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步入深秋,极端冷暖事件在我国中东部轮番上演。在10月中上旬期间,副热带高压势力依旧维持偏强,异常西伸并控制我国偏北地区,江南中东部、华南地区出现大范围酷热或高温天气,江南地区均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达4~6°C,局部偏高达8°C或以上。
① 极端暖事件
步入深秋,极端冷暖事件在我国中东部轮番上演。在10月中上旬期间,副热带高压势力依旧维持偏强,异常西伸并控制我国偏北地区,江南中东部、华南地区出现大范围酷热或高温天气,江南地区均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达4~6°C,局部偏高达8°C或以上。
② 极端冷事件
10月中旬后期,下半年以来最强冷空气影响我国,蒙古高压势力曾多次达到1060hPa或以上。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剧烈降温天气,大幅推进南方入秋进程,广东-广州于10月21日早早入秋,较常年同期偏早达18天,曾于10月23日清晨录得过程最低气温仅14.3°C,创下今年入秋以来新低。而在10月下旬冷空气维持活跃,我国中东部转为明显偏冷,北方地区偏低尤为显著,局部偏低达6°C或以上。
① ENSO状态
中东太平洋维持近半年的冷中状态如今仍未结束,且在近期赤道东风新一轮爆发性增强(ewb)的背景下,继续负相位发展,Nino 3.4关键海区海温距平已于10月下旬初正式跌破-1.0°C阈值,预料今年深秋-前冬阶段将出现拉尼娜事件,并有较大概率会在年末迎来峰值,而后进入衰减期。
近期在较为活跃的赤道罗斯贝波(ER)干扰下,东太平洋低空东风偶有被西风逆转,SOI较前期有明显下跌,预示拉尼娜发展放缓。随着未来MJO季节性东传并于11月在西太及周边洋区维持较长一段时间,中东太平洋热带海域低空信风还将维持明显偏强,拉尼娜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中东太平洋热带海域海温将加速下跌。
② 太平洋年际代震荡(PDO)
在1997/98年东部型(EP)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后,PDO正式进入负位相大周期,仅在21世纪10年代中期明显且短暂回升又显著下跌。21世纪20年代以来PDO从未出现正相位情况,在今年7月盛夏期间,PDO跌破历史低位,NOAA实况监测该月PDO指数跌-4.0°C,不仅是21世纪以来的最低纪录,也打破自1854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低值。近年来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且极端偏高为PDO负位相做出相当贡献,并已成为新常态。
③ 欧亚大陆积雪
10月下旬以来,我国青藏高原在多轮雨雪过程的轮番影响下,高原积雪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高原东部偏多较为显著;而乌拉尔山脉附近积雪出现大片负距平,利于后续乌脊发展。深秋高原积雪偏多将透过陆-气反馈机制影响冬季大气环流,积雪偏多地区反射大量阳光,潜热释放显著减小,间接冷却高层大气,位势易偏低。深秋-前冬高原积雪偏多,的确可以作为南支增强信号,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印度洋偶极子(IOD)位相应是更为关键的影响因子。
④ 北极海冰
夏末-秋初,北极海冰维持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状态达28%左右,在靠近美国阿拉斯加波弗特海一侧偏少尤为显著。即使在进入10月后北极海冰有明显恢复,但仍然难以达到气候态(81-10)平均水平,喀拉海-拉普捷夫海等海区非但显著偏少、甚至无明显海冰覆盖。而在深秋前半段,乌拉尔山脉至新地岛附近依旧偏向暖脊控制,该区海冰较难得到很好恢复。
⑤ 北极涛动(AO)
根据今年秋季北极海冰分布情况,今年冬季中后期乌拉尔山脉附近暖脊较为活跃,易导致AO频繁负相位发展,北半球环流经向度加大,冷空气南下更为频繁,单海冰分布及AO趋势双因子来看,利于我国东部沿海小幅偏冷。
NOAA AO 实况监测及中期预报
⑥ 印度洋偶极子(IOD)
进入秋季,TIOD持续且加速下跌,最新监测显示IOD指数已跌破-1.6°C,将对我国中东部深秋-前冬阶段水汽输送造成显著影响,ENSO与TIOD在前冬末至后冬有明显转正信号,拉尼娜进入衰减期。
