产品自然更具竞争力。如果这也算“不正当”,那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逻辑何在?

其次,技术突破不需要“共享”。1.9 ATA的压强、碳纤维的材质应用——这些都是中国企业投入大量研发成本、经过无数次测试才实现的突破。凭什么要无偿共享给竞争对手?

更值得关注的是,所谓的“恶意竞争”指控背后,暴露的是欧美品牌长期以来的技术懈怠和傲慢,当他们在1.1-1.3 ATA的舒适区躺平时,中国企业始终在攻克1.9 ATA的技术难关。

市场竞争从来没有“让一让”的道理。消费者用真金白银选择更好的产品,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那些喊着"技术必须共享"的人,或许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自己会被超越?

而中国企业,始终深耕在自己的道路上,只求自己做到最好。

来源:迪哥看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