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失明了15年,最早发现不对是开车时总控制不住撞人行道,去医院一查,确诊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也就是常说的AMD。
70岁的希拉・欧文最近终于能重新捧起她爱读的书了,这事儿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她失明了15年,最早发现不对是开车时总控制不住撞人行道,去医院一查,确诊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也就是常说的AMD。
这病对老年人挺常见的,得了之后眼睛后面视网膜的小细胞会慢慢死,中央视力要么模糊要么扭曲。
希拉说那时候看东西,就像眼睛里有两个黑色椎间盘,外面还拧巴着。
她后来也接受了失明的事实,可心里一直惦记着看书,毕竟没瞎之前,她是个实打实的“书虫”。
本来以为这辈子都跟书无缘了,2022年的时候,希拉赶上了PRIMA技术的临床试验,成了一名受试者。
这技术是把一个特别小的植入物放进视网膜下面,再配合康复治疗。
现在不光能看书,连罐头标签上的小字,她都能自己认出来。
说起来,希拉的经历其实能代表不少AMD患者的处境。
全球光干性AMD晚期的患者就有500多万,这些人里,很多连家人的脸都认不清,更别说读书、开车了。
以前对这病的治疗,大多是延缓视力下降,想复明?基本是天方夜谭。
希拉能复明,核心就靠PRIMA这技术。
你可能好奇这技术咋运作的?其实原理不复杂。
AMD虽然会让感光细胞死,但视网膜里的神经元还在。
PRIMA做的,就是当这些感光细胞的“替代品”。
具体来说,这套设备分两部分:一个2毫米见方、30微米厚的光伏植入物,比头发丝还薄;还有一副带摄像头的特殊眼镜。
眼镜先把看到的图像转成红外光束,传给植入物。
植入物再把信号发给小处理器,把图像弄清楚,最后通过神经元传给大脑,整个过程就像在视网膜上装了块微型太阳能板,靠光来干活。
我觉得这技术最牛的不是“能看见”,而是真的帮患者找回了生活的尊严。
希拉能自己看罐头字,不用再麻烦别人帮忙读标签;换成其他患者,也许能重新认出老伴的脸,能自己打理日常。
这种“能自己来”的感觉,比啥都重要。
当然,这技术不是只对希拉有效。
研究团队找了38个来自5个国家的患者,随访了6到12个月。
最后有32人完成了评估,剩下6人里3个去世、1个退出、2个没法参加检测。
从结果看,大部分人都有改善,能恢复功能性的中央视力,不少人视力提升后,能看清视力表下面好几行。
不过也得说句实在的,术后前两个月,有部分患者出现了眼压高、视网膜流泪甚至出血的情况。
好在95%的人这些症状两个月内就退了,而且原来的周边视力也没受影响。
这么看,这技术带来的好处,确实比手术风险大。
PRIMA能让AMD患者复明,放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因为之前的治疗方法都有局限。
比如干细胞疗法,是用胚胎干细胞或者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出视网膜细胞再植进去,希望能再生感光细胞。
但这方法现在还在临床试验阶段,不光有免疫排异的问题,长期用着稳不稳定也没定论。
还有人尝试把光敏蛋白导入剩下的神经元,让它们重新对光敏感,可这方法只在早期临床里有点效果,对晚期患者作用不大。
更复杂的还有往大脑视觉皮层植设备,或者用基因治疗修基因突变,这些要么风险高,要么还没大规模能用。
论文作者之一的MahiMuqit医生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认同:跟视力丧失严重的患者聊就知道,减缓下降只是临时办法,他们真正想要的是“恢复”。
而目前能做到“恢复”的,也就只有PRIMA。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厉害的技术,是谁搞出来的?背后的公司叫ScienceCorporation,2021年才成立,专注做神经工程和脑机接口,还有针对视力、认知问题的设备。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MaxHodak,履历挺亮眼的,他是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前联合创始人,还当过Neuralink的总裁。
之前他还创办过生命科学公司Transcriptic,做了五年CEO。
离开Neuralink后,他就搞了ScienceCorporation,目标很明确:把脑机接口技术用在帮人恢复视力上。
更关键的是,这家公司不只是做研发,还自己建了微型医疗芯片工厂,能生产神经植入物需要的MEMS和IC芯片。
从材料到制造再到临床试验,全链条都能自己把控,这在医疗设备公司里还挺少见的。
今年4月的时候,他们刚完成一轮融资,由KhoslaVentures领投,融了超1亿美元。
有了这笔钱,估计能更快推进PRIMA的商业化,还有其他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
本来以为这技术得等个十年八年才能真正落地,后来发现进度比预想快。
现在PRIMA已经向欧洲的监管部门提交了上市申请,计划明年正式推出。
美国的FDA审批也在同步推进,要是顺利,以后全球更多患者都能用上。
不过这技术现在也不是完美的。
研究人员自己也承认,实验效果可能受了强化视觉训练和患者兴奋情绪的影响,因为没设“只训练没植设备”的对照组。
而且目前设备只有381个像素,每个像素100微米平方,看东西是黑白的,阅读的时候也没法像正常人那样流畅。
好在研究团队已经在搞下一代产品了,打算优化图像处理,把像素做小,让视觉效果更好,甚至加上色觉。
他们的目标是做成“视力版人工耳蜗”,要知道人工耳蜗已经有50多年历史了,帮了无数听障人士。
要是PRIMA能做到类似的普及度,那对盲人群体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事。
其实PRIMA不只是帮AMD患者,像色素性视网膜炎这类病,只要视网膜神经元还能用,这技术说不定也能帮上忙。
如此看来,这技术的意义不只是“让希拉重新看书”,更像是给整个视障治疗领域开了个新口子,以前觉得“不可能”的复明,现在真的能落地了。
毫无疑问,PRIMA是2025年里挺低调但超亮眼的科技进展。
它不光打破了“AMD只能延缓不能逆转”的僵局,更给千万视障患者带来了希望。
以后随着技术升级、成本下降,说不定会有更多像希拉这样的老人,能重新拿起书,重新看清身边人的脸。
这种用科技帮人找回生活尊严的事,才是真的“了不起”。
来源:姑苏九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