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个话题在网上吵得很热:“国家应该先让人人有工作,再谈强制社保。”
最近,有个话题在网上吵得很热:“国家应该先让人人有工作,再谈强制社保。”
乍一听,这话有点“抬杠”,但细想之下,却戳中了一个现实痛点:
社保不是凭空来的,它得靠工资卡托着。一个人连工作都没有,单位那部分社保谁来交?个人缴费更是无米之炊。
这让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
小李,32岁,去年被裁员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他的社保断了快一年,不是不想交,而是根本交不起——灵活就业社保一个月要1800多,而他靠打零工月收入才3000块,房租、吃饭都紧巴巴,哪还有钱交社保?
“我不是不想参保,我是连‘参保的资格’都快没了。”他说。
这个故事,其实反映了当前社保体系的一个深层矛盾:
制度设计越来越完善,但支撑它的就业基础却越来越脆弱。
今天,我想跳出“该不该强制社保”的二元争论,从一个更务实的角度聊聊:
在就业越来越不稳定的时代,我们的社保制度,该如何真正“接住”每一个普通人?
一、社保的“钱”,到底从哪里来?
很多人以为,社保是“国家给的福利”。
其实不然。
职工社保的钱,主要来自两部分:
- 单位缴纳(比如养老保险单位缴16%)
- 个人缴纳(比如养老保险个人缴8%)
也就是说,每一笔社保缴费,背后都对应着一份真实的工资收入。
没有工资,就没有单位缴费;收入太低,个人缴费也成了负担。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失业、灵活就业、打零工时,社保就变得“难以为继”。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超2.9亿人。
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么选择不交社保,要么只交最低档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不是不想交,而是交不起、交不划算、交了也没保障感。
比如,一个外卖骑手,月收入5000元,交完房租、吃饭、油费,剩下的钱可能不到2000元。
如果再让他交1800元的社保,等于半个月白干。
换作是你,你会怎么选?
所以,强制社保本身没有错,但如果脱离了就业现实,就容易变成“纸上福利”——看起来很美,但普通人根本拿不到。
二、“先就业,后社保”不是口号,而是现实逻辑
有人说:“国家不是有失业保险、低保吗?”
确实有。
但失业保险,你得先交过才能领;低保,门槛高、金额低,而且领了就意味着“被认定为贫困”,很多人心理上难以接受。
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过度依赖“正规就业”这个前提。
而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在“正规就业”体系里。
他们是网约车司机、带货主播、自由摄影师、临时工、日结工……
他们有收入,但没有“单位”;他们在工作,但不算“就业”。
这就导致一个悖论:
- 要交社保,得有工作;
- 但现在的工作,很多不给交社保。
于是,社保制度就像一座漂亮的大楼,建在流沙之上——
楼越建越高,地基却越来越不稳。
三、我们需要的,不是“更严的强制”,而是“更灵活的保障”
面对这种现实,简单地说“必须交社保”或者“先找工作再说”,都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需要的是制度创新,让社保能“跟着人走”,而不是“绑在单位上”。
1. 允许“按收入比例”缴纳社保
现在的社保,是“一刀切”的。
不管你月入3000还是3万,缴费比例和基数上下限都一样。
这对低收入群体极不公平。
其实,可以参考个人所得税的做法:
收入高的多交,收入低的少交,没收入的缓交或免交。
比如,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可以只交个人部分,单位部分由政府补贴;
灵活就业人员,可以按实际收入的5%~20%自由选择缴费比例。
这样,既保障了制度可持续,又不至于把人压垮。
2. 推广“社保积分”或“信用缴费”制度
很多人不是不想交,而是怕“交了白交”——比如交了10年,中间断了,就前功尽弃。
可以建立一种“社保积分”体系:
- 每交一个月,积1分;
- 积分可以兑换养老金、医保报销额度、失业补助等;
- 即使中间断缴,积分也不清零,只是增长变慢。
这样,哪怕你只交了3年,也能在生病时用上医保,而不是“一分钱都报不了”。
3. 把“保障”和“就业”适度脱钩
比如,全民免费基础医疗、基础养老金,不应该再和“是否交过社保”挂钩。
这不是福利,而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新加坡的“全民健保”(MediShield Life)就是个例子:
无论你有没有工作、有没有交过保费,只要是新加坡公民,就能享受基础医疗保障。
保费可以用公积金支付,也可以分期付款,实在付不起的,政府兜底。
我们也可以探索类似的模式:
- 基础医保全民覆盖,费用由财政和个人共同承担;
- 职工社保作为补充,多交多得;
- 这样,哪怕你没工作,也不至于“裸奔”。
四、我的观点:社保的本质,是“兜底”,不是“筛选”
社保制度的初衷,是让每个人在年老、生病、失业时,都能有一份尊严的生活。
它不应该成为“筛选谁配得上保障”的工具。
所以,与其纠结“为什么有人不交社保”,不如思考:
“我们的制度,能不能让更多人愿意交、交得起、交了有获得感?”
就业当然重要。
但在经济转型、技术变革的今天,工作形态已经变了,我们的保障体系,也必须跟着变。
结语:保障,不该是“有工作的人”的特权
最后,我想回到开头那个问题:
“强制人人有社保,不如先让人人有工作?”
其实,这不是一个选择题。
我们既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也需要一个不依赖就业的、更包容的社会保障网。
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让一个人因为没工作,就失去看病、养老的基本尊严。
真正的进步,不是让所有人都变成“正规就业者”,而是让无论你做什么、在哪里工作,都能被这个社会温柔以待。
那么,你觉得:
我们的社保制度,该如何适应这个“零工时代”?
是该更严地强制,还是更灵活地包容?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因为,这不仅是政策问题,更是关乎你我未来的生存命题。
来源:园中开心浇灌花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