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我,就这样看见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5:06 1

摘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河边,央金老阿妈在孙女梅朵的搀扶下,急切地找到援青医生沈子清。她紧紧握住他的手,声音微颤:“沈医生,我看见了……”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河边,央金老阿妈在孙女梅朵的搀扶下,急切地找到援青医生沈子清。她紧紧握住他的手,声音微颤:“沈医生,我看见了……”

这一幕,来自于江苏援青题材电影《靠近我看见你》的剧情片段。而镜头之外,这朴实的台词,已化作千里山海情的动人回响。

10月13日,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江苏省南通市联合拍摄的援青题材电影《靠近我看见你》登陆全国院线。

这部电影以陈耀华“爱心光明行”公益行动为主线,结合南通市和贵德县在江苏援青中的典型事迹和真实事件改编创作。

影片虽没有多少揪心场面,但观众可以跟着电影回到2016年陈耀华初临贵德县开启援青工作的现场。

海南州贵德县人民医院里,陈耀华给老人检查眼睛。贵德县委宣传部提供

(一)

陈耀华是谁?

他是第三批援青干部,“爱心光明行”公益项目的负责人,为海南州上千名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的守护者。

2016年7月,陈耀华从江南水乡来到贵德县人民医院。按照原计划,他援青期限为一年半。因为农牧民群众的信任和许多渴望光明的眼睛,他坚守了整整10年。

山高路远,是什么驱使陈耀华坚持10年?

10月25日,西海新闻记者连线远在江苏省南通市人民医院的陈耀华。电话那头,不断传来嘈杂且忙碌的声音,尽管百事缠身,他仍抽出宝贵时间接受记者采访。

得知是来自青海的采访,陈耀华回应得很热情,声音很亲切。尽管到了下班时间,他还是仔细给记者分享那些援青时光,以及“爱心光明行”项目,字字句句都是对高原的深情与牵挂。

(二)

“记忆很清晰,仿佛是昨天的经历。”他说,初到贵德县,手麻、头晕、失眠等,强烈的高原反应困扰着他。然而,比身体不适更让他揪心的,是贵德县人民医院眼科的困境。

贵德县人民医院的眼科各方面资源严重匮乏。科室东主主任一人苦苦支撑,既要做眼科咨询,又要问诊,还要给患者预约挂号等。更严重的是,设备短缺,眼科仅有的设备是,裂隙灯及视力检查表。

“不清楚有多少患者需要接受眼科治疗。”陈耀华说,这里根本无法开展眼科治疗工作。

转机来自一次偶然的义诊邀请。

“陈院长,我们要在村里开展慰问活动,能不能给村民做个义诊?”组织部工作人员的请求,点燃了陈耀华心中的火花。

“那就给全村村民做眼睛检查。”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在贵德县河西镇山坪村,陈耀华为全村村民做了眼科检查。

同时,查阅资料和文献的结果,让他感到很震惊:在海南州,白内障患者竟有上千例,仅贵德县就有300例。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陈耀华深知,单靠一腔热血不够。设备从哪里来,资金如何解决?

他连夜写报告,向援青指挥部求助。很快,援青指挥部通过各方渠道,争取到了企业捐助的8万元港币、“爱心光明行”基金200万元,还有江苏企业的慷慨帮助。

贵德县人民医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拿出几十万元,给眼科添置了各类医疗器械。

当时,听说贵德县人民医院来了个江苏的眼科医生,很多患者前来登记。面对群众的信任,陈耀华感到责任重大。

“第一批患者的信任非常重要,这让我有了更多的信心准备手术。”陈耀华说。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耀华带领团队,在2个月内为56名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每一例手术的成功,都在农牧民间相互传播,越来越多的患者主动找上陈耀华。

群众给陈耀华送锦旗。贵德县委宣传部提供

(三)

在陈耀华的记忆中,每个患者都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触动和感动。

那是一对来自贵德县河西敬老院的老夫妻,俩人是互相搀扶着来到医院的。检查显示,他们患有重度白内障,需要及时做手术。

“让家人来,签字后咱们预约手术。”陈耀华习惯性地叮嘱。

几天后,河西敬老院的司机金文搀扶着两位老人前来签字时,陈耀华才得知他们家里没有其他人。

手术后,两位老人不仅能看清彼此,还能自己走路了。

金文说:“敬老院里有17位老人患有白内障!”

