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黎法庭挺热闹,41岁的蒂菲娜・奥齐埃站在证人席上,一开口就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
巴黎法庭挺热闹,41岁的蒂菲娜・奥齐埃站在证人席上,一开口就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
她不是来打普通官司,而是为自己的母亲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讨公道。
公众人物被议论不算新鲜事,但布丽吉特遭遇的可不是普通吐槽。
网络上那些关于她性别、性取向的虚假言论,传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有人编造她接受过变性手术的谣言。
这些瞎话没半点根据,却像野草一样疯长。
蒂菲娜在法庭上说得很实在,这些谣言让72岁的母亲状态越来越差。
本来想岁月静好安度晚年,但后来发现根本做不到。
布丽吉特现在出门都得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动作,都怕被人扭曲解读。
这种日子想想都难受,明明没做错什么,却要被无中生有的言论绑架。
更让人揪心的是,网暴的伤害不止于布丽吉特本人。
她的孙辈在学校里,因为这些关于祖父母的谣言,遭到了同学的言语困扰。
小孩子本来该无忧无虑上学,却要因为大人世界的恶意受委屈,这怕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
如此看来,马克龙夫妇两年前提起刑事诉讼,实在是无奈之举。
换做任何一个普通家庭,面对这样无休止的恶意攻击,恐怕也会选择用法律维权。
而且这家人维权还挺较真,三个月前,他们还在美国对保守派播客主持人坎迪斯・欧文斯提起了类似诉讼。
原来这些网络谣言的传播链条还挺长,本案中的8名被告,年龄从41岁到65岁不等,其中有人就分享过那位美国网红的相关言论。
他们被指控传播大量针对布丽吉特的恶意评论,不仅涉及性别问题,还拿她和马克龙的年龄差距说事儿。
言论自由是大家都认可的权利,但自由从来都不是无底线的。
这8名被告辩称,马克龙夫妇的诉讼是精英阶层在限制言论自由。
这个说法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仔细想想却站不住脚。
传播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的身心健康,这哪里是什么言论自由。
这分明是借着自由的名义,行伤害他人之实。
法国的法律可不是摆设,按照相关规定,这些被告如果罪名成立,最高可能面临两年监禁。
这个处罚力度,也能看出法国对网络恶意言论的态度。
我本来觉得公众人物就该承受更多议论,后来发现这个想法太片面了。
公众人物的公开形象可以被讨论,但他们的私人生活、个人尊严同样需要被尊重。
布丽吉特作为第一夫人,确实会受到更多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可以被随意造谣中伤。
更何况,这些谣言已经超出了正常讨论的范畴。
蒂菲娜在法庭上明确表示,所谓的变性传言毫无根据,就连传言中被误指为布丽吉特前身的叔叔让-米歇尔・特罗涅,现在身体还很健康。
这些实实在在的证据,都在打脸那些恶意传播者。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现在信息传播太快,一条虚假言论随便转发几下,就能造成很大的伤害。
布丽吉特因为这些谣言,连正常生活都过不好,时刻要提防别人的异样眼光。
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比身体上的伤痛更难承受。
很显然,这场官司引起国际关注不是没有原因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维权行动,更牵扯到公众人物隐私保护与言论自由的边界问题。
这个问题,在网络时代变得越来越突出。
各个国家其实都在想办法规范网络言论,法国的《数字共和国法案》就对网络诽谤、仇恨言论有明确的处罚条款。
但光有法律还不够,网络平台也得负起责任。
如果平台能在虚假信息传播初期就及时拦截,很多伤害或许就能避免。
我挺佩服马克龙夫妇的坚持。
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他们没有选择沉默忍耐,而是主动站出来维权。
这种态度不仅是在保护自己的家人,也是在向社会传递一个信号,恶意造谣是要付出代价的。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更“大度”一点,不必和这些造谣者计较。
但这种想法并非明智之举,如果对恶意言论一味纵容,只会让造谣者更加肆无忌惮,最终伤害的会是更多人。
毫无疑问,这场庭审还没有结束,判决结果也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官司都已经起到了警示作用。
它让我们看到,网络言论自由有明确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不能伤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布丽吉特的遭遇不是个例,很多公众人物都曾面临过类似的网络暴力。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让更多人意识到网络恶意言论的危害,也希望每个人在发表言论时,都能多一份理性和克制。
毕竟,自由的前提是尊重他人,这是最基本的底线。
如此看来,网络空间的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约束,需要平台的监管,更需要每个网民的自觉。
只有大家都守住底线,才能让网络空间变得更干净,让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感受到安全和尊重。
这起发生在法国的网暴官司,或许会成为推动网络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契机。
来源:木鱼脑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