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乡韵 魅力北洸——记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北洸乡北洸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6:04 1

摘要:北洸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距太谷县城约5.6千米,与山西省省会城市太原相隔约60千米。该村北临108国道和南同蒲铁路,南依凤凰山,区位优势显著,交通便利。明清时期,山西的商贸活动高度依赖“陆路通道”,而北洸村恰好位于山西通往中原和西北核心商道的关键节点,由

北洸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距太谷县城约5.6千米,与山西省省会城市太原相隔约60千米。该村北临108国道和南同蒲铁路,南依凤凰山,区位优势显著,交通便利。明清时期,山西的商贸活动高度依赖“陆路通道”,而北洸村恰好位于山西通往中原和西北核心商道的关键节点,由此也成为晋商(尤其是太谷商帮)往返南北、集散货物的“中转站”。

北洸村是一个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的传统村落,村庄占地约10000亩(约6.67平方千米),其中村镇建设占地约2000亩(约1.33平方千米),农田占地约8000亩(约5.33平方千米)。该村自古便有“龙蟠凤翥”之美誉,这里不仅环境优美,是生态、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深受人们喜爱,而且集晋商文化、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北洸村文化元素宣传墙

北洸村于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1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被评为首批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北洸村的“洸”字,于外地人而言较为难识,即便认得,也常读为“guāng”。在《辞源》中,此字收录有两种读音,除“guāng”外,另有“huàng”音,而太谷当地百姓却向来读作“wāng”。这个生僻字为何会成为村名?民间相传,在西汉时期,村落近旁曾有一条洸水河,河两岸沃土千里,引得百姓聚居,因地处洸水之北,故得名“北洸村”。

关于村名由来,北洸村本土诗人曹润堂曾在《北洸村关帝庙重修碑记》中记载:“北洸乡为邑名乡,其来远矣。然考金石志乘,邑无所谓洸水者,而村以洸为名,或者代远年湮,沿革不同欤?即遍校《通志》《水经》等书,亦无洸水其名者,何为村以洸为名哉?既思:村之南十余里,则为山,每夏山水暴发,汇于诸峪,水势深广,顺流而下,可资灌溉。字书水势深广,谓之洸,此洸村之名所由来欤?因山列于南,而又有北洸村之称,村中旧筑管道,居于西者谓为河西,居于东者则谓之河东,然皆统名为北洸村也。”曹润堂在碑记中明确否定了“洸水河命名说”,提出因夏季山洪暴发时水势深广,正合“洸”字“水势深广”之意,故以此为名。无论村名由来究竟如何,北洸村在明清时期声名远播、盛极一时,却是不争的史实。

晋商大院藏春秋

北洸村是晋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北洸村腹地,坐落着一座气势恢宏的晋商大院——曹家大院。这座大院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晋商曹家数百年的兴衰历程,见证了晋商文化的辉煌与沧桑,如今更是北洸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

北洸村曹家大院门楼

曹家大院又称为“三多堂”,是明清时期晋商巨富曹氏家族修建的一处府邸,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曹氏在鼎盛时期,相继以“福”“禄”“寿”“喜”字形修建了五桂堂、怀义堂、三多堂和福善堂四座宅院。三多堂是曹氏仅存的“寿”字院,寓意多子、多福、多寿。

曹家始祖曹邦彦以卖砂锅为生,到曹三喜时独闯关东,从种菜、养猪、磨豆腐开始,逐渐发展起酿酒业、杂货业、典当业等。这一时期,曹家开始崛起,曹家大院开始初步建设。

道光、咸丰年间,曹家产业达到鼎盛,商号多达640余座,资产高达1200万白银,雇员3万余人。曹家大院也在这一时期大规模扩建,占地面积达10638平方米,建筑面积6348平方米,彰显了曹家的雄厚财力和辉煌成就。到民国时期,曹家逐渐走向衰败,建造华丽的曹家宅院惨遭毁坏。为了生存,没落的曹氏族人将喜字院拆解变卖。此后,侵略者在太谷烧杀抢掠,曹家宅院未能幸免。至20世纪50年代,曹氏老宅只剩下空架子。之后,为了改善居住环境,人们拆掉曹家宅院,翻盖起了现代大瓦房。唯独当时被山西太谷地质学校和北洸乡政府占用的三多堂得以留存下来。

北洸村曹家大院内部

踏入曹家大院,高大巍峨的门楼首先映入眼帘,青砖灰瓦间彰显出历经岁月沉淀的威严气象。门楼上,精美的雕刻栩栩如生,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故事,皆刻画得细致入微,仿佛在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往昔的繁华盛景。穿过门楼,一条宽阔的甬道引领人们步入大院深处,甬道两侧整齐排列的厢房,青砖铺就的地面经岁月打磨变得光滑温润。

