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巨成|带你看懂东北二人转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04:33 1

摘要:二人转是东北说唱表演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融合而成,属于走唱类曲艺,大概有300多年的历史。1953年4月,二人转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上正式出现,同年6月,在吉林省文联高叶提议下正式改称二人转,也叫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是东北说唱表演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融合而成,属于走唱类曲艺,大概有300多年的历史。1953年4月,二人转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上正式出现,同年6月,在吉林省文联高叶提议下正式改称二人转,也叫东北二人转。

随着赵本山走火和2002年电视剧《刘老根》的热播,东北二人转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刘老根大舞台南北联动更是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二人转热”,特别是随着许多二人转表演者在喜剧、影视中的表现二人转名声大震,但其中也引发争议与思考,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有一点自己的拙见。

(一)传统二人转与现代二人转

笔者把二人转划分为传统二人转与现代二人转,主要是以时间和表演形式划分的。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节点,之前为传统二人转,之后为现代二人转。

传统二人转表演的场所主要在民间,如家庭喜事的堂会、公园、小剧场等,新中国之后有剧场,以及村、街道组织,还有组织一些比赛、汇演等。

现代二人转除传统二人转表演场所外,增加了各种媒介,传播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现代二人转与传统二人转有很大的差别。

传统二人转以表演折子戏为主,一些名段如:《罗成算卦》《祝九红吊孝》《韩琪杀庙》《楼台会》《十八相送》《张雁休妻》《西厢听琴》《西厢观画》《三请樊梨花》《回杯记》《马前泼水》《冯臣卖妻》《猪八戒拱地》等,有完整的情节,反映一定的思想。小帽也必不可少,如:《小拜年》《月牙五更》《茉莉花》《张生游寺》《对花》《采茶》《放风筝》等,同时也加杂些说口,插科打诨,逗观众一笑。

而现在媒体上看到的二人转顶多是个小帽,很少有成本大套的折子戏了,更多的以说口为主。

其实,现代二人转的这种变化,十分不利于二人转这门艺术的发展,使二人转走上了岐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两个原因,一是观众的原因,如今社会节奏快,特别是年轻人没有耐心去观赏长篇的戏曲。二是演员的原因,二人转演员大多是以二人转为载体,用最短的节目表现自己,从而向影视、小品等转型,很少有坚守这片阵地的,所以研究不深不透,长此下去,传统的东西逐渐失传,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二)传统二人转为什么受到喜爱?

东北地区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这不是夸张,足以表达这里的民众对二人转的热爱之情。

二人转能够受以如此的欢迎,主要有几下原因:

1.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二人转能在东北流传与这里的文化基础有关,过去,东北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贫乏。文革期间,各村组织文艺宣传队,演出思想固定节目,公社电影放映队几十个村子轮番放映八大样板戏,这些演出都受条件的限制。那时的二人转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且表演内容老百姓喜闻乐见,互动性强,非常受欢迎。

2.是知识来源的重要渠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东北地区广播还没普及,更不用说电视了,广大农村在八十年代中期才有个别农民家有黑白电视机,影像效果非常差。当时文化传播主要靠民间艺术人,唱二人转的、说大鼓书的。在这些演绎中接受忠(爱国主义)奸、善良与美丑,一些朴素的思想通过这种形式在百姓中传播。通过艺人惟妙惟肖的表演,将其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比如好人终有好报,忠臣流芳百世,奸臣留下千古骂名,包办婚姻终酿苦果等等,这些东西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非常有好处。

3.表演精彩,有吸引力。二人转表演活泼,其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过去以插科打浑为主,现在近似于小品表演;“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也有些演员做些杂技动作,而现在表演的“绝活”就更多了,除传统的杂技外增加了模仿等。

4.是文化与人际交往的需求。二人转的演出白天和夜晚都可以,而且演起来有时演上一天,演员换班吃饭但戏不停,所以看起来十分过瘾。演出现场更是热闹,没开演前几个小时各家的孩子便拿着小板凳占地盘,有的用木棍画界。现场有许多做小买卖的,看戏人有的排坐在土墙上,有的挂在树上。更有姑娘小伙们,个个精心地打扮,他们有时不太注意台上唱什么,而是想通过这个机会寻找意中人。

二人转的演出讲究互动,观众喜欢什么台上就唱什么,有的戏瘾大的就跟着唱。唱到精彩之处便赢得满堂喝彩,真是令人痛快。每到此时,人们便忘记了往日的辛劳与烦恼,仿佛处在快乐的天堂!

5.场地条件要求不高。演出一般是在村中一宽阔地带,搭上戏台子,戏台多是把村里的农用车的车厢打开,用木头固定,四周和顶盖用塑料布围上防雨,还有条件差一点的村子索性就在村中的粪堆上表演。

6.有求雨之说。东北地区十年九旱,当地农民种完了地就盼着下雨,这时闲着没事,有些爱看热闹的人便鼓动村干部以“求雨”为名,组织二人转演出。

(三)二人转将何去何从?

谈到二人转未来的发展,笔者感到任重道远,制约发展的问题多多,不容易解决,前景堪忧。

1.影响力、竞争力偏弱。文艺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主体,这就需要有竞争力,失去了竞争谈纯文化的情怀是没有生命力的。要谋求发展,就必须提高市场竞争力。

然而,从近二三十年二人转发展的实践看到,无论是在戏曲方面,还是在曲艺领域,二人转都不占优势。演绎二人转的一伙人通过二人转的形式成功转型,在各大舞台抛头露面,甚至大红大紫,其实对二人转本身的发展没有大的推动,没有出现更多让观众喜爱和铭记的段子。

2.创作和表演人才后继无人。近二十年来,新作品非常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就几部,如《墙里墙外》《麻将豆腐》,究其原因就是创作人才或者说专业创作人才的缺乏。

相对创作人才,表演人才稍好些,但也不乐观。如今有学习二人转意愿的孩子非常少,一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二人转不是正经行档,二是市场的影响,即使唱出来了收入也不稳定。前两年艺人路小波在五常开了个二人转学校,庆典隆隆烈烈、人山人海,但一个学生也没有招上来,只好作罢。

3.机制体制问题较大。如今,体制内的文艺团体基本不以二人转为主要培养方向,多是民间组织和个人收徒方式,这就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随着老艺人的离去,传统大戏逐渐失传,少数非遗传承人仍在坚持,但也是强弩之末。目前的现状就是传统传不下,创新创不来。

(四)建议

东北的二人转虽然是带有东北地方色彩的艺术门类,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传承与发展。日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传承与发展,仅靠几个非遗传承人和民间小团体力量显然是不足的,必须引起文化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东北三省的文化部门,要建立二人转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创作和表演人才的持续输出,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创新内容,与时俱进,给二人转增添现代元素。

这项工作带有抢救色彩,刻不容缓,关键问题就是政府部门要高度认识,下力气把工作抓起来,克服一切困难,否则,非遗就会变成“废遗”了。

作者简介

高巨成 中共党员 本科学历 教授级高级政工师,1983年10月入伍,68军炮兵第十师三十二团、16集团军炮兵旅战士,1986年考入沈阳炮兵学院,1988年到23集团军炮兵指挥连任排长、副连长,1994年任黑龙江省双拥办干事,1997年转业到哈尔滨银行,任哈尔滨地方金融学会编辑、副秘书长、《金融视角》执行主编、驻村第一书记。曾兼任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报刊协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市新闻出版协会副秘书长,本人酷爱新闻写作,笔耕不辍,在报刊等媒体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编撰书刊120余册。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