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十月,57岁的我决定开始跑步。那时从未想过,一年后的自己不仅能完成半程马拉松,还能在襄阳马拉松的赛场上刷新个人最好成绩。从5月18日第一个半马,随后每周跑一次半马,到10月19日参赛共完成23个半马,这一年的奔跑让我感慨良多。今天写下这10点感悟,与各位跑
开篇的话
去年十月,57岁的我决定开始跑步。那时从未想过,一年后的自己不仅能完成半程马拉松,还能在襄阳马拉松的赛场上刷新个人最好成绩。从5月18日第一个半马,随后每周跑一次半马,到10月19日参赛共完成23个半马,这一年的奔跑让我感慨良多。今天写下这10点感悟,与各位跑友交流。
曾经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马拉松遥不可及。如今完成23个半马后,我确信:人的潜能远超自己想象。跑步首先要有想跑的念头,有了这个念头,遇到契机就会行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对跑步的认知。身边人常说"跑步伤膝",但《跑步觉醒:飞奔吧!》一书中就列举了许多关于跑步的谣言。真假需要自己去验证,而不是人云亦云。
张《跑步治愈》这个书名起得很好。这一年来,跑步确实治愈了我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科学上讲,跑步产生的内啡肽让人快乐;从心理上说,完成一个个目标带来的成就感无可替代。每当我心情烦闷时,穿上跑鞋出去跑一跑,负面情绪很快就消散了,心胸也开阔起来。
长期跑步让我的身体系统得到整体改善。呼吸系统更强健,一年来从未感冒;消化系统也更好了,吃什么都香。具体数据来说:最大摄氧量从28提升到42;静息心率从60以上降到55左右;睡眠评分常超80分;体重稳定在66公斤。这些变化,都是跑步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23次半马,每次的数据和感受都不同。最快的一次在比赛中"破2",最慢的要两个半小时;配速从7分31秒到5分42秒;平均心率从137到171。身体的感受更是丰富:有时兴奋,有时纠结,有时舒畅,有时劳累。每一次长跑,都是与身体的一次真诚对话。
这23次半马,我跑过三条不同路线:一次在雨中往返汉江大堤(3.8公里),一次沿着襄阳马拉松赛道,其余21次都在汉江大堤(10.50公里)往返。春夏秋冬,晴雨雾雪,高温寒冷,每次奔跑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同的城市气息。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美妙至极。
六、参赛:全新的体验
在完成22个半马后,我补签参加了2025襄阳马拉松。虽然缺乏经验,却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手表记录还破了2小时,达到半马大众二级选手标准。更重要的是,从以往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亲身感受了一座城市为马拉松沸腾的热情。2.2万名跑者,沿途的啦啦队、文化展示和志愿者,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马拉松的魅力。
七、学习:知识照亮前路
这一年,我研读了13本跑步书籍。从《当我谈跑步时》到《跑步觉醒》,这些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地提升了我的跑步知识。不仅学会了如何跑步,还拓展了运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跑步需要学习,知识让奔跑更安全、更持久。
八、进阶:从简单到不简单
跑步入门确实简单,人人都会。但想要跑得远、跑得久,就需要付出努力。长跑需要耐力,坚持需要毅力。如果要参加马拉松,更需要系统训练、专业知识和合适装备。跑步这件事,入门容易,精通却需要用心。
起初我穿着普通运动鞋就跑,随着跑量增加,开始出现不适。后来在跑友建议下买了专业跑鞋,舒适性和安全性明显提升。接着添置了专业跑步内裤、运动T恤和冰巾。合适的装备不是矫情,而是对身体的必要保护。
在跑步之余,我常年坚持户外游泳、练习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还用哑铃进行力量训练。这些运动相辅相成,可能正是这样的综合锻炼,为我的跑步打下了良好基础。
写在最后
记得我在连续10周跑完10个半马后,于7月28日写了《57岁大叔,10周连刷10个半马,有10点切身体会写出来,请朋友们评点》发布在头条,有网友调侃:"10次半马十点体会,100次半马是不是100点体会?"如今完成23个半马再写感悟,不过是记录一个普通跑者的真实心声。每个人的跑步旅程都是独特的,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快乐。
欢迎各位跑友交流指点!
附录2:阅读书单1. 《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些什么:我的跑步日记》(廖新波 著)
2.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春树 著)
3. 《12周科学跑步指南》(丹尼尔·福特 著)
4. 《科学跑步:晨跑与夜跑》(夏志琴 著)
5. 《跑步治愈》 (张展辉 著)
6. 《我烦死跑步了,我爱死跑步了!》 (马修·因曼 著)
7. 《天生就会跑》(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 著)
8. 《开始跑步吧》 (中野·詹姆士·修一 著)
9. 《医师跑者的智慧》 (北京医师跑团 著)
10.《无伤跑法》(戴剑松 郑家轩 著)
11.《无伤跑法2》 (戴剑松 郑家轩 著)
12.《天生就会跑2.0》 (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 著)
13.《跑步觉醒:飞奔吧!》(陈好 著)
来源:aaa体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