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贺兰山,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是岳飞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说起贺兰山,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是岳飞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气派,豪迈。
但有件事,地图上不标,史书上也就那么几笔,就是这山底下,着着一把烧了三百多年的大火。
这火不是天上降下来的,也不是谁放的,它就那么自己烧起来了,从清朝那会儿一直烧到现在,还没彻底断根。
这事得从头说起,得把时间往回倒个几亿年。
那会儿地球上还没人呢,贺兰山这块地界也不是现在这干巴巴的样子,而是一大片热带沼泽,到处是长得跟楼一样高的奇形怪状的树。
这些树活够了,倒下去,新的又长出来,一层压一层,跟铺地毯似的。
时间一长,地壳一动,这些植物的“尸体”就被压到了地底下,经过高温高压一顿折腾,变成了黑乎乎、亮晶晶的煤。
贺兰山底下这片煤,储量大得吓人,质量还好,是顶级的无烟煤,行家叫它“太西乌金”,在国际上都挂得上号。
这宝贝在地底下睡了千百万年,一直没人动。
直到清朝康乾盛世,人口多了,要烧火做饭取暖的地方也多了,朝廷半推半就地开了矿禁。
就这么着,第一批扛着铁锹、背着背篓的穷苦汉子就摸到了贺兰山脚下。
他们不懂什么地质勘探,也不讲什么安全生产,哪儿有煤就往哪儿挖,挖空了就换个地方再开个口子。
时间一长,整个山体被掏得跟个巨大的蜂窝煤一样,到处都是废弃的矿道。
这下可坏事了。
煤这种东西,在地底下埋得好好的没事,一旦接触到空气里的氧气,它自己就会慢慢氧化,跟铁生锈一个道理,只不过它氧化会放热。
那些废弃的矿道就跟给地下的煤层装了无数个通风口,空气呼呼地往里灌。
热量积攒到一定程度,“轰”一下,自己就着了。
这就是“自燃”。
光自燃还不够,还得有人再给添把火。
那时候的矿洞里头,又黑又冷,尤其到了冬天,那阴冷的劲儿能钻到骨头缝里去。
矿工们为了活命,就在矿井底下生火取暖、烧点热水喝。
你想想,在满是煤尘和瓦斯的矿道里点火,那跟抱着炸药桶抽烟没啥区别。
哪天哪个火星子一蹦,正好溅到煤堆上,一场地下大火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起初,谁都没当回事。
地方志上还把山沟里冒出的袅袅白烟当成个“奇景”记录下来,叫“山中出云气”。
山下的老百姓还挺高兴,觉得这是个天然的暖气,冬天都不用愁没柴火烧了,直接在冒热气的地面上烤馍馍、热饭菜。
谁也想不到,这“云气”背后,是每年上百万吨最顶级的煤炭被白白烧成了灰。
这火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扑都没法扑。
它顺着煤层一路烧过去,烧到哪儿,哪儿的地表就往下塌,地面裂开大口子,长年累月冒着呛人的、带着硫磺味的毒烟。
周围的草木都死绝了,土地也变得没法种庄稼。
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三百多年,这火就没停过。
算下来,烧掉的钱换成今天的币值,是个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终于有精力来正视这个问题。
专家们来了,一勘察,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哪是灭火,这是要给地球做手术啊。
有人提议,用水浇。
这法子听着靠谱,一试,差点闯出更大的祸。
滚烫的水浇到上千度的燃烧煤层上,瞬间变成水蒸气,体积一下子膨胀几百上千倍。
更要命的是,在超高温下,水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俩混在一起,就是个超级炸药包。
往里灌水,等于给火浇油,随时可能引起井下大爆炸。
用水不行,那干脆不管了,让它自己烧完得了?
更不行。
除了经济损失,环境污染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火区上空的空气里全是二氧化硫这些玩意儿,别说开窗户,附近居民连门都不敢出。
贺兰山是宁夏平原的生态屏障,这道屏障要是被烧穿了,西边的沙漠长驱直入,那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灭火的成本又是个大问题。
根据计算,要想有效控制火势,每年砸进去的钱,可能比那些煤烧掉的价值还高。
这是一笔让人头疼的经济账。
但最终,国家还是下了决心:必须灭!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灭火战斗打响了。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专家们摸索出了一套办法,叫“剥离灌浆法”。
说白了,就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用大型挖掘机,把燃烧煤层上面覆盖的土石层挖开,直接把“锅盖”揭了。
第二步,在火区周围挖出一条又深又宽的隔离沟,跟古代打仗挖护城河一样,把火圈起来,不让它再往外跑。
最关键的是第三步,把黄土、水和一些工业废渣搅和成泥浆,通过钻孔,用高压泵打到地下的燃烧区里去。
泥浆把所有的缝隙都填满了,氧气进不去,火没了氧气,自然就憋死了。
这个过程,一干就是几十年。
一代代的治火人,就在这荒山野岭上,跟地下的火龙较劲。
如今,再去贺兰山的那些老火区,曾经浓烟滚滚的景象已经不见了。
在那些被黄色泥土覆盖的山坡上,已经有新的绿草顽强地钻了出来。
到世纪之交,大部分明火区基本都被压制住了。
但在某些山坳深处,遇上阴冷天气,偶尔还能看到一缕白烟从石缝里飘出来,提醒着人们,那股积蓄了三百年的热量,还在地心深处沉睡。
为了这三百年前点燃的火,账单还在一车一车地用黄土支付着。
参考资料:
刘天绩, 白庆中. (2001). 宁夏贺兰山汝箕沟煤田火区特征及防治对策. 煤田地质与勘探.
王青山. (2007). 贺兰山煤田火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本文创作初衷在于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侵犯他人权益的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处理。
来源:趣聊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