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西·艾森伯格要捐肾:丛“社交网络”的极客,成现实世界的英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5:51 1

摘要:在好莱坞,明星的“慈善行为”常常带着光环——红毯义演、百万捐款、环保呼吁。但这一次,42岁的奥斯卡提名演员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选择的方式极其私人,也极其真实:捐出自己的一个肾脏,给一个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

在好莱坞,明星的“慈善行为”常常带着光环——红毯义演、百万捐款、环保呼吁。但这一次,42岁的奥斯卡提名演员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选择的方式极其私人,也极其真实:捐出自己的一个肾脏,给一个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

上周四早上,艾森伯格现身《今日秀》(TODAY)节目,谈及自己接下来六周后的计划时,语气平静却坚定:“我真的要捐肾了,我真的这么打算。”

主持人追问他为何要做出这样勇敢的决定时,他露出招牌式的腼腆微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被‘捐血的快乐’感染了吧。上次我去献血后就觉得,这件事让我感觉很好。我想继续做点什么——这次,是做一个‘利他捐献者’。”

所谓“利他型捐献”(altruistic donation),指的是捐献者并不认识受赠者。与传统的亲属捐献不同,捐肾者将器官提供给国家移植系统,由医疗机构根据匹配度分配给最需要的人。
这类捐赠者也被称为“非定向肾脏捐献者”——他们将身体的一部分交给命运的另一端。

艾森伯格显然做足了功课。他在节目中解释了捐肾链条的运作方式:“假设堪萨斯城有个病人需要肾,但他的孩子不匹配,而我匹配了——那我就能捐给他。而那孩子的肾又能捐给另一位受者。这种连锁反应,只有在有人愿意‘无私捐赠’时才会发生。”

根据美国卫生资源与服务管理局(HRSA)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美国等待肾移植的人数接近九万人
他坦言,自己最初的想法可以追溯到十年前,“我当时联系过一个机构,但没人回复。”直到最近,他与一位医生朋友聊天,被推荐到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NYU Langone Health),于是立刻进行了体检。

“第二天我就在医院做了检测,现在已经确定手术时间是12月中旬。”

艾森伯格说,整个过程“几乎零风险”:“如果你健康、愿意、也有时间——这其实是一件不费力却能改变生命的事。”

人们常问捐肾者一个问题:“万一将来家人需要怎么办?”艾森伯格笑着回答:“现在的系统允许我把家人列入‘优先名单’,如果他们有一天需要肾,他们会自动排在前面。所以对我和家人来说,这完全没有风险。”

他指的是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的“家庭捐赠凭证计划”(Family Voucher Program)——捐赠者可为最多五位家属预留未来的优先权。

在好莱坞,这样的决定几乎前所未见。与那些捐出巨额支票的名人不同,艾森伯格的行为更像一种无声的哲学:他用行动替代口号,用器官代替言语。

杰西·艾森伯格一直是个与众不同的演员。他不是典型的明星——不张扬、不社交,甚至在采访中常显得紧张、语速飞快。
正是这种特质,让他在2010年凭借《社交网络》中扮演马克·扎克伯格而获得奥斯卡提名——那个冷静、理性、疏离的天才形象,与现实中的他,几乎重叠。

如今,他以同样理性和逻辑化的方式去理解“善良”这件事。
他告诉《TODAY.com》:“这就像一个算法——如果有人需要,而我能提供,那我就去做。没有理由。”

他并未想象手术后的媒体掌声,也没有安排任何纪录片团队跟拍。这不是明星的“慈善秀”,而是一种极客式的朴素逻辑:有需求,就有回应。

医学机构RWJ Barnabas Health指出,利他捐肾手术通常采用微创腹腔镜技术,手术约两小时,住院两天,三周即可恢复。
艾森伯格对这个过程轻描淡写,却让人感到一种稀有的笃定。

他在节目的最后说:“我不是圣人,我只是觉得,如果我能让某个陌生人重新拥有健康,那就是我能做的最简单的好事。”

在娱乐新闻充斥着丑闻、分手与奢华的世界里,这样一句平静的表白,显得异常有力。
他或许不会因此登上红毯头条,但当12月的手术完成时,一个陌生人将因为他的决定而重获新生——那才是真正的“主演时刻”。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见尘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