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刘今年70岁,退休前是老厂的一线工人,身子骨一向硬朗。可这几年,儿女总念叨他吃得太油腻,说他偏爱猪油炒菜不健康。老刘不服气,说自己年轻时候天天吃猪油拌饭,身体照样顶呱呱。
老刘今年70岁,退休前是老厂的一线工人,身子骨一向硬朗。可这几年,儿女总念叨他吃得太油腻,说他偏爱猪油炒菜不健康。老刘不服气,说自己年轻时候天天吃猪油拌饭,身体照样顶呱呱。
他坚持了三年,几乎顿顿用猪油炒菜,不掺一滴植物油。直到前阵子单位组织体检,他才决定去查个全套,看看到底有没有问题。
结果出来了,医生看着他的报告单,皱了皱眉头——也不算太差,但也绝对说不上“无恙”。这让老刘有些疑惑,难道猪油还真有“毒”不成?事情没那么简单。
说起猪油,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高胆固醇、高脂肪、容易堵血管”。这话不假,但也不全对。猪油主要成分是饱和脂肪酸,这类脂肪在高温下稳定,不容易产生致癌物,比起反复加热的植物油,某些情况下反而更安全。
但问题在于,猪油里饱和脂肪比例高达40%以上,吃多了确实容易让血脂飙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坏胆固醇”上升得快。而这类胆固醇升高,才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有人说,那不是还有“好胆固醇”吗?是有,但猪油对它的提升作用不大,甚至可能还会抑制它的功能。这就像,一个人把锅洗得干干净净,另一个却一直往锅里倒脏水——好胆固醇再努力,也架不住坏胆固醇的“捣乱”。
老刘三年前体检时,血脂、血糖都在正常范围,BMI略高但问题不大。现在再看,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胆固醇明显升高,空腹血糖也轻微超标。虽然还没到疾病的标准,但已经属于“临界高”——就是医生常说的“危险边缘”。
更关键的是,颈动脉彩超显示他出现了轻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个结果让老刘有点坐不住了。他自觉没感觉任何不适,每天还能爬五楼不喘气,怎么就有了所谓“血管硬化”?医生解释说,这种斑块往往是“沉默杀手”,不痛不痒,但一旦破裂,可能就是猝死、脑中风的导火索。
更尴尬的是,老刘的肝功能指标也出现了轻度异常,谷丙转氨酶略高。这可能与高脂饮食造成的脂肪肝有关。虽然他不喝酒,但长期过量摄入动物脂肪,同样会让肝脏“发胖”,进而影响代谢功能。
很多老年人对猪油抱有情怀,是因为过去条件差,猪油是炖汤炒菜的香味来源,也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但那时候走路、干活多,能量消耗大,吃点猪油也就都用掉了。
如今生活节奏变了,坐得多、动得少,加上食物丰富,一日三餐不缺,猪油这玩意儿就从“保命口粮”变成了“负担炸弹”。身体代谢能力也不是年轻时候那样能扛,肝脏、胰腺都没那么“勤快”了。
还有个现实问题:现在市面上的猪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猪油来源于工业化养殖,饲料激素、抗生素残留等问题也不能忽视。吃多了,不光是脂肪的问题,还有可能把不该进肚子的东西也带进来了。
说不能吃,那也太绝对。凡事过犹不及,适量才是关键。如果只是偶尔用来调味、炒个青菜、做个红烧肉,问题不大。关键是别顿顿离不开它,更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烹饪油。
对于老年人来说,更重要的是饮食多样化。动物脂肪、植物油、坚果油可以合理搭配,避免长期偏向某一种。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豆类、粗粮、绿叶菜,也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
医生也建议像老刘这样的人每年都做一次体检,尤其是血脂、肝功能、颈动脉超声这些检查,能早发现、早干预。别等到出现中风、心梗才后悔莫及。
体检回来后,老刘自己也开始反思。他还是觉得猪油香,但也承认“香归香,命更重要”。现在他改用橄榄油和菜籽油交替,猪油只在节假日露个脸。晚饭后也开始跟老伴出去散步,血糖慢慢也稳定了。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嘴上说着不怕,心里其实还是怕的。医生的话不听,身体的“警报”响起来就会信了。健康这事儿,不能光靠感觉,得靠数据说话。等到真出事,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说到底,猪油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量控制得当,方式得当,它也可以是一种有风味的食材。但当它变成一种习惯,甚至是依赖时,问题才会一个个浮出来。
70岁的人,身体不像年轻时候那么能“撑”。每一个选择都在悄悄改变身体的走向。吃饭这件事,说白了是个长期投资,不是靠一顿两顿决定的。三年吃猪油炒菜的结果,是一次警示,也是一种提醒。
别等到血管堵了、肝脏肥了、血糖飙了,才明白“香”不等于“好”。健康的底气,是靠细水长流的节制养出来的。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雅楠,张雪.饱和脂肪酸对血脂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20,41(3):295-300.
[2]王立东,陈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与饮食结构关系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1):122-125.
[3]周惠君.动脉粥样硬化与膳食脂肪摄入的关系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9,6(34):88-90.
来源:3分钟急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