“如果你信得过我的话,可以把16位老人都带来,我检查一下。”陈耀华说。

次日,金文带着16位老人来到医院。眼前的景象让陈耀华永久难忘,多数老人需要搀扶才能行走,连喝水、吃饭都需要人帮助。

经过检查,这16位老人都适合手术。当最后一位老人完成手术康复出院时,病房里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大家都迈着悠闲的步伐,散步回去,不再需要人搀扶。

拉西瓦镇热水沟曲乃亥村来的患者很特殊,他是个聋哑人,白内障很严重。每项检查都需要询问患者,才能下定论。但是,要如何给聋哑人做准确的判断,如何保障安全?这个问题难住了在场所有人。

陈耀华采取了拥抱、抚摸后背和握手的方式,让他感受到善意和关怀,从而引导他做出相应的回应。

手术期间,为了避免发生意外,陈耀华从外科室借来手带,将其固定在手术台上,进行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视力恢复测试又难住了所有人。经过了解得知,他平常喜欢吸烟。

陈耀华取出一根烟,拿到他眼前,再拿出打火机,看他会不会主动过来取烟。

没想到,他真的走下床,并拿走打火机,很自然地点上香烟。病房里,患者和家属不约而同地鼓起掌。

(四)

“手术做不好也没关系,我们只是来看看这位治过许多人眼睛的好医生。”这句话,令陈耀华感伤又感动。

说这话的人,是来自同德县的几位藏族牧民,他们患白内障已有很多年。

他们每个人都主动上前,与陈耀华握手,诚挚地说上一句:“挂真切,扎西德勒”。

“手术能不能做好,最大的关键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海南州的农牧民群众给了我巨大的信任,让我可以放心做手术。”陈耀华说,这份信任,是坚守高原的最大动力。

高原的紫外线强烈,60岁以上的老年人极易患白内障,病情发展得很迅速。

医院里,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陈耀华耐心叮嘱每一位患者:“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戴墨镜,做好眼部防护。”

2018年,原定的一年半援青期满,陈耀华本该返回江苏。然而,面对当地群众的期盼和后方单位的支持,他选择再留一年半。

3年间,陈耀华完成了752例白内障手术。

与此同时,贵德县工商联组织本地企业为“爱心光明行”项目捐款,短短几天就筹集了100万元。

2020年,陈耀华的3年援青正式结束。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离开,而是以柔性帮扶的形式,继续守护牧区群众。

每年,海南州筛查出符合做白内障手术的患者,陈耀华都会定期赴约,为他们做手术。

陈耀华说:“每年4月开始,会不定期来青海。今年11月,还要来贵德县给40名白内障患者做手术。”

至今,在援青的这条路上,他坚持了10年,接诊的眼病患者近6000人次,他用精湛医术,为1990只被白内障遮蔽的眼睛,重新带来了光明。

(五)

陈耀华回江苏了,但他又像从未离开过青海。

在贵德县人民医院,陈耀华毫无保留地将所学倾囊相授于当地医护人员。眼科住院医师马维萍,就是其中一员。

起初,马维萍是眼科领域的“小白”,但是,她学习能力很强,每天和搭档卓玛承担着大量工作。难得的是两人骨子里的上进心,遇到不懂的难题,她们会主动找陈耀华请教学习。经多年坚持,她已能独立开展眼科手术了。

影片里,沈子清医生受伤住院时,护士苏日娜贴心带饭。在陈耀华的援青岁月里,也有类似暖心的经历。他说,现在每次来到贵德县做手术,同事们总担心饭菜不合他口味。马维萍的婆婆主动肩负起“厨师”的重任,每天精心为他烹饪,连大米都特意煮得格外绵软,再由马维萍的丈夫开车送到医院。那些温暖的经历,让他觉得回贵德县,就像回家了。

