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兔子的故事”在阿尔卑斯山南麓徐徐展开,宛如一场“如此近又如此远”的视觉远征——近可触摸日常之物的肌理,远可叩问人类命运的终极命题。
“兔子的故事”在阿尔卑斯山南麓徐徐展开,宛如一场“如此近又如此远”的视觉远征——近可触摸日常之物的肌理,远可叩问人类命运的终极命题。
艺术家陈曦(摄影:罗颖)
之间
在拥有百余年历史的马尔彭萨别墅,卢加诺湖的碧波轻抚着古典拱廊与现代展厅,七十余件作品编织出陈曦近四十年的艺术叙事。
从初露锋芒的习作到今天不拘一格的表达,陈曦的创作精准地“嵌在了相应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回顾,而是一场掷地有声的宣言:一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以其奔放的想象力与宽广的视阈,证明了“艺术语言无需翻译”。
卢加诺文化博物馆(摄影:罗颖)
“兔子的故事”展览现场
卢加诺文化博物馆,2025(摄影:罗颖)
故事的序章,始于陈曦18岁时在四川美院附中完成的三幅纸本钢笔画。当时的老师便断言:这个女孩的作品已显露出“大师气象”。但这份早慧的天赋,并未将她引向任何艺术群体。
陈曦从来不是一位浮于表面的叙事者。她的画笔之下,事物总处于一种“之间”的状态——真实与虚幻之间、公共与私密之间、记忆与遗忘之间……她将我们熟悉的场景、物件抽离出原有的语境,使其悬浮于一种超验的宁静中,那些模糊的、被悬置的瞬间,充满多重解读的可能。
陈曦《版纳印象》 51×72cm 纸本钢笔 1986
陈曦《百鸟园》 300×200cm 布面油画 1997
年轻时,她婉拒了约尔格·伊门多夫(Jörg Immendorff)去德国驻留的邀约,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愿离开。她也曾刻意回避艺术史框架,用最直接的感知与周遭对话。她不依赖照片与小稿,凭记忆重构都市场景,错位的时空在画布上碰撞出真实的人性褶皱。
在粗砺的直接画法里,歌舞厅的霓虹与等车人的焦灼交织,大场景构图中藏着对日常生存状态的精准捕捉,正如策展人吕澎所言:“她的作品有生活,更有对世界变化的心理反应”。
“兔子的故事”展览现场
卢加诺文化博物馆,2025(摄影:罗颖)
陈曦《等车》160×320cm 布面油画 1994
陈曦《歌舞厅》 180×165cm 布面油画 1993
“近”与“远”
陈曦的创作视阈,宽广得惊人。她可以近到审视自己的皮肤毛孔,如同在作品《溃烂的花牛》中对生命脆弱的剖析;也可以远至关心人类命运与宇宙的终极问题。
“近”与“远”的张力,是陈曦的艺术魅力所在。
然而,陈曦并非一路高歌猛进。她曾在强烈的外放风格后,暂时停顿。“劲泄掉了,我可能要到对面去看看”。这句自白标记着她创作的重要拐点。
千禧年后,陈曦开始向内敛的表达探索,她将洗澡场景从浴室抽离,将原本私密的行为公开化,把内心的戏剧外化为一场公共的仪式。这种突破在《中国记忆》系列中彻底爆发,她对公共电视图像进行私人化的重绘——不是简单地记录历史,而是在挖掘集体记忆与个人感知之间的断层。
陈曦《溃烂的花牛》 230×200cm 布面丙烯 2023
陈曦《中国记忆-只生一个好》 150×180cm 布面油画 2010
兔子,生存状态的镜像
大约十年前开始,“兔子”成为隐喻主角。这一意向源自陈曦90年代对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的经典小说《兔子,快跑》的阅读记忆。无论是厄普代克笔下的哈利,还是陈曦作品中的兔子,都指向了一个超越国界和时代的人类普遍困境——对自由和生命意义的追寻。正如卢加诺文化博物馆馆长弗朗切斯科·保罗·坎皮奥内(Francesco Paolo Campione)所言,这只兔子暗合了陈曦身处急速转型中国的生命体验。
陈曦像一位导演,对兔子进行各种排演。
“兔子的故事”展览现场
卢加诺文化博物馆,2025(摄影:罗颖)
《暗黑的光》 248×111cm 铸铜、纳米喷漆 2018(摄影:罗颖)
