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一位52岁的患者走了。她姓王,家住农村,孩子刚大学毕业。人不爱说话,平时看着挺硬朗,干活也不输年轻人。可等发现肚子胀、腰疼、月经紊乱时,已经是卵巢癌晚期,扩散广泛。全家人都懵了,连她自己也不信。她说自己从来不觉得身体有啥问题,最多就是累点儿。
前段时间,一位52岁的患者走了。她姓王,家住农村,孩子刚大学毕业。人不爱说话,平时看着挺硬朗,干活也不输年轻人。可等发现肚子胀、腰疼、月经紊乱时,已经是卵巢癌晚期,扩散广泛。全家人都懵了,连她自己也不信。她说自己从来不觉得身体有啥问题,最多就是累点儿。
遗憾归遗憾,作为医生,心里也堵得慌。这不是个例。卵巢癌在妇科肿瘤里算是“沉默杀手”,早期几乎没什么症状,一旦发现,多是晚期。大多数女性都不重视身体发出的微小信号,更别提提前筛查。
很多人都觉得,等身体出问题再看医生也不迟。可现实是,有些病等你发现了,已经没得选了。
卵巢癌并不高发,发病率排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但死亡率却高得惊人。这是因为卵巢的位置比较特殊,藏得深,早期肿瘤长得再快,身体也没太多感觉。顶多觉得肚子有点儿胀,或者胃口差,以为是吃坏了肚子,不当回事。
医学上讲,卵巢癌多数是上皮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转移快。等到出现明显腹水、盆腔包块、消瘦、乏力,基本已经是III期甚至IV期了。即便手术加化疗,存活率也不理想。
卵巢癌很容易复发。哪怕第一次手术切得干净,后期监测稍有疏忽,也可能卷土重来。
很多人不信,觉得癌症是“命不好”,但肿瘤的发生,和生活习惯脱不开关系。王大娘一生节俭,从不体检,年轻时吃咸菜、腌肉过日子,睡眠也不好,肠胃一直不太好。她的这些习惯,其实就是慢慢积攒的风险因子。
研究显示,长期高脂饮食、熬夜、缺乏锻炼、慢性炎症、激素失衡、精神长期压抑……这些我们以为的小毛病,在身体里慢慢酝酿,最后变成大病的“火种”。
尤其女性,激素变化大,本就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内分泌、情绪波动的影响。如果再加上不良习惯,就像给自己身体埋了一颗定时炸弹。
很多人嘴上说身体重要,手机一刷就到凌晨。睡眠对女性来说,其实比想象中更关键。夜间是身体修复、自我清理的时段,长期熬夜会干扰雌激素分泌,影响卵巢功能,甚至诱发卵巢上皮细胞的病变。
而且熬夜还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慢性炎症水平,这些都是肿瘤的温床。有时候不是病来得快,是你自己把路铺好了。
之前有个病人,卵巢癌术后复发,问她平时吃什么,她说都是正常饭,腊肉、香肠、咸鱼……这些虽然家常,但高盐、高脂、防腐剂多,长期摄入会加重肝脏负担,扰乱代谢平衡,影响激素水平。
尤其是加工肉类里的亚硝酸盐,跟多种癌症都有明确关系。不是说吃一次就出问题,而是年复一年,身体扛不住了。
很多人觉得运动是年轻人的事,或者是为了瘦。其实不然。女性适当运动,能提高基础代谢,保持内分泌平衡,减少脂肪堆积,改善胰岛素抵抗。
卵巢癌和肥胖、代谢异常有直接关系。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体重增加往往伴随雌激素水平变化,容易刺激卵巢细胞异常增生。
哪怕只是每天快走半小时,也比久坐强得多。关键在于坚持,而不是一阵子热情。
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之间常常两头忙,很多人长期处于情绪压抑、自我否定的状态。情绪影响激素,长期焦虑、抑郁,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造成月经紊乱、排卵障碍,甚至诱发细胞异常变化。
情绪不是小事,压着压着,可能就压出病来。真正健康的状态,是身心都顺畅,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没事”。
王大娘说她一辈子都没进过医院,觉得自己挺结实的,哪儿会有病?但卵巢癌早期靠感觉是察觉不到的,唯一能发现的,就是定期妇科检查,加上肿瘤标志物(如CA125)和超声筛查。
现在很多医院都有女性专项体检套餐,价格不高,时间也不长。花两个小时检查,总比花几个月住院治疗强。可惜多数人,等出事了才后悔当初没早查。
有些女性为了延迟衰老、调节月经,自己买激素药吃,或者随意用保健品。殊不知,激素水平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影响卵巢微环境,滥用激素可能促使细胞分裂异常,是癌变的潜在风险之一。
所有关于雌激素、孕激素的药物,最好都要在医生指导下用,别听信所谓“美容抗老”的宣传。
身体不是铁打的,生活不是无限试错。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小毛病,看着没什么,时间久了,就可能变成一场难以挽回的灾难。王大娘离世前反复说的一句话是:“早知道早点查查就好了。”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别再说忙、说穷、说没时间。命重要,什么都没它重要。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张雪莲.卵巢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断策略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21,48(12):607-610.
李志敏,陈晓红.卵巢癌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9):641-644.
王芳.女性生活方式与卵巢癌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8):3302-3305.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