漫步曹家大院,仿佛能够看到当年曹家先辈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从村落走向全国各地,甚至将商业版图拓展至海外。大院中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件器物,都记载着先辈们的创业历程与商业智慧。大院展厅内,陈列着大量晋商遗物,包括当年的账本、票据、书信,以及各类精美的瓷器、玉器等。这些遗物不仅是曹家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晋商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这些遗物,可以深入了解晋商的经营模式、商业道德与企业文化。晋商注重诚信经营,以“信誉第一”为宗旨,构建起遍布各地的商业网络,形成独特的商业体系。这种诚信为本、开拓创新的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习与借鉴价值,为当代乡村振兴中培育新型农民、发展乡村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保护与开发曹家大院成为北洸村文化振兴的关键环节。当地高度重视大院的修缮与维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院落建筑进行系统性修复,力求恢复其历史原貌。同时,当地依托大院丰富的文化内涵,打造了晋商文化体验区,通过实景展示和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深入了解晋商文化。这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还为村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不少村民从事导游、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太谷饼香传非遗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曲《夸土产》,把太谷饼的美名传遍中华大地。

太谷饼起源可以追溯至清代,其发展与晋商的繁荣密切相关。北洸村是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聚居地,当年晋商走南闯北,太谷饼因口感香甜、便于携带且耐储存成为晋商外出时的常备干粮。晋商的商业活动不仅让太谷饼的制作技艺得以传播,更使其在岁月沉淀中不断改良,逐渐形成了“甜而不腻、酥软可口”的独特风味,成为太谷乃至山西的知名糕点。

与此同时,太谷饼作为北洸村的重要非遗项目,以其独特风味与悠久历史,香飘百年、传承至今。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这一非遗文化不仅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也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鑫炳记特产超市

乡村振兴强调产业振兴,太谷饼这一特色非遗产业,为北洸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今,太谷饼在北洸村已形成规模化生产与销售体系,当地不少企业和手工作坊积极传承传统技艺,其中,鑫炳记作为制作太谷饼的老字号,成为这一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当地政府积极扶持太谷饼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像鑫炳记这样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鑫炳记不断创新,推出了多种口味和包装的太谷饼产品。低糖款、杂粮款精准贴合健康消费需求,玫瑰、南瓜等新颖口味为传统糕点注入年轻活力。一块太谷饼,既是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缩影,更是传统风味与现代创新碰撞出的味觉结晶。

太谷饼制作工艺更是堪称“非遗活化石”,极为讲究,从选料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当地的太谷饼在制作时,专门选用优质面粉、白糖、芝麻等原料,严格按照比例进行调配。和面时需精准掌握水温与力度,确保面团软硬适中;制坯时要求手法娴熟,保证饼坯大小均匀;烘烤时需严格控制火候,使饼的表面金黄酥脆、内部柔软香甜。无需添加剂,太谷饼便能储存1至3个月,常温下仍保持绵软香甜。

此外,北洸村还将太谷饼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了太谷饼文化体验园。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参观太谷饼的制作过程,亲手体验制作太谷饼的乐趣,品尝自己制作的美味。这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还进一步传播了太谷饼这一非遗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民俗技艺贯古今

北洸村的民俗技艺丰富多彩,如同一条条无形的纽带,贯穿古今将北洸村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展现了村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这些民俗技艺成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文化魅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的滋养,民俗技艺作为北洸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村里定期举办背棍铁棍表演、彩灯展览等活动,让村民们在农闲时节有了更多的文化娱乐选择。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凝聚了人心,还培育了文明乡风。

背棍铁棍是北洸村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都会上演这一精彩节目。如今,背棍铁棍表演不仅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方式,更成为北洸村对外展示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旅游推介活动等,背棍铁棍表演让更多人了解了北洸村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彩灯制作是北洸村的另一项传统民俗技艺,历史悠久。晋商尤其重视元宵节,而北洸村作为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聚居地,彩灯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尤为兴盛。

北洸村晋商彩灯标识

乾隆年间,随着曹家的鼎盛,其主办的灯节日渐兴隆,不仅本地的豪华灯品汇聚一堂,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商人还把外地的灯带回老家,其中以扬州的灯最为出名,故太谷有“扬州的灯,太谷的影”一说,足见当时的繁华。灯从正月十三挂起,一直到十六,一连四天。曹家大院内,大红灯笼高挂,寓意红火兴旺;豫生堂、耕读斋、私塾及北洸村内和太谷城内各店铺更是异彩纷呈,有纸灯、纱灯、羊角灯、绣球灯、缎绣灯等,琳琅满目。此外,曹家还在大宅院门口及各座店铺旁边搭彩棚,华灯灿烂如白昼,同时配合彩棚搭起彩台,或唱晋剧,或演秧歌,或奏八音会,热闹非凡。

如今,当地充分利用彩灯制作技艺,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灯棍,即在传统铁棍造型的基础上增加彩灯,用于夜间表演。彩灯接通电源后,整个铁棍五彩缤纷,流光溢彩,真正被打造成了一种集声、光、电为一体的雅俗共赏的现代社火表演艺术。每到春节期间,北洸村就会举办晋商北洸社火节。绞活龙、打铁花、彩灯展览、背棍铁棍表演吸引了周边众多村民和游客前来观赏。社火节的举办不仅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为村民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实现了民俗技艺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

北洸村,这座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古村,依托晋商大院、非遗太谷饼、民俗技艺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产业支撑、民生改善的振兴之路。晋商大院的保护和开发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太谷饼非遗产业促进了经济增收,民俗技艺的传承发展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这些源于北洸村的宝贵财富,正以多元的发展形态,共同绘就着地方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

展望未来,北洸村将继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潜力,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激发发展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这座古村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杨眉

编校:和羽楠

本刊编辑部:王莹珠

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