她在《如何向死去的解释所发生的》里,以《哀悼基督》、博伊斯的《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以及自己的 “黑兔” 系列和“机器人哀悼人类” 四个场景,反思人类在文明高歌猛进时,个体却被抛入意义真空的孤独宇宙;《内·外》系列中,被囚禁在宝石盒里的兔子,隐喻个体在规则与规训中的困境;《光之翼》则为兔子披上金属羽翼,在光影流转中注入希望的力量……创作边界被打破,她将表现性、抽象、超写实的过往经验重组,如同“打开一扇门,把魔鬼都放出来”。
从最初的形象雏形到大型木雕装置,兔子在她直觉驱动的创作中不断获得新生。那些 “灵光乍现、有如神助” 的瞬间,让兔子成为个体命运的象征,更成为人类生存状态的镜像,连接起微观的生命感知与宏观的宇宙命题。
“兔子的故事”展览现场
卢加诺文化博物馆,2025(摄影:罗颖)
《内.外》系列2号 230×195cm 布面丙烯 2018
《内-外系列10号》 150×195cm 布面丙烯 2020
超越了女性特质
曾经被陈曦视作“浮夸、恶俗、取悦男性”的蕾丝,最近成为她创作媒介的“新宠”,蕾丝编织的装置呈现出网状般的坚韧与脆弱。“它可以代表此刻的我,但又超越了女性的特质”,陈曦说。这种接纳源于她对材料本质的深刻理解——在她眼中,无所谓高低雅俗之分,贫穷艺术的物本精神与超现实的意象张力在此相遇。
这种 “百无禁忌” 的创作态度,让她的艺术语言愈发通透,渗透了女性的敏感细腻,又超越了性别局限。
“兔子的故事”展览现场
卢加诺文化博物馆,2025(摄影:罗颖)
《白月光》 200×150cm 蕾丝综合材料绘画 2024
《翩跹》 200×150cm 蕾丝综合材料绘画 2024
在卢加诺文化博物馆,陈曦四十年的艺术探索与欧洲文化语境相遇。这场展览是一个完整的句点,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位特别的艺术家:她凭直觉前行,以奔放的能量,在个体肌理与人类命运的维度间自由驰骋,构建了一个既微观又宏大的艺术世界。
在这里,所有的故事都被理解,所有的情感都产生回响。因为最赤诚的艺术,是无需翻译的通用语言,是一种共情的,在言说一种超越文化边界的 “世界的语法”。
《均衡之势》195×150cm 布面油画 2015
《北方的阴天》145×110cm 布面油画 1990
围绕此展览,Hi艺术与艺术家陈曦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谈,以下为专访内容——
Hi艺术:你年轻时似乎云淡风轻,现在似乎更加“进取”,你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陈曦:年轻时候的云淡风轻可能来自于一种优越感,早年太顺利了,似乎拥有了一切。但后来我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决定要把自己抛入一种更不确定激流中,可能是认为太过安逸的生活会消解我的艺术创造力吧。而如今又感受到时间的追赶,所以,在还有精力折腾的时候,就要尽情的折腾,生命如尘埃却也要努力的璀璨吧!
Hi艺术:当近四十年的作品摆在自己面前时,你如何看创作线索的多样和面貌的“跳跃”?
陈曦:这样的梳理在2021年苏州的金鸡湖美术馆有过一次,这次算是第二次。两次的观众是国内和国外的不同人群。当我站在展厅里看那些被灯光笼罩的作品,我觉得那是被神化的时刻。我会跳出来像一个第一次看我作品的观众那样去看,我会认为这是一个内心活跃度极高的人,一个对现实社会投注热情关注并敢于表达真实内心的人。
无论在社会活动还是艺术表达中,人们往往习惯于认同必须表现出良好的规范动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必须隐藏内心深处的波动和种种负面情绪。很多时候要学会伪装。在艺术中的反应就是呈现出美的令人愉悦的图像。而人的真实性就因此被隐藏起来,独特性也必然随之消失。
我的创作呈现出丰富杂糅的特质,在本质上是我的天性决定的,我的好奇心太重,我总有试图超越生命局限的欲望,我不想谨慎小心地做艺术,我要通过艺术的方式去展现一个微弱个体的独特性,以及个体所能够展现的看待世界的宽广视野。
“兔子的故事”展览现场
卢加诺文化博物馆,2025(摄影:罗颖)
《旅行者》 200×110cm 布面油画 2014
Hi艺术:多数画家都会追求语言的辨识度,但你“百无禁忌”地将表现、抽象、超写实等不同经验“杂糅”在一起。在这种自由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支撑你所有创作的核心理念或规则?
