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细节》 57 :韩幹如何以简练线条勾勒马的丰腴与灵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5:26 1

摘要: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国力鼎盛的时期,对马的喜爱不仅源于军事需求,更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皇帝常将西域进贡的宝马视为国宝,其中“照夜白”便是唐玄宗最钟爱的坐骑之一。这匹马通体雪白,夜间奔跑时如月光照亮夜空,故得此名。它来自西域大宛,是宁远国王为和亲所献的汗血宝马,与另

1、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国力鼎盛的时期,对马的喜爱不仅源于军事需求,更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皇帝常将西域进贡的宝马视为国宝,其中“照夜白”便是唐玄宗最钟爱的坐骑之一。这匹马通体雪白,夜间奔跑时如月光照亮夜空,故得此名。它来自西域大宛,是宁远国王为和亲所献的汗血宝马,与另一匹名马“玉花骢”齐名。唐代社会尚武精神浓厚,马匹在日常生活、仪仗和艺术中占据核心地位,如《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御用马的装饰细节,反映了皇家马匹的奢华待遇。照夜白不仅象征权力,更体现了唐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其养尊处优的生活甚至堪比贵妃,折射出盛唐的繁荣与开放。这种对马的痴迷,为韩幹等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使鞍马画成为唐代艺术的重要分支。

2、韩幹的成长经历堪称唐代社会阶层流动的典范。他年少时家境贫寒,在长安一家酒肆担任酒保,每日为客人送酒谋生。一次偶然机会,他到诗人王维府上收账,因久候无聊,便在地上随手画了一幅人马图。王维归来后见此画惊为天人,认为韩幹天赋异禀,当即资助他辞去工作,专心学画十余年。这段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不仅改变了韩幹的命运,也为他日后成为宫廷画家奠定基础。韩幹后师从画马名家曹霸,但青出于蓝,自创一格。唐玄宗听闻其才华,召他入宫为御用画师,官至太府寺丞。韩幹虽身处宫廷,却始终保持对自然的观察,拒绝机械模仿前人,其艺术之路体现了唐代重视才学与写实的风气。

3、韩幹在艺术上坚持“以马为师”的写生原则,这一理念在唐代画坛独树一帜。当唐玄宗命他临摹陈闳的画作时,韩幹直言拒绝,称“陛下内厩马,皆臣之师也”。他长期驻扎皇家马厩,观察马匹的日常姿态、习性与情感,捕捉其最真实的神韵。这种写生方法不仅突破了当时程式化的绘画传统,还使他的作品充满动态与生命力。例如,在《照夜白》中,马匹的肌肉起伏、鼻孔扩张和鬃毛飞扬的细节,均源自对实马的细致研究。韩幹强调,画马需“考时日、面方位”,即结合时间与空间因素,确保形态准确。这种科学态度与艺术敏感的结合,让他的马匹虽丰腴却不失矫健,成为唐代鞍马画的革新者。

《照夜白》唐/韩幹/纸本/水墨/30.8×34cm/(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4、韩幹的《照夜白》以简练构图展现了一匹骏马被拴于木桩上的瞬间。画面中,照夜白昂首嘶鸣,四蹄腾空,鬃毛飞扬,全身线条流动而富有弹性,传递出强烈的挣脱欲望。马匹被缰绳紧紧束缚,与它渴望奔跑的自由天性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静与动的戏剧性冲突。韩幹通过精细的笔墨突出马的面部表情:圆睁的双目、张大的鼻孔和露出的牙齿,生动刻画了马的焦躁与不屈。这种设计不仅反映马的心理状态,还暗喻盛唐后期安逸环境中潜藏的危机。画面背景留白,仅以一根木桩定位空间,使观者注意力集中于马的身姿,强化了画面的情感冲击力,成为唐代鞍马画中“以形写神”的典范。

5、韩幹在《照夜白》中巧妙结合中国传统的线条美学与西域传来的明暗技法,开创了唐代画马的新风格。中国绘画以线条为魂,如书法般讲究笔意,韩幹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马的轮廓,尤其通过“春蚕吐丝描”般的细劲笔触,表现马的丰腴体态与流动感。同时,他引入西域的“凹凸法”,用淡墨晕染阴影,增强肌肉的立体感,例如马匹前胸和四肢的渲染,使形体圆润而真实。这种技法既隐藏了线条的突兀,又突出了结构,达到“画肉不画骨”却形神兼备的效果。韩幹的创新打破了西方绘画重造型与中国绘画重线条的界限,体现了大唐文化交流的成果,也为后世画家如李公麟等提供了借鉴。

