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演绎时代新风——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侧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5:26 1

摘要: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真善美,激励更多人向上向善,湖南文明网联合红网时刻推出“崇德‘湘’善·中国好人风采展”专栏,宣传“中国好人”的先进事迹,让凡人善举从“微光”聚成“星河”,从“星河”凝成“暖流”,在湖湘大地营造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让好人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真善美,激励更多人向上向善,湖南文明网联合红网时刻推出“崇德‘湘’善·中国好人风采展”专栏,宣传“中国好人”的先进事迹,让凡人善举从“微光”聚成“星河”,从“星河”凝成“暖流”,在湖湘大地营造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让好人精神广泛传播。

当雪峰山脉的云雾

漫过1300米的山巅

她从县城回到草原村

把即将撤并的

“危房教学点”

变成263个孩子的

成长乐园

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

草原小学校长谭美珍

用7年坚守,

让大山里的孩子

唱响非遗山歌,

走向更大舞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

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谭美珍

放下县城安稳工作,

回到乡村母校执教

虎形山瑶族乡的清晨,云雾总在草原小学的屋檐下缭绕。这里是谭美珍的故乡,也是她小时候最想逃离的地方——“走出大山”,曾是这个草原村女孩最迫切的愿望。长大后,她如愿成为隆回县城东方红小学的老师,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可故乡的学校,却在2017年走到了“终点”。

那时的草原小学,被列入撤并名单,破败的教室挂着 “危房” 警示牌,只剩1名老师带着13个孩子,在租来的民房里上课。“一个村子没有学校,就像家里没了孩子。”村里老人含泪的话语,像重锤砸在谭美珍心上。没有丝毫犹豫,她以支教名义回到母校。2018 年,又悄悄把编制调回草原小学——这一留,便是7年。调回不久,仅有的老师也调离了,谭美珍成了“光杆校长”,但她的坚守,却让家长们吃下了“定心丸”:“学校不会没了,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学。”

扛过无校舍无帮手的难,

让乡村校园焕新生

初回草原小学时,谭美珍面对的是“一无所有”:没有固定校舍,她就挨家挨户找村民租房子;没有同事帮忙,她就“身兼数职”——既是校长,也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还是孩子们的“业余妈妈”:给困难儿童梳头发、补衣服,帮困难学生交学费、买文具,放学后还留在教室辅导功课。

她的坚持,渐渐迎来曙光: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新建了4间教室的教学楼;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赶来支教,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爱心企业捐赠图书、体育器材,让校园慢慢有了模样。一年胜过一年,来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从最初的13人再到现在的263人;200平方米的操场上,孩子们的笑声穿透云雾,曾经濒临消失的教学点,成了远近闻名的村级学校。

开特色课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

谭美珍深知,乡村教育不止于课本。因地制宜,她在草原小学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生态自然美学课、中国传统文化课、国家级非遗呜哇山歌传承课等。

这些特色课程,让孩子们绽放出惊人的光芒:学生参加全国语文朗读比赛,夺得全国团体组总冠军;2024年隆回县“双减”素质教育成果展上,草原小学的节目获满堂彩,晚会直播浏览量达100万;同年小年夜,谭美珍带着孩子们登上湖南教育电视台少儿春晚,一曲《呜哇山歌》清亮悠扬,让国家级非遗在舞台上绽放魅力。

如今的草原小学,正计划新建教学楼,朝着“九年制义务学校” 迈进。谭美珍说:“我想让孩子们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荣誉在心中闪耀

“湖南好人”“感动湖南”年度人物……荣誉加身时,谭美珍最骄傲的不是奖牌,而是孩子们的变化。她见证着曾经不敢说话的孩子,如今能站在全国舞台上表演;以前觉得大山就是全世界,现在知道能通过读书去看更多风景。在她看来,乡村教育比人们想象的更宽阔,乡村留守孩子的未来也有无限可能,谭美珍恳请大家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坚信草原学校一定能让瑶乡更美好。

从“走出大山”到“回归大山”

谭美珍用7年时光

在雪峰山脉的云端

筑起了一座教育的“灯塔”

这座灯塔,照亮了263个孩子的求学路

致敬!扎根在大山里的教育守护者

祝贺!“中国好人”谭美珍

深秋的延安,层林尽染,山河如画。10月29日下午,陕西延安大剧院内掌声如潮,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在这里热闹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观众齐聚一堂,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新时代文明新风的浸润与力量。

活动现场。

“乡亲们,把你们的秧歌往欢实地扭,把你们的腰鼓胸鼓使劲儿地打……”一声高亢的陕北方言划破剧场宁静,开场歌舞《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激昂的旋律与热烈的舞步,瞬间点燃全场,安塞腰鼓铿锵有力,唢呐声声穿透云霄,映照出百姓生活的幸福图景。

紧接着,由全国各省区市报送的移风易俗精品节目轮番登场。贵州选送的《婚事新办》以“无礼婚礼”巧妙阐释婚礼“四不收”原则,传递婚事简办的文明理念;北京选送的京剧小戏《婚姻大事》用传统唱腔演绎当代彩礼之困,母女之间的“戏中戏”发人深省;四川选送的泸县鼓书《“油罐”上梁》用方言土语,讲述乡村全面振兴中移风易俗、干群同心的时代风貌……这些节目围绕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展开叙事,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用乡音乡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展现全国乡村文明新气象、新风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吹进大家心田。

台上曼舞欢歌喜气洋洋,用精彩表演讲述乡村文明故事,传递新风正气;台下叫好声与鼓掌声交织,移风易俗的种子悄然种下。

“文艺作品可以润物无声地引导群众,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罗太明表示,当地将持续以多样化的文艺形式推进移风易俗,以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节目就像是在讲我们村里的事,亲切又有说服力。”延安大学学生李易霏边拍照边感慨,“我们要把移风易俗记于心、践于行,带动身边同学、家人一起传播文明新风。”

剧场之外,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韵味悠长的陕北道情、激扬粗犷的陕北说书轮番上演,乡音里裹着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让文明新风在热闹演出中深入人心。

来自陕西省渭南市的自媒体短剧创作者三根葱受邀来到现场。三位老汉平日的创作多是聚焦群众关切的现实议题,通过短剧的形式传递新理念、弘扬新风尚。他们表示:“节目非常精彩,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我们将继续深耕创作,用更有趣的作品展现乡村生活的美好。”

本次展演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这不仅是一场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作品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生动实践,在艺术的回响中,属于新时代的乡村文明气息日益浓郁。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