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队当记分员的日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3:31 1

摘要:1975年,二十五团近3万亩耕地中80%属于中低产田,主要原因是盐碱度高,土地不平整,条田落差大,地下水位高。由于排水系统设置不合理,洗盐困难,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粮食产量较低,土地效益差。

陈杰 口述 杨君 整理

上世纪70年代,我在二十五团三连工作,担任三排的记分员,同时,我还负责赶牛车,主要是拉运肥料、蔬菜、粮食、秸秆等。

1975年,二十五团近3万亩耕地中80%属于中低产田,主要原因是盐碱度高,土地不平整,条田落差大,地下水位高。由于排水系统设置不合理,洗盐困难,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粮食产量较低,土地效益差。

1976年,二十五团学习外地经验,结合本团地质条件,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条田改建,并进行工程性平整土地工作,重点以“五改”为内容,将400亩左右的大条田改建成100亩左右的小条田,将宽浅式排渠改成窄深式排渠。通过条田改造使排水畅通无阻,地下水位下降,提高治碱压盐效果,将耕地改建成稳产、高产田。

各单位的条田改建工作是在作物收获后的深秋到第二年开春期间进行的。条田改造期间,连队所有的职工、小推车、牛车,以及仅有的几台机车,全部参加条田改造工作。大家冒着寒风在忙碌的工地上,一干就是几个月。身为记分员的我,不光要将本排职工的出勤、工效记录清楚,还被领导派到工地上,当起了“编外”施工员。

团里绘制的条田改建图纸送到连队后,连队根据图纸重新测量规划出条田、林带、排渠的具体位置,再将改建任务分配到各排各班。我们排长接到任务后,将排里条田改建施工员的任务交给了我。

我每天的工作是测土方、分工段、检查质量,下班前对职工们当天的工作成绩进行验收,给连队和排里的劳动竞赛提供数据。

小条田改建后,第一年都要种植水稻压碱。水稻地的地平高低差在3~5公分,土地先粗平,再细平。我每天拿着一根1.5米长的木尺子和坎土曼,口袋里装着一个小本子和钢笔,在地里东奔西跑,来回测量、计算、检查平地质量。

条田粗平时,我用芦苇秆插在地上做成标高。转入细平后,我在每块格田内自设一个合适的标高,找上几个点就可以大致设定平面,用笔计算出土地的高低后,就可以分派工作了。职工们根据我设定的标高,将高处的土挖掉,装到小推车或牛车上,再运送到低洼处,用土将低洼处垫高填平,形成一片平整的土地。

有一天,我在二支干独六斗的一块格田测量时,发现高低差超过了50公分,平整土地的工作量比较大。给领导汇报后,连队专门调来了推土机,连长守在地边看着推土机推地。2个多小时后,那块地终于推平了,经过细平后,连长笑着说:“还是机械快,这块地可以播种了。”

条田改建期间,连队经常开展劳动竞赛,独轮车和独轮车比,牛车和牛车比,天天公布成绩,第一名的职工会得到一面小红旗的奖励。获奖的职工自豪地将红旗插在车上,那面鲜艳的红旗在寒风凛冽的工地上特别醒目,也特别让人羡慕。看着那面红旗,大家干活时更卖力了,速度更快了。随着条田改造工作的推进,我这名业余施工员也越干越有劲。

每年的条田改建工作结束后,连队会给工作表现突出的职工发奖,奖品是坎土曼、镰刀、毛巾等,获奖的职工特别开心、特别自豪。

1983年,二十五团条田改建及工程性平整土地工作基本完成。在全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共平整条田246个、3万余亩,累计完成土方533.29万立方米,实现了土地平整和灌、排渠系的配套,改良土地达到全团土地面积的78.5%。团场还采用了培肥地力和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及选用新品种等,粮食作物单产由1975年的151公斤提高到1983年的298.5公斤。


来源:新疆我的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