陈耀华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愿意一直留在青海?在我心里,早已分不清‘你’和‘我’。这片土地给予我无穷无尽的支持,农牧民群众的无条件信任,让我有勇气放开手脚做手术。是青海培养我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让我完成自我重塑、实现价值观升华。唯有继续向前,才能不辜负所有的期待。”

饰演梅朵的演员彭毛卓玛(左一)和江平(左二)导演正在介绍电影。

(六)

现实的故事通过光影续写新篇,而现实中的那份责任与担当则通过电影感染更多人。这就是“靠近”的意义所在。

“当我们在银幕上看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沈医生时,瞬间想起陈耀华医生,对他充满深切思念。”10月15日,贵德县举办的《靠近我看见你》跟着电影去旅行启动仪式现场,白内障患者线三菊和童生龙看完电影后,热泪盈眶地说:“陈医生的仁心,如光影般照亮了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

线三菊是贵德县河阴镇德吉家园小区居民。10月16日,西海新闻记者前往线三菊家里,她热情地迎了出来,状态良好,看不出像生病了很久的人。

房子不大,但足够温馨,窗明几净,地板被擦得锃亮,在阳光照耀下,屋子逐渐温暖起来。曾经,线三菊家是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2021年,肾衰竭使她开始长年透析。2022年,线三菊视力逐渐模糊,最后看不清任何东西。

丈夫和儿子只好放弃工作,日夜守护在床前,家庭的经济来源突然中断,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线三菊的世界被黑暗笼罩,日常起居完全依赖家人,曾经幸福的家庭被病痛压得喘不过气。

2024年3月,陈耀华医生给她做完白内障手术,视力得到恢复。线三菊说,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心里特别敞亮。如今,丈夫和儿子重返工作岗位,还完了外债,生活逐步重回正轨。

“陈医生为我做白内障手术时,那份专注和温暖,让我一辈子忘不了。手术成功后,我重新看清了孙子的笑脸。他真的就像电影里的沈医生那样,全心全意为我们付出,真的很感激他。”提起陈耀华医生,她眼泪止不住地流。

(七)

现实的故事是榜样的力量,而光影的背后又留下了哪些?

是用一束光,照亮一个个梦想的种子。

饰演梅朵的彭毛卓玛告诉西海新闻记者,《靠近我看见你》剧组让她“看见了自己”。

电影里,这位扎着藏式小辫、眼神灵动的女孩演技精湛,受到观众喜爱。现实中,今年22岁的她,是共和县倒淌河镇蒙古村人,高中毕业后就在倒淌河景区担任藏服推介员。

命运的转机始于2024年电影开拍前,江平导演赴青海选角时,在倒淌河景区与她相遇。

活泼、开朗、认真、聪明……彭毛卓玛的闪光点打动了导演。“想当演员吗?”江平导演发出邀请。

“我能演好吗?”面对遥不可及的演员梦,她本能地反问。正是这简短的对话,为她铺就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拍摄期间,彭毛卓玛跟随导演及前辈潜心学习,觉得只要努力,人生就有很多种可能。深知机遇难得,她每日刻苦钻研演技,反复背诵台词,以全情投入对待每个镜头。

电影上映后,彭毛卓玛随江平导演在海南州各地、西宁市等推介电影,她基本是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用努力改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剧组分享现场,江平导演将电影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生动的场景、美好的经历,在他的讲述中,仿佛被赋予色彩与生命。

贵德县高级中学高二(四)班的赵克健听得认真。他说,那一刻,深深感受到,语言是有魔法的,它能描绘出画面,传递强大力量。

从此,赵克健心中,点亮了一个闪闪发光的梦想。他说,今后,要刻苦学习,勇敢克服每一个困难,朝着成为主持人的梦想前进,希望未来能站上更广阔的舞台,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绽放光芒。

当光影与现实交织,故事又被赋予新的意义。那个人依然在跋涉,脚下踩着星光,所以身后,有许多束光亮起。

一切成长与奉献,终要回归本质:留下经得起时光检验的印记,播种能滋养他人的美好。

(记者:马璞馨 文/图 编辑:陶玉倩 校对:张丹)

来源:西海都市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