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州中央谷地的深秋本应是收获的季节,但洛代市熊溪酒庄的葡萄藤上,一串串成熟的葡萄却无人采摘,枯黄的叶片间,干瘪的果实早已失去光泽。酿酒总监韩翰站在园子里,望着远处推土机铲掉葡萄树的身影,无奈地叹了口气:“加拿大市场丢了,成本涨疯了,我们实在撑不下去了” 。
加州中央谷地的深秋本应是收获的季节,但洛代市熊溪酒庄的葡萄藤上,一串串成熟的葡萄却无人采摘,枯黄的叶片间,干瘪的果实早已失去光泽。酿酒总监韩翰站在园子里,望着远处推土机铲掉葡萄树的身影,无奈地叹了口气:“加拿大市场丢了,成本涨疯了,我们实在撑不下去了” 。
这不是个例。在密歇根州的大豆农场,种植户们盯着仓库里积压的大豆愁眉不展;在俄亥俄州的家具厂,老板正对着原材料涨价单发愁;在全美各地的超市里,消费者发现货架上的商品价格悄然上涨。这一切的背后,都指向特朗普政府推行多年的全球关税政策。
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参议院以51票赞同、47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终止这一政策的关键决议,给这场持续数年的贸易“豪赌”按下了暂停键。但这场看似“反转”的投票,真能终结美国的关税困局吗?背后又藏着多少利益博弈与民生阵痛?
一、关税反噬:从葡萄藤到超市货架的全民买单
“我们的葡萄酒在加拿大的货架上消失了,镜头里工人处理的正是我们酒庄的产品。”韩翰至今记得今年3月看到的新闻画面。作为加州葡萄酒最大的出口市场,加拿大曾吸纳其35%的出口量,但在美国加征关税后,加拿大的反制措施让加州葡萄酒业遭遇“灭顶之灾”。即便后来加拿大取消报复性关税,市场也早已被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葡萄酒抢占 。
更致命的是成本飙升。熊溪酒庄使用的欧洲酒桶每个成本高达2000美元,从中国进口的玻璃瓶、欧洲的软木塞都因关税涨价,叠加国内消费低迷,不少酒庄只能眼睁睁看着葡萄烂在藤上。洛代酿酒葡萄委员会执行主任斯潘塞的话道出了行业困境:“美国国内食品价格涨了,但农民收入没增加,这就是关税给我们的‘礼物’” 。
农业领域的惨状更触目惊心。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直言,全美50%的大豆依赖出口,而中国这个最大客户因关税锐减采购,“秋天收获时要是没市场,全美豆农家庭都要陷入绝境”。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虽达1760亿美元,但大豆、玉米等主要出口品类的海外订单降幅超20%,而这些农产品的主产区,恰恰多是特朗普的票仓地带 。
关税的代价最终转嫁到了每个美国家庭身上。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显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使美国核心PCE涨幅上升0.4个百分点,家具、汽车零部件等品类价格飙升最明显。穆迪公司测算,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因关税多支出1300美元,而标普全球的数据更惊人:9000家美国企业因关税额外损失1.2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的成本通过涨价转嫁给了消费者 。
企业界早已怨声载道。宝洁公司将2025财年销售预期从增长2%-4%下调至持平,首席财务官坦言“用尽手段也挡不住关税冲击”;通用汽车冻结40亿美元股票回购,只因关税可能“抹去全部美国市场利润”;连社交媒体平台Snap都撤回业绩指引,称广告商因关税缩减开支 。从农业到制造业,从零售到科技行业,关税早已从“保护盾”变成“双刃剑”。
二、参议院反转:4个共和党人的倒戈与背后的政治博弈
参议院的投票结果看似意外,实则是关税压力长期累积的必然。51票赞同票中,除了民主党全员支持,还有4名共和党议员“倒戈”,这一细节暴露了共和党内部的严重分裂 。
“物价飞涨,美国家庭正承受巨大压力。”民主党参议员罗恩·怀登的表态直击要害。在中期选举临近的背景下,关税带来的民生阵痛已成为选票毒药。据民调显示,在受关税冲击严重的农业州,特朗普的支持率较去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而这些州正是共和党能否保住国会席位的关键 。
共和党内部的分歧早有端倪。许多传统共和党人始终信奉自由贸易,对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政策心存不满。更现实的是,关税反制已精准打击到共和党票仓:欧盟针对美国肉类、谷物的反制清单,直接影响中西部农场主利益;加拿大对汽车业的关税报复,让密歇根州等制造业重镇的工人怨声载道。正如民主党参议员蒂姆·凯恩所言:“让共和党人闭眼支持总统的关税政策,已经站不住脚了” 。
商界的游说攻势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特朗普曾倚重的政府效率部部长马斯克,公开与白宫经济顾问争吵,直言“自由贸易才是正道”;美国零售商协会多次组织游说,塔吉特、百思买等巨头明确警告,关税只会导致“涨价-滞销-裁员”的恶性循环 。这些来自资本的压力,让摇摆派议员最终选择站到关税对立面。
值得注意的是,参议院的行动是分步推进的:先通过取消对加拿大、巴西关税的专项决议,再表决全面终止关税政策,这种“先易后难”的策略,既试探了共和党内部的态度,也为后续行动铺垫了基础。但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言,这更像是一场“象征性胜利”,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
三、落地死局:众议院壁垒与总统否决权的双重枷锁
“参议院的决议到了众议院,只会石沉大海。”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预判并非危言耸听。众议院共和党领导层早已通过新规则,可直接阻止此类决议进入表决程序,而此前他们已多次封杀推翻关税的立法行动 。
