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6月龄宝宝是重型β地中海贫血,必须定期输注红细胞,保障生长发育接近正常并防止骨骼病变,后续评估有明显铁过载时加用铁螯合剂……”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喀地一院”)儿内三科病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蔡耘教授俯身病床前,正为当地医护人员细致讲
本报讯(文/通讯员 艾克帕尔江·艾尼瓦尔 田涛 记者 张倩倩 图/医院提供)
“这个6月龄宝宝是重型β地中海贫血,必须定期输注红细胞,保障生长发育接近正常并防止骨骼病变,后续评估有明显铁过载时加用铁螯合剂……”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喀地一院”)儿内三科病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蔡耘教授俯身病床前,正为当地医护人员细致讲解诊疗要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蔡耘教授带教查房
近日,作为“广东省名医进疆工程”专家,蔡耘时隔一年重返喀什。从白天到深夜,她一直在病区忙碌,续写着粤喀医疗帮扶的深厚情谊。
不同于常规专家会诊,蔡耘此次带来的是“扎根病房”的承诺。踏入科室后,她的身影便穿梭在儿内三科的各个病房:俯身细致查看患儿体征,逐页翻阅病历资料,连检验单上细微的数据差异都不放过。“要根据化疗期孩子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准确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儿科诊疗要多‘察言观色’,孩子的哭声、表情都是病情信号”……她用临床实例拆解专业知识,避开晦涩术语,让在场医护人员听得懂、用得上。
翻阅病历资料
专题授课
专题授课
上午查房结束,蔡耘顾不上休息,又在医生办公室结合自身丰富临床经验开启《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的管理》专题授课,还特意对照科室近期病例,手把手指导诊疗方案优化。“现在科里血液肿瘤专科病人比去年多了,大家对白血病、淋巴瘤的诊疗流程更熟练,处理并发症也更有章法。”看到科室进步,蔡耘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蔡耘解答患者疑问
午餐时分,蔡耘和喀地一院儿内三科的医护人员围坐在休息室里,手边是简单的盒饭,话题却始终没离开患儿:“7床白血病患儿的营养支持方案,下午得再细化下”“消化病区的小患者腹泻、呕吐有没有好转”……短暂休整后,她又快步走进了病房。
蔡耘查房
得知一位血液肿瘤患儿因治疗周期长而情绪低落,蔡耘特意停下脚步,蹲在病床前轻声安抚:“咱们一起加油,很快就能出院回家休养了。”孩子眼中重新亮起的光芒,让家属红了眼眶。
“我曾3次前往塔什库尔干县义诊,既见证过当地自然环境的艰苦,也深知群众对优质医疗的迫切渴求。而边疆军民坚守岗位、爱国戍边的精神,更让我深受触动——我也想为这里的群众多做点实事。”这份炽热的援疆情怀,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她的家庭:儿子曾在她援疆期间赴喀什探亲,被母亲与科室同事扎根边疆、服务群众的热忱深深打动。今年,他成功考取援疆项目硕士研究生,即将成为援疆队伍的新鲜血液。
“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也是他要去探索的道路。”谈及儿子,蔡耘脸上满是欣慰,“希望他能借着援疆项目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从广东援疆专家的躬身践行,到“援疆研究生”的接续前行,这份跨越两代人的援疆热忱,让“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看得见、触得到的具体行动。
“支撑我一次次奔赴边疆的,既是身为援疆医生的责任担当,更有那份难以忘怀的民族情、同事情、援友情与病友情。”回顾援疆历程,蔡耘的话语虽朴实,却透着一份笃定的坚定。
业务培训
如今,她早已为后续帮扶谋定了方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已在喀地一院儿内二科落地专家工作室;后续还将与儿内三科定期开展线上疑难病例讨论、业务培训,让优质医疗资源借由“云端”持续下沉,让这份帮扶从“一时之举”真正延伸为“长久之效”。
夜幕降临,病房里的灯光渐渐柔和下来,蔡耘却仍带领科室医护复盘当天的疑难病例,对每一例的后续诊疗计划都逐一推敲、敲定。直到深夜,最后一份诊疗方案确定,她才轻轻舒展了布满疲惫的身躯。暮色已深,走出科室时的她才看到医患沟通群里,家属们的感谢早已刷屏:“有蔡主任这样的好医生,我们心里特别踏实!”“谢谢广东来的专家,真是给了孩子更多希望!”
蔡耘的一天,是广东援疆医疗队伍的缩影;而她与儿子跨越两代的援疆热忱,更让粤喀同心的情谊绵延生长,激励着更多人以专业与热爱,守护边疆患儿健康,助力边疆医疗事业发展。
来源:健康新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