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几个月,没怎么长了”“出生时七八斤,现在又瘦又小”“经常醒来要吃奶,一晚上不知道几次”“我快崩溃了,白天上班,晚上还喂喂喂”约两个月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际爱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季钗的门诊,来了
“好几个月,没怎么长了”“出生时七八斤,现在又瘦又小”“经常醒来要吃奶,一晚上不知道几次”“我快崩溃了,白天上班,晚上还喂喂喂”约两个月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际爱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季钗的门诊,来了一位焦虑、疲惫的 95后宝妈美美(化名)。她是一名职业女性,在宝宝六个月大的时候返回职场,让她郁闷的是,孩子自从她返回职场,就变得“难养”了:也许因为前面都是母乳喂养,孩子虽然学会了喝配方奶,但总是喝不多,等着她晚上回去喂奶,而且好像变成了一只“小馋猫”,一晚上不知道要吃奶多少次:每1-2 小时就醒一次,还必须含着母乳才能再次入睡。就这样熬了两三个月,本以为随着辅食的添加,孩子这种情况会慢慢改善,没想到事情并不顺利。家中长辈变着花样做菠菜泥、鸡肉粥,可宝宝要么紧闭嘴巴摇头,要么含着食物不咽,一顿饭往往要耗时一个多小时,到了夜里还是跟此前一样,经常醒来要吃奶。这导致她长期睡眠不足,整个人都变得疲惫不堪。让她焦心的是,宝宝还变得越来越瘦小。出生时有七斤半的她,近两个月体重增长几乎停滞,比同龄宝宝轻了近2斤。看着朋友圈里同龄宝宝大口吃饭、体重稳步增长的照片,美美怀疑是喂养环节出了问题,或者孩子身上出现了某种微量元素缺乏,于是带着孩子跑了2家附近的医院,查了微量元素、消化系统,结果都显示正常。这位一向敏锐又有行动力的妈妈,觉得“找不到问题所在”也许正是“问题所在”。于是,果断决定带孩子到国内最好的儿童医院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看看。让她欣慰的是,此行真的帮她找到了“问题所在”。便民信息:想了解更多儿童保健相关内容10月31日下午2点,浙大儿院专家在线科普
浙大儿院儿保科专家:这是典型的“恋奶-厌食-夜醒”恶性循环有着20年临床经验的季钗主任医师,听完美美的描述,又仔细观察了孩子的进食状态和睡眠反应,很快给出了答案:“孩子不是身体出了器质性问题,而是陷入了‘恋奶 - 厌食 - 夜醒’的恶性循环。”季钗解释,这种情况在 1 岁左右的宝宝中很常见,多与家长不当的喂养和睡眠习惯有关。“很多宝妈为了让宝宝不哭、能入睡,会习惯性地用母乳或奶瓶安抚,久而久之,宝宝就把‘吸吮’和‘入睡’紧紧绑定,同时也会依赖母乳带来的安全感。”具体来说,恶性循环的形成有三个关键环节:夜间宝宝频繁醒来,家长用母乳安抚,导致宝宝在夜间摄入过多奶量,白天自然没有饥饿感,对需要咀嚼吞咽的辅食失去兴趣;白天辅食摄入不足,营养跟不上,影响生长发育,宝宝夜间又容易因饥饿或身体不适醒来;醒来后家长再次用母乳安抚,如此反复,形成 “越夜醒越恋奶,越恋奶越厌食,越厌食越长得慢” 的闭环。“孩子现在一到睡前就哭闹着要母乳,其实不是饿,而是把母乳当成了‘安眠药’;白天喂辅食时,她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因为心里清楚,就算不吃辅食,饿了也有母乳可以吃。” 季钗医生的话,让美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以为的“爱”,反而给孩子造成了困扰。这类孩子“长得慢”“经常醒”核心关键在于改变喂养与睡眠的关联“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是打破喂养和睡眠的不当关联,帮宝宝建立正确的饮食和睡眠习惯。” 季钗结合美美女儿的情况,给出了一套详细的调整方案,既专业又具可操作性,让美美重新看到了希望。1. 调整饮食习惯:把辅食放在“C 位”,奶作为补充季钗强调,1岁以后的宝宝,辅食应逐渐成为主食,奶则作为营养补充,每天奶量控制在 500ml左右即可。“很多宝妈觉得母乳有营养,就一直让宝宝以母乳为主,却忽略了辅食能提供更多元的营养,比如铁、锌、膳食纤维等,这些对宝宝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她建议每天规律喂养,尽量固定早中晚三次饭菜,每餐保证主食和荤素菜搭配进食,每次鼓励尝试20分钟,如果饭菜实在少吃,可以及时添加奶喂饱。除了三餐饭菜之外,白天还需提供三次母乳或配方奶,一般设置在主餐前的2-3小时左右,这样能保证奶和饭菜之间有一定空腹时间。”同时,季钗提醒,辅食的性状和口味也要适时调整。“1岁的宝宝已经有了一定的咀嚼能力,辅食不能再是单一的泥糊状,可以做成小块的手指食物,比如胡萝卜条、西兰花块、小肉丸等,让宝宝自己抓着吃,既能锻炼动手能力,也能激发进食兴趣。”2. 切断睡眠与吸吮关联:用新方式替代母乳安抚“要让宝宝明白,睡觉不需要依赖母乳。”季钗建议,先从调整睡前流程入手。每天睡前1小时,给宝宝洗个温水澡,换上舒适的睡衣,然后坐在床边给她读绘本、唱儿歌,营造安静温馨的睡眠氛围。睡前最后一次喂奶,要和宝宝入睡时间隔开10-15分钟。“喂完奶后,不要马上让宝宝睡觉,可以抱着她玩一会儿,或者陪她搭积木,让她知道‘喂奶’和‘睡觉’是两回事。”如果宝宝夜间醒来哭闹,不要第一时间喂奶,而是先轻轻拍她的后背,或者把她抱起来走动,用温柔的声音安抚。“刚开始宝宝可能会哭得更厉害,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一般坚持3-5天,宝宝就会逐渐适应新的安抚方式。”3. 排查潜在生理问题:给宝宝健康 “兜底”除了调整习惯,季钗还建议带宝宝做一次全面的检查,排查缺铁性贫血、出牙期牙龈肿痛等潜在生理问题。“缺铁会导致宝宝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出牙期牙龈不适也会让宝宝哭闹频繁,这些都可能加重‘恶性循环’。”她解释,1 岁左右的宝宝从母体获得的铁储备基本消耗殆尽,而辅食如果没有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很容易缺铁。“可以给宝宝吃一些猪肝泥、牛肉末、菠菜等含铁量高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按照季钗的方案调整1个多月后,美美的女儿有了明显变化:白天能主动吃小半碗辅食,夜里醒的次数减少到1次,体重也开始缓慢增长。看着女儿大口吃饭、安稳睡觉的样子,美美长舒了一口气:“终于没有那么焦虑和疲惫了,多亏了季钗医生,让我找到了正确的育儿方向。”季钗提醒,每个宝宝的情况不同,调整过程中家长要根据宝宝的反应灵活调整,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强迫喂养或过度焦虑。“培养宝宝健康的饮食和睡眠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陪伴。相信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宝宝都能健康快乐成长。”供稿:儿童保健科出品:宣传中心审核:季钗采写:祝姚玲排版:林昱言 来源:糖糖育儿坊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