⑦ 全球变暖
上述众多因子之外,全球变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今年盛夏全球均温虽较2024年有明显回落,但仍然维持在历史高位,在此背景下我国出现全国性冷冬事件的概率已是甚低,今年冬季也不在例外,但区域性、阶段性极端冷事件的概率也在增加。
① 深秋-前冬热带气旋展望
中短期信号来看,FNV3系集持续给出强烈台风信号,且有不少成员支持后续存在多个高强度系统。在关岛南侧菲律宾以东热带海域已存在热带扰动发展,后续将加强为台风“海鸥”,路径平西,移向我国南海中南部海域,靠近越南东部沿岸,其移动路径已高度明确,但其巅峰强度仍存在相当变数,对我国华南沿海构成直接威胁的可能性不大。
活跃且持续增强的MJO湿区季节性东传,其正逐渐远离海洋性大陆,移向西太平洋海域上空,并会在该区停滞/缓慢移动,停留较长一段时间,海洋性大陆-西太平洋低纬海域低空将转为持续且显著西风距平。MJO湿区最晚可能会在11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初才迟迟远离远离西太,本轮西太活跃期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届时将有多个热带系统生成,将有部分高/较高强度热带气旋进入我国南海,其外围环流将对华南沿海造成一定影响。展望前冬阶段,随着北半球大气环流彻底向冬季型转变,低纬海域环境显著转差,较难有热带气旋生成。
② 亚洲环流态展望
深秋期间,在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发展的大气环流响应下,整体环流"西高东低"趋势愈发明显。而北西北太中纬洋区及我国东部海域在下垫面海温异常偏高的背景下,位势较常年同期小幅偏高,虽然在此背景下有利于我国中东部水汽输送,但在总体大气环流响应,东亚大槽明显偏强、东亚冬季风偏强的背景下,作用甚微,干暖将会成为深秋的主旋律。
TCC最新报也表明在深秋时期亚洲中高纬环流态也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分布,暖干趋势明显。
TCC 11月北半球整月500hPa位势距平
EPS周报时效已进入前冬中期阶段,未见有显著、异常偏强的东亚大槽,亚洲环流态偏向"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即大致"西北高东南低"分布,预示该时期冷空气较为活跃,新地岛附近位势有转接近常年或偏低趋势,而东亚中高纬地区位势普遍偏高。
③ 寒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要素展望
前文所提及的初秋欧亚大陆积雪,也将开始逐渐透过陆-气反馈机制影响环流,影响主要体现在乌拉尔山脉至新地岛附近暖脊势力明显偏强,蒙古高原西部积雪偏多,导致该区位势较常年同期小幅偏低,利于新疆涡活动,而新疆涡同样作为下游地区重要频散源,其也将间接、阶段性增强南支西风槽,利于我国中东部水汽输送,北方阶段性强/较强雨雪过程必然少不了。
今年深秋-前冬阶段,中东太平洋拉尼娜、-TIOD事件发展,将对我国中东部水汽输送造成负面且显著影响。而在我国东部海域至日本海乃至是整个西北太中纬高温异常偏高的背景下,不利于副高减弱,我国东部近岸海域位势异偏高,将改善我国中东部水汽输送,但其贡献相对有限。
10月下旬青藏高原中东部及南部在多轮降雪过程持续影响下,该区积雪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利于南支西风槽阶段性活跃,我国中东部水汽输送情况较去年有所改善,再因应乌拉尔山脉至新地岛附近暖脊偏强、AO易频繁负相位发展,导致冷空气更为频繁南下,拉低我国中东部均温的同时,阶段性大范围较强雨雪过程值得关注,但降水总量依旧、尤其是南方地区必然是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少。
今年冬季全国整季出现中弱暖冬概率较大,予全国而言,前冬较深秋更为偏暖,我国北方及高原偏暖较明显,华南、西南整体接近常年同期或小幅偏低;降水也总体呈典型"北多南少"分布,深秋华南沿海降水小幅偏多,其余南方大部显著偏少,高原东南部降水维持偏多,进入前冬后转为显著偏少,后期西北、东北降水逐渐增多,黄河以南大部降水明显偏少,南方尤为显著。
来源:坤坤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