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兄弟俩一拍即合,保灵每月供5万盒,每盒赚5毛,一年能赚30万,可12万货款难住了他,刚好校办厂承包送“大礼包”:4万开办费+ 14万贷款,贷款刚够付货款。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都说当年抢校办厂经销部跟抢演唱会门票似的,对手全是教育系统“关系户”。
结果宗庆后直接喊“利润翻番交10万”,当场把对手整懵——这哪是卷承包费,分明是手握底牌的自信。
后来才知道,底牌是亲弟弟宗泽后给的“福利漏洞”。
保灵集团的花粉口服液封口没封好,全当员工福利发,宗泽后家堆得吃不完,拎了十盒给侄女宗馥莉喝。
宗庆后一看眼睛亮了:这瑕疵品卖2.9元,比市场价便宜一半,学校渠道不就是天然销路?
兄弟俩一拍即合,保灵每月供5万盒,每盒赚5毛,一年能赚30万,可12万货款难住了他,刚好校办厂承包送“大礼包”:4万开办费+ 14万贷款,贷款刚够付货款。
至于先找货源还是先承包,这不重要——反正政企双赢的剧本写好了。
这生意简直是“躺赢模板”:保灵的牌子够硬,价格是半价,渠道直通学校,上城区40所中小学连幼儿园都没放过,3个月卖了120万盒,相当于每个孩子都喝了好几盒。
等保灵工艺升级,瑕疵品没了,宗庆后反手就开了代加工厂——1987年7月的杭州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才算他42岁创业的正式开局。
招了群教师家属和农民工,到11月日产量就飙到1万盒,年底一算:营业额436万,缴利润22.2万,是当年城镇居民收入的218倍!
代加工干着干着,宗庆后发现不对劲:自己代工每盒只赚1毛,保灵卖正价赚得盆满钵满,这差价比中间商还狠,谈判涨代工费被拒后,他果断“分手”搞自研。
找浙大教授花几万块买配方,还顺带买了专家背书,接下来该给产品起名了。
那会儿没抖音小红书,他在杭州日报投了个“豆腐块”,搞了个“征名头奖500元”活动——这钱搁现在相当于5万,市民直接疯了。
尝到媒体甜头的他彻底“下血本”,掏21万(现在2100万)砸杭州电视台广告。
1988年“娃哈哈”一上市,首月就卖了15万盒,俩月就回本,到1990年,销售额直奔1亿,从0到1亿只用了不到3年,这增速放在今天也是顶流网红品牌的水平。
火到经销商揣现金抢货,批条都能加价转手,宗庆后想扩产却卡在校办企业级别太低。
他灵机一动找了国社记者,一篇《发生在小学校里的经济奇迹》直接冲上“内参热搜”,连副总理都批了示。
这波操作直接解锁“大礼包”:兼并杭州罐头厂,这厂当年可是全国十大罐头厂,可惜亏得底朝天:负债6700万,库存堆1700万,政府每年贴1200万。
官方说“收500人就行”,宗庆后偏要全收2200名职工,还承诺半年还债。
最绝的是8000万兼并费:根本没花现金,靠三年缴税抵扣,相当于政府用厂房设备“入股”。
吞并后娃哈哈直接升级市属国企,1992年销售额飙到4亿,还拿到了七运会供应商资格,彻底火遍全国。
四年时间,从校办厂业务员到国企老总,宗庆后没掏过自己的钱:靠弟弟的货源起步,借政府的贷款周转,用媒体的流量破圈,吞国企的产能扩张。
每一步都踩着“风口红利”,把“借力打力”玩得比武侠小说还溜。
只能说,大佬的创业剧本,果然从一开始就藏着彩蛋。
来源:昕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