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45年 木匠40载 手作板凳4万张——盲人木匠谷方德是如何做到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5:43 1

摘要:重庆市大足区智凤街道茅里堡村八组。谷方德家的堂屋右侧,堆满长短不一的木料,四周散落着大小不一的半成品板凳。旁边两间屋子,一间是储藏室,堆放着初改的木板,已经切成上百块规则的长方形和凳子腿的形状,墙上整齐挂着七八把锯子;另一间是卧室兼成品间,十余张做好的凳子立在

看不见的“手艺”

谷师傅的小院 苏品旺/摄

2025年10月23日。霜降。

重庆市大足区智凤街道茅里堡村八组。谷方德家的堂屋右侧,堆满长短不一的木料,四周散落着大小不一的半成品板凳。旁边两间屋子,一间是储藏室,堆放着初改的木板,已经切成上百块规则的长方形和凳子腿的形状,墙上整齐挂着七八把锯子;另一间是卧室兼成品间,十余张做好的凳子立在墙角。

50岁的谷方德坐在一条长凳上,背微躬。他左手扶住一块凳面,右手指尖轻轻划过木板,从边缘到中心来回摩挲两遍,确认钻孔的位置后,才将凿子对准——这个动作,他重复了整整40年

每钻好一个孔,他都要用手细细抚摸孔沿,确认没有毛刺。四个孔的位置分毫不差,如同用尺仔细量过。

他的确“量”过。

量,一个对正常人来说不过再“正常”的词,对谷方德来说,却是千难万难。

因为,他是一名双眼都看不见的盲人

我们来看看盲人木匠谷师傅是如何“量”的:

谷方德摊开手心,露出一片被磨得发亮的竹片——那是他用了数十年的“手尺”,用于定位、确定距离。不同规格的竹片,对应凳腿、凳面的不同刻度,全凭他自己一点一点打磨、校准。

制作一张板凳,需经历十多道工序,谷方德全靠听觉、触觉完成。买回来的木料要先用自己做的锯子改刀,切割成条块;在坚硬的木料上打孔,位置必须精准,尺寸不容偏差;组装凳面与凳腿,孔洞大小必须严丝合缝。之后还要抛光、打磨……他的板凳为传统卯榫结构,不掺一丝非木材料。

尽管左手食指缺了一截,但谷师傅手法娴熟,木料扎实,凳子坚固而牢实,全手工制作。

谷师傅工作时 苏品旺/摄

谷师傅日常制作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格的板凳,售价分别为25元、15元和10元。

做了差不多四十年了。”他说话时,手上的活计始终未停。短短一小时,身边已堆起五六块大号凳面和一堆凳腿。从最初的杂木到现在的柏木,每天,他能完成三四张板凳;谷方德估算,四十年时间,从他手中诞生的板凳,已经超过40000张

四个月前,江北区从事康复理疗的兰安才医生定制了20张木凳,每张定价40元。

他没和对方约定具体工期、质量标准或交货方式,只简单说明了用途:高脚独凳,用于诊所,方便患者在包药、拔火罐时使用。

兰医生预付了200元定金,却从未催过订单。他托人转告木匠:“慢慢做,不着急。”他甚至还计划亲自前往大足提货,自行承担运费。

对谷方德来说,只能慢——因为他日常只做矮板凳,兰医生定制的高脚凳,对他来说是一个需要重新摸索的尺寸。凳脚加高,意味着榫卯角度要重新把握。他得一点点试,慢慢调整,才能做出稳当的高凳。

兰医生和众多顾客看重的,正是谷师傅那份不敷衍的用心。

谷师傅的“工作室”

指间的光明

谷师傅工作时 苏品旺/摄

谷师傅的手艺,虽有家传——他的父亲也是当地一个资深木匠。但做板凳这门手艺,却是在谷方德双目失明后自己摸索的。

谷方德五六岁时,眼睛长了白膜,没得到有效治疗,最终失明。最初,二哥牵着他的手去上学,两人同班。课堂上,当二哥背不出课文时,看不见的谷方德却能流利背诵。

他最终还是辍学回家了。想跟着父亲学木工,却被一口回绝。"看不见怎么学?别伤着自己。"家人都觉得这想法不切实际。

谷方德不甘心。他悄悄捡起父亲丢弃的边角料,在黑暗中独自摸索。十岁那年,趁父亲带着两个哥哥赶集卖板凳,他在家做出了第一张能坐人的小板凳,卖相不佳,只能自用。父母默许了他的行为。

