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进门那天,穿着一件宽松的灰色毛衣,脸色泛黄,眼白隐隐透出暗影,走两步就喘。56岁,不胖,不抽烟,从不吃肉,连鸡蛋都很少碰。她说自己一直很健康,体检查出来脂肪肝时,她还笑着说:“我又不吃油腻,怎么可能是脂肪肝?”
她进门那天,穿着一件宽松的灰色毛衣,脸色泛黄,眼白隐隐透出暗影,走两步就喘。56岁,不胖,不抽烟,从不吃肉,连鸡蛋都很少碰。她说自己一直很健康,体检查出来脂肪肝时,她还笑着说:“我又不吃油腻,怎么可能是脂肪肝?”
那天我们谁都没笑。她的肝功能指标全线飙高,B超提示重度脂肪肝,肝硬化边缘,肝癌高风险,进一步检查显示已是肝功能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脾大、腹水……再好的治疗也很难挽回这个局面。
脂肪肝并不总和肥胖划等号。我们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一种群体:瘦人脂肪肝。这些人往往体型清瘦,却长期碳水摄入过量、蛋白质摄入不足,代谢异常严重。她就是典型例子。
她不吃肉,但米饭、馒头、各种甜品从不忌口。过量碳水会转化为肝内脂肪,尤其在缺乏蛋白质时,肝脏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下降,脂肪堆积更快。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早期脂肪肝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出现疲乏、右上腹隐痛、食欲减退,往往已经进入肝炎或肝纤维化阶段。她回忆说,去年开始就容易累,吃东西没胃口,以为是更年期。她没想到,这其实是肝细胞功能逐渐衰竭的表现。
在她的肝穿刺病理报告里,我们看到大片脂肪变性,伴有广泛肝细胞坏死和中度纤维化,这意味着脂肪肝已经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这种类型的脂肪肝进展迅速,5到10年内有相当比例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2021年《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诊疗指南》修订版明确指出,我国成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已达29.2%,其中超过四分之一患者为正常体重。
这意味着,“不胖”不再是脂肪肝的免死金牌。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脂肪分布改变,肝脏代谢能力减弱,风险更高。
她的饮食习惯非常典型:几乎不摄入动物性蛋白,靠素食和主食维持。她坚信肉类油腻、不健康,但不知道,肝脏合成酶系统运行需要氨基酸作为原料。蛋白质长期不足,肝细胞修复能力下降,脂质代谢紊乱,脂肪自然越积越多。
她几乎不运动。脂肪肝的代谢基础是胰岛素抵抗,规律运动可以有效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她的生活方式中,缺乏一切能改善代谢的因素,却保留了所有促使脂肪堆积的习惯。
2020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脂肪肝患者发展为肝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7倍。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关键转折点。
一旦肝细胞出现炎症、坏死、纤维化,癌变就不再遥远。她的肝部影像出现多个低回声结节,我们当时已高度怀疑癌变,最终穿刺证实为中分化肝细胞癌。
她的病情进展快得惊人。从确诊脂肪肝到发现肝癌,仅仅一年半。更让人痛心的是,如果她能在早期进行干预,哪怕只是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规律监测肝功能,完全有可能阻断这个恶性过程。但她一直以为,脂肪肝只是“油多了点”,没什么大不了。
她不是个例。我们每年都会接诊几十例“瘦人脂肪肝”,其中女性居多。她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对脂肪肝认识严重不足,甚至误以为不吃肉就是健康。但医学上最忌讳的,就是把偏见当常识,把民间说法当科学。
在治疗上,脂肪肝没有特效药。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干预依然是最核心的治疗手段。如果已经进展到NASH或肝纤维化阶段,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维生素E等药物辅助,但这些都不能逆转肝硬化。一旦进入肝功能失代偿期,预后极差,五年生存率低于30%。
她最终因消化道大出血离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抢救无效。这种情况在肝硬化患者中非常常见,门静脉高压导致血管扩张,一旦破裂,常在数小时内死亡。
她的家属在病房外哭到瘫坐在地,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医学的无力往往不是因为疾病太强,而是因为干预来得太晚。
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大量研究已证实,减轻体重5%~10%,脂肪肝程度就能显著改善;如果能达到体重减轻10%以上,甚至可以逆转NASH。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她的悲剧,恰恰是因为在最容易控制的阶段,选择了忽视和误解。
我们国家目前面临一个严峻现实:脂肪肝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而公众对它的重视远远不够。
很多人体检报告上写着“轻度脂肪肝”,看一眼就扔进抽屉。没有症状,就没有危机感。但医学上最狡猾的敌人,往往就是那些悄悄潜伏多年、等到晚期才爆发的隐形病。
2022年《中华肝脏病杂志》刊登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指出,在35岁以上非肥胖女性中,脂肪肝患病率达18.7%,且这些人群更容易忽视早期干预,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比例不低于肥胖人群。这与我们的临床观察高度一致。
她的遭遇让我反思:作为医生,我们是否表达得还不够清楚?作为媒体,是否传播得还不够深入?作为普通人,我们是否总认为健康是“别人的问题”?有时候,真正让人致命的,不是病,而是我们对病的无知。
她离开那天,我特意去看了她的体检记录。三年前,她的肝功能就有轻度异常,建议复查。她没理。两年前,B超提示中度脂肪肝,她说医生多虑。直到去年开始腹胀、乏力,她才开始担心。但一切已晚。
我一直记得她临终前说的那句话:“我不吃肉,不抽烟,怎么还得这种病?”她的语气不是质问,而是茫然。
这种茫然,是许多脂肪肝患者的共同写照。他们以为自己做得很健康,却不知道,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极端饮食,而是营养平衡和科学生活。
未来的医学趋势越来越明确:脂肪肝将成为肝癌的第一大前驱病变。我们必须从每一位患者身上汲取教训,把“无症状”当成“预警期”,把“轻度脂肪肝”当成“干预起点”。而不是等到肝硬化、癌变,才后悔莫及。
希望她的故事,能成为另一个人的警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21年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29(1):8-21.
[2]张宏伟,李世荣.脂肪肝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2,36(3):339-342.
[3]李红,陈玲.中国非肥胖人群脂肪肝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10):834-838.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