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科举史上唯一文武双状元 文让长安纸贵 武斩边关敌首 他是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3:51 1

摘要:一提到科举,多数人脑子里立马蹦出“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的文人画像,可大家也知道,古代科举早有“文武分途”——就像大家都看过的《武状元苏乞儿》里星爷扮演的苏察哈尔灿,而武科举的考场也比文场凶险百倍,刀剑无眼,输了可能丢命。

一提到科举,多数人脑子里立马蹦出“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的文人画像,可大家也知道,古代科举早有“文武分途”——就像大家都看过的《武状元苏乞儿》里星爷扮演的苏察哈尔灿,而武科举的考场也比文场凶险百倍,刀剑无眼,输了可能丢命。

但颠覆认知的是,1300年的科举史上,竟真有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狠人,把文武状元全拿了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写的申测让主考官惊呼:“这可以直接拿来当奏折用!”而皇帝要为他封官时,他竟说“臣过两个月还有个武举要考!”他到底是谁?

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的文科殿试现场,来自河东道的郑冠交出了一篇《理道策》,直接让主考官王起拍了桌子:“这文章不用改,拿来当奏折直接能用!”

彼时的唐朝早已没了贞观盛世的底气:江南盐商偷税漏税,朝廷收入锐减;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政令出不了长安;百姓被物价压得喘不过气,怨声载道。而郑冠的策论,字字戳中痛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治贪腐,他要派御史驻盐场,产量销量逐日核对,贪腐者直接抄家,杀鸡儆猴;

- 惠民生,他主张管控盐肉菜价格,削减军费损耗,把资源还给百姓。

这哪里是应试文章,分明是给朝廷开的“续命方”。唐穆宗读得爱不释手,当场点他为文状元。消息传出,长安学子疯抢这篇策论抄本,竟把纸价都抬涨了——这阵仗,比现在的“爆款文”火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规矩,新科状元要去参加杏园宴、曲江宴,还要在慈恩塔题名。席间唐穆宗主动问他想当什么官,相当于许了“任选”的特权。可郑冠仰头干了杯中酒,慢悠悠一句:“皇上容我想想,俩月后还有场考试,考完再说。”

唐穆宗当场愣住,随即想到了武科举殿试时,皇帝眼睛不由放大,沉默片刻,语气里藏着些许嘲讽的说到:“郑爱卿还懂武艺?朕倒要看看,你能闹出什么名堂。”在皇帝看来,这文人分明是想出风头,等他武试惨败,正好杀杀他的傲气。

长庆三年五月,长安西侧的武科举考场被围得水泄不通。和文试的安静不同,这里刀光剑影,叫好声此起彼伏——武科举考骑射、力量、韬略,全程公开,老百姓也最爱看这种真刀真枪的比拼。

可当郑冠一袭青衫站在擂台上时,全场瞬间安静了。周围全是膀大腰圆的世家子弟,个个肌肉虬结,反观郑冠,发带飘飘,看着比文弱书生还斯文。“这不是前阵子的文状元吗?走错地方了吧?”“估计连石锁都举不起来,等着看笑话!”议论声里全是不屑。

武举考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郑冠压根没理会,目光平静得像深潭。唐朝武科举的第一关是骑射,要骑马从50步到150步,射中不同距离的5个靶子。其他考生或多或少都有失误,郑冠却纵马扬弓,箭箭正中靶心红圈,裁判报出“满分”时,围观人群的质疑声先弱了一半。

第二关考力量,武器架上摆着百斤重的石锁、硬弓,有考生单手举起重达三百斤的石锁,引得满堂喝彩。轮到郑冠,他却径直走向一把造型古怪的“神机弩”——这弩不仅要力气,还得懂机关技巧,没专门学过根本用不了。考官都替他捏汗:“这书生怕是要出丑了。”

谁知郑冠轻舒手臂,动作娴熟地拉开弓弦,装上三支弩箭,“嗖”的一声,三箭同时扎进靶心!考官惊得掉了笔,他却淡淡解释:“武将光有蛮力不够,以巧取胜才是真本事。”这一局,又是满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关键的第三关是韬略问答,兵部尚书李逢吉抛出个刁钻问题:“五千步兵遇一万突厥铁骑,平原作战如何应对?”这简直是必死局——步兵机动性远不如骑兵,硬拼就是送命。

其他考生的答案也是千篇一律:结阵防御,伺机突围。郑冠却开口就不同:“平原遇骑是大忌,但可用疑兵破局。”他说要分三路兵马,一路结圆阵当疑兵,一路带弩箭埋伏草丛,剩下的在后方扬沙鼓噪,让敌人以为有援军;等敌军气势弱了,伏兵射马破阵,再派敢死队袭扰粮草——一套组合拳下来,把被动变主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逢吉追问:“若被前后包抄呢?”郑冠笑答:“虚虚实实即可。设绊马索乱敌军心,袭粮草逼敌回救,困局自解。”话音刚落,李逢吉拍案叫好。就这样,郑冠以三项满分的成绩,硬生生把武状元也收入了囊中。

文武双状元加身,郑冠一下就成了长安最靓的仔,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出将入相”,开启传奇仕途。

可现实却泼了冷水:他先被封了个正九品的校书郎,说白了就是文献校对员,跟现在的图书管理员差不多;熬了十几年,才升到从五品的户部郎中,管管户口财税,之后就再无升迁记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1300年才出一个的奇才,为何落得“大材小用”?其实不是唐穆宗不能知人善用,而是藏着三个现实原因。

首先是“文武分途”的制度壁垒。唐朝虽有文武科举,但官场早有不成文规定:文官管政务,武将掌军事,很少有人能跨界。郑冠既懂文又懂武,反而成了“异类”——派他去打仗,文官集团不放心;让他纯管政务,又浪费了武艺韬略,干脆安排个闲职“闲置”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是他的改革主张太“狠”。郑冠在《理道策》里要削节度使兵权、严惩贪腐,这直接动了藩镇和官僚集团的蛋糕。这些势力盘根错节,唐穆宗即便欣赏他,也不敢真重用——毕竟刚登基的皇帝,还没底气跟旧势力硬碰硬,只能先把郑冠保护起来,免得他成了众矢之的。

最后是唐朝武举的“尴尬地位”。武举始于武则天时期,但一直不受重视,连“武状元”的名号都没正式确立,郭子仪当年也只算“武举高等”。朝廷选武将更看重世家背景,武举出身本就难被重用,郑冠这“文转武”的双料状元,自然更难被武将集团接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即便仕途平淡,郑冠的存在依然震撼了后世。他用一生打破了“文人弱不禁风”“武夫头脑简单”的偏见,印证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真谛——就像他说的,光有武艺不知为何而战,光有文化难在战场施展,真正的大才从来都是全面的。

注:本文内容根据《全唐文》《唐摭言》等史料及学术研究整理,聚焦“郑冠的双状元传奇与时代境遇”,客观探讨科举制度与人才发展的关系,不涉及敏感导向。若对内容解读有差异,欢迎基于史料理性交流。

来源:莫愁莫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