陈曦:你可以想象一把纸伞吗?当你撑开伞的时候,每一根竹条从中心的主干向外打开,朝着不同的方向,收回来的时候又能紧贴着主干合拢。
我想我的创作动机也像是这样的,一方面想探究自我生命中那个精神世界里一个角落的秘密,又始终散发独属于自己的气质和态度,气质和格局在作品始终跟着。无论表现什么这些特质是隐藏不了的,不是吗?非要说出一个核心理念的话,那目前为止,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围绕着个体与集体的发展关系来构建的,并且始终强调两种矛盾力量的纠缠和动态。所以我的作品中始终能看见小与大,时代喧嚣与个体孤独。
至于辨识度其实就是所谓统一的一致的风格面貌,这个东西我也不认为是有定式的,目前仍然不想被某种范式束缚,一切都必须自然发生。况且,我们的艺术史提供了最好的样本:理解毕加索也就不难理解这一类不安分分子了。
《她》 200×140cm 布面油画 1998
Hi艺术:你的作品“既女性又不女性”,超越了性别的标签。那么你如何看待性别身份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
陈曦:在艺术创作行为中,以往我大部分时间是忽略女性身份的,就是我不在意这个。我希望我的作品是超越性别的,是指向更普遍性的人和问题。
当然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也很难回避性别的追问。有两个阶段的主题其实就是探讨女性特质的。尤其是近年在持续做的蕾丝系列,对这个材质的大量使用,也暴露出女性特有的兴趣和关注。从前因为觉得女性生来就是弱势群体,所以暗自希望自己像个男生一样强大有力。
如今的年龄会让我重新认识自我,人过中年从身体到内心都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也是一个不断抵抗与释然的较长过程。就此你才会坦然接受女性的现实困境,也更加珍视女性坚韧与博爱的品质,因为这是我们捍卫尊严和保护自身及家人的武器。不因年老色衰而抱怨或懈怠,总是更加努力积极的去消化痛苦和解决困境。因此在艺术表达中,女性或早或晚也会在作品中注入性别特质,体现“她”视角的观察与生命生长的姿态。我的理想状态是“雌雄同体”。如此在艺术的表达世界里,视野才会更宽广,表达也会更从容。
《飞跃城市》 150×195cm 布面油画 2015
《从来没有孤岛》 160×130×65cm 铸铝 2019(摄影:罗颖)
Hi艺术:作为在欧洲亮相的第一次大型个展,这次在作品的选择上有什么特别的考虑?
陈曦:因为这是第一次在欧洲美术馆做个展,相当于在陌生人面前的第一次亮相,我和策展人觉得应该有比较完整的呈现,恰好我的东西也够丰富,创作年头也够长,所以就决定把三十几年当中的主要段落分为7个章节呈现出来。以便让欧洲观众有一个快速且深入的了解。
Hi艺术:瑞士当地媒体对你作品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你被问到的最特别的问题是什么?
陈曦:瑞士和周边的媒体这次表现的兴致很高,他们快速做出了反应,开幕三天后已陆续有十几家出了报道和专访。大部分记者并没有对我表达的内容和风格的多样性感到意外或不解。记得有两位瑞士的文化大报记者问我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和了解程度有多少,除了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还有哪些作品和作家是我特别喜欢的,我提到早年喜欢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提到昆德拉、卡夫卡等人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最后还问到我对西方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我的根(东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如何向死去的解释所发生的》 300×180×4 布面丙烯 2017
Hi艺术:你认为中西方观众对你作品中 “兔子隐喻”“记忆断层” 等核心表达的理解存在差异吗?
陈曦:这次很明显感觉是,西方的观众理解“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艺术表达是毫无障碍的,以及我拿兔子来讲故事的方式,他们不仅完全理解和接受,而且表现出了高度的共情能力。而以往面对国内观众时,他们也会被色彩的热烈所感染,但大多不明所以,需要花更多时间去不断讲解你的艺术手法和内容的关系。
“兔子的故事”开幕现场
卢加诺文化博物馆,2025.10.15(摄影:罗颖)
意大利SKIRA出版社为陈曦个展出本的画册(摄影:罗颖)
Hi艺术:卢加诺文化博物馆“兔子的故事”对你而言是“一个开始”,它为你接下来的艺术道路打开了哪些新的可能性或提出了新的问题?
陈曦:的确,一次成功的展览才会有后续不断的连锁反响,也才算一种新的开始。这次展览后就觉得还是需要不断走出去,不断的让他们看到我们的东西。这次的个人专辑因为是意大利的SKIRA出版社做的海外发行,这也是很重要的传播渠道,可以流向更多地方,在欧洲的美术馆、艺术书店、美术学院图书馆等都能够看到这本书。目前已经有威尼斯美术学院和MAT美术馆的学术讲座邀请和几位收藏的意向,以及巡展其他国家的美术馆的可能性。还有明年在米兰的国王美术馆的大型雕塑装置展览中将可能会展出我的“迷途”系列木雕作品。
这次把四十年的梳理作为一个总结和开始呈现后,接下来会考虑新作品延续哪些类型的主题和媒介,也会把创作重心放在国内的下一次个展上,新作品很多尚在我的脑子里,也是我的期待与动力。
(文、采访/Spicy 来源:Hi艺术)
艺术家简介
陈曦,1968年生于新疆石河子,汉族,祖籍重庆。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文创艺术中心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建筑与设计学科美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她曾举办的个展及重要大展包括:“规则之外”(苏州金鸡湖美术馆,2021);“逃跑的兔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8);“陈曦:所以记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16);“被记忆·陈曦个展”(中国美术馆,2011);“陈曦油画展1987—1997”(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1997);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特邀展(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成都当代艺术馆2013)。作品被中国中央美院美术馆、丹麦女性博物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中国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四川美院美术馆、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等机构及私人收藏。
来源:文化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