众议院的强硬态度,源于其核心利益诉求。议长麦卡锡多次强调,关税是“保护美国制造业就业的最后防线”。在俄亥俄州的钢铁厂、宾夕法尼亚州的铝加工厂等“铁锈地带”,部分企业确实因关税获得短期保护,这些地区的选民是共和党重要的票仓基础。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布雷迪直言:“取消关税就是让美国工人失业,我们绝不会答应”。
即便决议奇迹般通过众议院,总统否决权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关卡。根据美国宪法,国会需参众两院三分之二绝对多数才能推翻总统否决,而当前参议院51票的支持率远未达到这一阈值。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本人已明确表态“绝不会放弃关税武器”,其团队甚至放出风声,若决议通过将立即动用否决权 。
两党在关税问题上的“保护主义竞赛”,进一步加剧了政策调整的难度。拜登政府近期刚将对华电动汽车关税从25%提至100%,特朗普便宣称要加码到200%。正如美国智库凯托学会研究员克拉克·帕卡德所言,两党都在“通往保护主义深渊的竞赛”中比谁更激进,这让理性的关税调整失去了生存空间 。
利益集团的博弈更让局势错综复杂。美国钢铁协会投入数百万美元游说,反对取消钢铝关税;而美国农场局则组织数千农民赴华盛顿请愿,要求立即终止关税战。在金钱与选票的双重裹挟下,众议院议员很难做出“得罪选民”的选择。
四、全球涟漪:贸易伙伴的期待与供应链的焦虑
“如果关税取消,我们下周就恢复进货。”加拿大葡萄酒经销商马克·安德森的话,代表了众多贸易伙伴的态度。作为美国最大的能源进口来源国,加拿大60%的原油、85%的电力都出口美国,关税战让两国能源贸易蒙上阴影,加拿大能源大省已多次向美国施压,要求恢复正常贸易关系 。
巴西农业部长也公开表示,对参议院的投票“感到鼓舞”。巴西是美国农产品的重要竞争对手,美国对巴西的关税不仅影响双边贸易,还间接推高了全球粮食价格。巴西大豆出口协会的数据显示,若美国取消关税,巴西对美大豆出口有望增加30%,缓解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中国相关行业则保持谨慎观察。尽管美国对华“新三样”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但2023年中国对美电动汽车出口仅一万多辆,今年一季度降至不足2000辆,关税实际影响有限。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指出,美国关税更多是“政治秀”,但持续的贸易摩擦仍会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
对全球企业而言,关税政策的“朝令夕改”更令人头疼。韩翰所在的酒庄就遭遇过运输途中关税突变的情况,30天的运输周期里,关税调整可能让最终价格相差20%,彻底打乱供应链规划 。德国汽车巨头宝马也表示,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其不得不推迟10亿美元的在美投资计划。
专家普遍认为,若关税最终取消,将为全球经济注入强心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测算,美国取消全面关税可使全球贸易增速提升0.3个百分点,带动美国GDP增长0.25%,增加20万个就业岗位。但如果僵局持续,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趋势可能加剧,更多企业将选择将产能转移至政策稳定的地区 。
五、终极反思:贸易保护主义为何注定失败?
参议院的投票结果,本质上是美国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一次“自我纠偏”,却也暴露了其深层困境。特朗普政府以“保护本土产业、减少贸易逆差”为名发动关税战,最终却陷入“企业受损、家庭买单、盟友反目”的尴尬境地,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全球化时代,关税壁垒从来都是“双刃剑”。
数据不会说谎。实施关税政策以来,美国贸易逆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2024年扩大至6780亿美元;制造业回流目标未能实现,反而有200多家制造企业因成本上升迁往海外;所谓的“产业保护”,最终变成了对少数行业的“特殊补贴”,而代价由全体国民承担 。
更深刻的是,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严重透支了美国的国际信誉。世贸组织多次裁定美国关税违反规则,欧盟、加拿大等传统盟友纷纷发起反制,美国主导的多边贸易体系面临崩塌风险。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表态一针见血:“保护主义最终只会让一切变得更昂贵,我们需要自由的全球贸易” 。
当前的关税困局,也给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只会加剧分裂与衰退,唯有坚持自由贸易、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正如加州葡萄种植者联盟主席杰夫·比特所说:“我们不想和任何人打贸易战,我们只想把葡萄酿成酒,卖到全世界” 。
深秋的加州葡萄园里,未被采摘的葡萄仍在腐烂,但参议院的投票给韩翰们带来了一丝希望。这场持续数年的关税“豪赌”,终究要面对现实的审判。无论后续流程如何波折,有一点已经清晰: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贸易保护主义注定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而那些腐烂在藤上的葡萄,终将成为这场“豪赌”最沉重的注脚。
来源:方寸说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