6、韩幹在《照夜白》中不仅描绘马的形态,更深入刻画其内心世界。照夜白作为西域宝马,血统高贵,天性渴望驰骋,却被困于御厩,画面中它的眼神流露恐惧与不安,身体扭动挣扎,反映了被束缚的痛苦。韩幹通过写生观察,准确捕捉马匹受惊时的生理特征:耳竖、眼白外露、鼻孔张大,这些细节赋予作品情感深度。这种对马匹心理的描绘,超越了单纯的物象记录,暗合唐代文人“以物喻人”的传统,隐喻人才在盛世中的压抑。韩幹的创作表明,艺术的真谛在于捕捉对象的精神,而非仅追求形似,使《照夜白》成为一幅充满人文关怀的杰作。

7、《照夜白》中马尾的缺失历来引发争议,韩幹实则通过构图设计强化了画面的冲突感。唐代宝马尾巴细长,若在画中添加,可能破坏整体平衡。韩幹刻意将马身转向内侧,使尾巴被肥硕躯体遮挡,同时以笔直缰绳和高耸木桩形成垂直与水平的对比,突出马匹的动态扭曲。这种布局不仅避免了视觉杂乱,还增强了空间张力,让观者感受到马匹挣扎的瞬间。历史上有磨损或被印章覆盖的猜测,但从艺术角度,这更可能是韩幹的写生选择:马在激烈运动中尾巴可能甩向身后。这种构图体现了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理念,以留白和隐晦表达无穷意境。

8、《照夜白》的递藏历史清晰,见证了中国书画的传承文化。画作右上角有南唐后主李煜亲题“韩幹画照夜白”及花押,成为鉴定真伪的关键。宋代以来,经米芾、贾似道等名家收藏,题跋累累;清代入乾隆内府,乾隆在画中大量题字盖章,虽破坏了原画空间,却印证其皇家珍品地位。近代,它从恭亲王溥伟、溥儒兄弟手中流出,1936年被上海古董商叶叔重转售英国收藏家大维德,最终入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幅画不仅艺术价值卓越,其流传过程更是一部微观历史,反映了朝代更迭与文物流散,凸显“流传有序”在中国收藏学中的重要性。

9、韩幹的画风在唐代鞍马画中独树一帜,与曹霸、陈闳等名家形成鲜明对比。曹霸画马重“骨相”,以瘦削见长,而韩幹则创“丰肥”风格,强调马的膘肥体壮,符合唐人以马象征财富的审美。杜甫在《丹青引》中批评韩幹“画肉不画骨”,但美术史家张彦远为其辩护,认为韩幹注重写实,更贴近御马养尊处优的真实形态。韩幹的革新在于融合写生与艺术夸张,如《牧马图》中马匹的圆润与动态平衡,既保留传统线条美,又加入西域明暗法。他的影响延及宋元,李公麟、赵孟頫均受其启发,奠定了韩幹在画史中的崇高地位。

《牧马图》韩幹作,绢本设色,纵27.5厘米,横34.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作为韩幹另一代表作,《牧马图》以绢本设色展现“一人二马”的和谐场景。画面中,奚官骑白马,旁立黑马,通过十字形与圆形构图,营造出稳定而内敛的形式美。线条运用上,白马细劲流畅,黑马粗犷厚实,虚实留白让空间充满灵动。设色以黑白为主,缀以朱红马鞍,简约中见丰富。《牧马图》体现了韩幹对日常马匹的深入观察,如黑马的困惑神态与白马的从容步伐,形成生动对比。这幅画与《照夜白》一静一动,共同展示韩幹既能刻画皇家宝马的桀骜,也能描绘民间牧马的温驯,印证其“笔端有神”的全能技艺。

11、韩幹的作品不仅受宫廷推崇,更在民间衍生出神话般的故事。传说有鬼使上门求马,韩幹作画焚之,马便通灵化现;另有一次,兽医见一马伤处与韩幹画中黑点吻合,印证其写实之精。这些轶事反映了公众对其艺术的神化,也体现唐代“画能通神”的信仰。艺术史上,韩幹确立的鞍马画范式影响深远,宋代李公麟学其线条,元代赵孟頫承其写生精神。韩幹强调“形神兼备”,打破了仅重骨法的旧传统,推动了中国画马艺术的发展,其作品成为后世衡量鞍马画水平的标准。

12、韩幹的艺术成就源于对写生的执着与对线条的革新,他笔下的马既具唐代的雍容华贵,又充满个性灵魂。《照夜白》作为国宝,不仅是技法杰作,更是一部历史文献,记录了大唐的兴衰与文化交融。韩幹以“以马为师”的理念,教导后世艺术家须扎根生活,方能捕捉对象神韵。他的作品跨越时空,至今仍震撼观者,提醒我们艺术的真谛在于融合形式与情感。在当代,韩幹的写生精神与创新勇气,依然为中国绘画提供着宝贵的启示。

来源:橙色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