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修仙,已经有九年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4:12 1

摘要:打开头条创作后台的那一刻,我都能听见自己脊椎在“咔”的一声求救。

打开头条创作后台的那一刻,我都能听见自己脊椎在“咔”的一声求救。

九年,九年啊。

别人混修真界,我混推荐池。别人渡劫,我渡审核。别人闭关炼丹,我闭关改稿。

唯一的灵气来源,是那几个可怜的播放量和偶尔亮起的评论提示。

修仙没成,倒修成了职业病。

刚入行那阵,我还信“文以载道”。

觉得只要写得真诚、写得深刻,总会被看见。后来才懂,这年头“真诚”顶多值个点赞,算法才是天道。

头条后台的那条折线,比人生更诚实,高低起伏,全凭运气。

我写教育评论,系统说“过于严肃”;写情感故事,它嫌“缺乏共情”;写点鸡汤,又提示“内容不够新颖”。我差点怀疑它是我妈投胎的。

最绝的是那句提示:“内容不够积极”。

积极个鬼。你要是看过我凌晨改稿的样子,都会觉得我积极得像个疯子。

后来我认命了。

算法是神,平台是庙,我不过是个日夜上香的小散仙。别人祈求升职发财,我祈求多给我两千播放。

灵根不行,就多磕头。

刚开始写文的时候,我跟所有新作者一样,中二到发光。

觉得自己句句惊艳、篇篇爆款。发出去没人看?那一定是读者水平不够。结果九年下来,我悟了。

不是读者不懂我,是我写的确实没意思。

写作,真的是一种修行。

前期修文笔,中期修心态,后期修抗压。一开始你写“感动世界”,后来写“感动算法”,到最后,写“感动自己”。有时候我看着自己改了五十遍的标题,突然笑了:

原来我修的不是文风,是自我怀疑。

写作者的宿命,是一边燃烧灵感,一边清理垃圾。你以为在创作,其实在清脑子。每篇文章,都是你和自我幻觉对线的现场。

灵感枯竭不是可怕,怕的是你连崩溃都懒得崩了。

以前我觉得写作能改变世界。

后来发现,它能改变的顶多是我的睡眠质量。但奇怪的是,我依旧写。越写越平静,越写越释然。

写字其实是一种体面。哪怕没人看,也得写。

就像练琴的老头,每天照旧拉一小时《二泉映月》,不是为了演出,是为了那口气。

写字这事,看起来卑微,其实挺浪漫。别人早起打卡、健身、冥想,我打开文档。那一刻,世界还睡着,只有我在对抗虚空。

我不是在追热点,我是在跟自己的迟钝打架。

朋友问我:你还写干嘛?

我说:图个安慰。

至少文字不会嫌我烦,不会退订我,不会让我闭嘴。

九年里,我最怕的不是没人点赞,而是没人对话。

写作者真正的孤独,是在屏幕前喋喋不休,对面却永远静音。

后来我懂了,写作的意义,不在说服别人,而在唤醒同类。当有人在评论区回一句“懂你”,那比打赏十块钱还治愈。

那一刻,所有焦虑、内耗、熬夜、颈椎病,都有了意义。

所以我写教育,不是因为热爱教育,是因为我被教育了太久。我写职场,不是因为我混得好,是因为我每天都在混。我写情感,不是情场老手,是被生活教得没脾气了。

写作的底色,从来不是优越感,而是求生欲。

一开始,我写字是为了取悦读者。后来,是为了取悦算法。

再后来,我只想取悦自己。

写了九年,收获最大的是,我终于戒了“讨好型人格”。文字帮我找到一种奇怪的平衡。你不用取悦世界,世界也不会因此多恨你几分。

反正没人记得太久。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种无人在意的写作状态,才是最纯粹的自由。

没人要求你“积极向上”,没人问你“逻辑严谨”,你可以自由地胡言乱语,骂平台,骂生活,骂自己,然后关掉电脑,照样去买菜、交水费、发呆。

写作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像洗澡、刷牙、做梦。

不是为了干净,而是为了活着舒服点。

我见过太多人放弃写作。

他们说没时间、没灵感、没收益。我懂。但真正让人麻木的,不是没收益,而是你再也不想表达。那种沉默,比穷更危险。

写作救不了钱包,却能救精神。

它让人不至于彻底被算法裹挟。当外界喧闹、评论区吵成一锅粥,你还能用文字,搭个小房子,哪怕只有你自己能住进去,也算抵达。

有人修仙求长生,我修文求心安。

键盘是法器,光标是灵火,每敲一个字,我都在告诉自己:

我还在思考,我没生锈。

如今掐指一算,写头条九年了。

没爆红,也没飞升。腰疼眼涩,稿费微薄。可我依旧在写。

我知道,自己大概率成不了名。但我更清楚,停止输出那天,我就老了。

写作不是通往彼岸的桥,它本身就是生活。有时候像炼丹,有时候像挖矿,但更多时候,它像呼吸:

不写不舒服。

所以我继续修,继续熬,继续在光标闪烁的夜里,让文字陪我一场又一场幻灭。等哪天真飞升了,也许不是登仙界,是我终于能对世界说一句:

修仙九年,未得道,但心安。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