即使熟能生巧,盲人是真看不见啊!手作板凳的过程中,谷方德的左手食指被锯掉一截,他认为是自己对工具和木头还不熟悉、反应不及付出的代价。手指断了,表面平整光滑、四角严丝合缝的“谷记板凳”却可以拿到集市上换钱了!

"当时能卖几角块把钱一个,"谷方德回忆道,声音里透着满足,"有门手艺能贴补家用,我已经很知足了。"

谷记板凳 苏品旺/摄

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做板凳之余,他学会割谷、扯秧、做饭、切菜,生活基本能自理。他收养了一个弃婴,取名谷翠会。靠着木工手艺,他为孩子制作小床、小板凳,用卖板凳的钱给孩子买玩具、供她上学、成长。

谷方德曾希望女承父业,把木匠手艺传承下去。女儿对这方面没有兴趣,他也不再勉强。

谷师傅和他的女儿 苏品旺/摄

曾经,谷翠会的生母找来,小谷选择留在养父身边。如今小谷已结婚生子,家在附近,时常回来帮父亲把板凳运到周边集市售卖。

除了去木材市场采购原料、初步切割和运输需要帮忙外,制作板凳的其他工序,谷方德都独立完成。靠着这份收入,在政府提供的生活保障基础上,他每年还能多出几千元进账。

被看见的温暖

谷记板凳 苏品旺/摄

“他打的板凳那叫一个结实!”茅里堡村六组的周永忠家,几张谷方德亲手制作的板凳已经用了十多年。这些板凳,洗菜、洗衣、切猪草,院子里闲聊,都用得上,“再用个十多年也没问题。”

在“省凳”塑料凳大行其道的今天,像谷方德经久耐用的木板凳,还能有市场吗?谁会来买单?

热心的网约车司机李贵华帮谷方德打开了一扇通往新市场的大门。认识谷师傅后,李贵华带来做自媒体的朋友方若愚,记录下谷师傅制作板凳的全过程,并把视频发到了网上。

谷师傅的工具 苏品旺/摄

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加上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喜欢手作之物,谷师傅的实木板凳迎来新机遇。几年时间,顾客就遍布重庆、四川等地,甚至还有身在国外网友表示回国后要来买。

谷方德目前最大的一单生意,是一位慕名而来的火锅馆老板,一下子定制了 50 张板凳。

还有不少网友看视频后亲自上门购买,为谷师傅省下了一笔运费。

受朋友委托,笔者想买几张板凳,但存货已不足。“我可以再做,”谷方德说。虽有低保,但他觉得自己有手有脚,不能整天躺着啥事都不做,得努力把家里的日子过好。

谷记板凳 苏品旺/摄

谷记板凳,不上漆,也没有装饰,就是柏木的本色和纹理。在这个求新求快的年代,这样一张朴素的木凳,似乎显得有些“过时”。但它却承载着一个盲人木匠四十年的专注与匠心,也连缀起陌生人之间无声的信任与温暖。一凿一念,一木一生。他看不见光,却用四万余张饱含双手温度的板凳,为自己和他人,筑起一方踏实而安稳的角落。

文字: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路易

图片摄影: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苏品旺

【本平台刊发的信息仅为阅读、传递重庆地域文化之用,转载文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刊发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重庆故事为主。

【特别说明】本次征稿活动旨在公益性的文化传播,目前不提供稿酬。然而,一旦您的作品被选中,将会:

✦ 对于优秀作品,我们还将推荐至重庆地方志相关出版物或官方平台进行转载。

投稿即表示您授权本公众号对稿件进行非商业性的编辑和传播,原版权仍归作者所有。

我们期待您以文字为笔,共同勾勒重庆的千年文脉。每一份来稿,都是传承巴渝文化的重要拼图!

来源:重庆地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