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饮一江水:秦腔,何须分陕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4:03 1

摘要:较早之前秦腔是不分地域的,不会说甘肃的秦腔、陕西的秦腔,大家共同认可的秦腔就是陕西、甘肃这一片以秦声为主的地区。

#头条媒体人计划#共饮一江水:秦腔,何须分陕甘?

较早之前秦腔是不分地域的,不会说甘肃的秦腔、陕西的秦腔,大家共同认可的秦腔就是陕西、甘肃这一片以秦声为主的地区。

上百年来就是如此。陕西的剧团去甘肃,甘肃的剧团去陕西,从来没有什么矛盾。不知曾几何时,秦腔居然开始划地域了,什么陕西的,甘肃的,把本来秦腔只有唱腔流派,闹成了地域流派。

特别是把喜欢秦腔的群众,人为的划分成了两地对立,破坏了和谐共处的环境。

其实不管是陕西的剧团,还是甘肃的剧团,是国营的也好,民办的也罢,都是为秦腔的发展做出贡献,理应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秦腔,这棵深深扎根于西北黄土高原的艺术古树,曾以其苍凉悲壮、高亢激昂的唱腔,跨越山河,滋养了陕甘乃至更广阔地域几代人的精神世界。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如同一条奔腾的秦声之水,流经陕西,亦灌溉甘肃,两岸儿女共饮一水,同唱一腔,从未因行政区划而在艺术上生出隔阂。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一种以地域划线、各自为营的倾向悄然滋生,本是同根生的秦腔艺术,竟被贴上了“陕西秦腔”与“甘肃秦腔”的标签,这不仅模糊了秦腔艺术以唱腔、表演风格论流派的传统,更在无形中割裂了共同的文化血脉,甚至演变为部分群众间的无谓对立,着实令人痛心。

一、 往昔辉煌:共融共生的秦腔黄金时代

回首往昔,秦腔的传承与发展,本就是一部陕甘乃至西北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史诗。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秦腔作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标识,其核心区域正是以古秦地为中心,辐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这里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审美趣味,共同孕育了秦腔那“吼破天”的豪迈气魄与细腻深沉的情感表达。

那时节,陕西的秦腔剧团奔赴陇原大地演出,会受到甘肃戏迷热烈的欢迎与追捧。

同样,甘肃的秦腔院团携戏入陕,也从未被视作“外来之音”,而是亲切地被视为“自家班子”的交流与献艺。

艺术家们相互搭班、同台竞技、切磋技艺,观众们则沉浸在共同的声腔韵律中,为之喜,为之悲。

无论是陕西易俗社的革新精神,还是甘肃诸多剧团对传统剧目的坚守与挖掘,都是在为秦腔这棵大树培土浇水,目标一致,方向趋同。

这种基于艺术本身的认同与交融,超越了地理的界限,构成了秦腔艺术生态的和谐图景,也见证了陕甘两地人民深厚的情谊。

二、 裂痕初现:地域标签下的艺术割裂

“不知曾几何时”,这一转变的发生,其原因是复杂的。或许是源于地方文化保护意识的过度强化,在强调“本土特色”的同时,不自觉地画地为牢;或许是文化资源分配、项目申报、评奖机制等现实因素,无形中加剧了地域间的比较与竞争;亦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部分舆论的推波助澜,放大了一些细微的差异,甚至人为制造了对立的话题。

于是,本属于艺术内部因师承、个人天赋、剧目侧重而形成的丰富流派(如唱腔上的不同处理、表演上的细微差别),被简单、粗暴地归类于“陕西派”或“甘肃派”的地域框架之下。

这种划分,往往忽视了秦腔艺术内在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规律。

更堪忧的是,这种观念逐渐从专业领域蔓延至普通观众层面。

部分爱好者开始执着于“纯正”的属地,为“哪里的秦腔更地道”争论不休,甚至在网络空间形成相互攻讦的群体。

本是共享的文化盛宴,却被无形的围墙分割,这不仅伤害了两地戏迷的感情,破坏了和谐共处的文化环境,更从根基上动摇了秦腔作为跨区域大剧种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 回归本源:共筑秦腔艺术的新未来

面对这一不应存在的“地域之墙”,我们迫切需要正本清源,回归到秦腔艺术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首先,必须重申秦腔艺术的整体性。

秦腔首先是,也永远是属于整个西北,乃至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它的魂,是秦声,是秦韵,是千百年来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息的人们共同的情感密码。

无论是陕西的剧团,还是甘肃的剧团;无论是国有的院团,还是民间的戏班,他们都是秦腔艺术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光大者。

他们的存在与努力,共同构成了秦腔生命延续的基石。人为地区分高下、制造隔阂,无异于自断臂膀。

其次,应大力倡导并实践“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两地艺术机构应主动打破壁垒,增加艺术交流的频度与深度。

可以联合举办秦腔艺术节,共同策划重大题材剧目的创作,组织艺术家跨省合作,开展大规模的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实质性的合作项目,让艺术家和观众在共同的艺术实践中,重新体认“天下秦腔是一家”的深厚情谊。

再者,舆论引导至关重要。媒体、评论家以及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应承担起引导责任,多聚焦于秦腔艺术本体的探讨,关注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成就,而非强化地域标签。

要大力宣传历史上和当下两地秦腔交流的佳话,树立合作共赢的典范,批判那些煽动对立、狭隘地域观的言论,营造风清气正、开放包容的秦腔文化生态。

秦腔,这源自古老秦地的声腔艺术,其生命力本就在于它的博大与包容。

它曾穿越历史的烽烟,跨过地理的阻隔,将西北人民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今天,我们更不应让狭隘的地域观念,束缚了它迈向未来的脚步。

陕甘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秦腔是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与精神家园。让我们拆掉那堵无形的“墙”,让秦声之水再次自由奔涌,让陕西的激昂与甘肃的苍凉在交融中奏出更华美的乐章。唯有共饮一江水,同唱一台戏,携手并进,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继续滋养我们的心灵,凝聚我们的力量。

这,才是对秦腔艺术最好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历史与未来最好的交代。

来源:大侠上官云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