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盘棋的下法,外人看着费解,甚至觉得有点多余,可局内人心里跟明镜似的,每一步都踩在国运的节点上。
全世界的粮商和农民都想搞明白一件事:一个能把自己十几亿人喂得饱饱的国家,为什么还要满世界“扫货”买粮食?
这盘棋的下法,外人看着费解,甚至觉得有点多余,可局内人心里跟明镜似的,每一步都踩在国运的节点上。
这盘棋,有时候摆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时候又挪到了唇枪舌剑的谈判桌。
咱们先把时间拨回到二十一世纪初那会儿。
中国的码头一天比一天忙,拉着东南亚大米的万吨巨轮,一艘接一艘地靠岸。
可怪事也跟着来了。
跑在金丽温高速上的一辆大货车,拉着三十吨大米,走着走着,车厢里居然冒起了黑烟,火灭了之后一看,好家伙,不少米粒都给烧成了“爆米花”。
这事儿还不止一回,后来在湖南、贵州,拉大米的货车“自燃”的新闻隔三差五就能听到。
一些外国媒体就拿着这事大做文章,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瞧,他们的大米质量不行,自己都能着火。
比车上着火更悬的,是水里的事。
二零零四年,湖南岳阳的江面上,一艘装着一百二十吨大米的货船,眼瞅着就要靠岸了,船身毫无征兆地猛地一斜,哗啦一下,整船的米全都倒进了江里,船老大和货主站在岸边,心都凉了。
那阵子,风言风语就起来了,说“船员技术太差”、“中国的航运不靠谱”,什么难听的话都有。
可这些看着神乎其神的“事故”,背后哪有什么玄机,全是硬邦邦的物理规律在作祟。
先说那“大米自燃”。
大米这东西,成分主要是淀粉,特别能吸水。
在东南亚那种又湿又热的地方装船,米粒本身就带着一身水汽。
几万吨大米挤在一个密不透风的船舱里,随着船在海上晃荡,米粒之间互相摩擦、挤压,里头的热量就一个劲儿地往上蹿。
这热量要是散不出去,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淀粉自己就着了。
这跟大米是哪国产的没关系,只要是散装粮食长途运输,都得防着这一手。
再说那翻船的事,就更不是什么操作失误了。
行船的人管这叫“自由液面效应”。
你想想,几万吨散装大米堆在船舱里,它不像石头那样稳当,倒更像一舱的液体。
船在海上遇到风浪,稍微一倾斜,这些“米粒流体”会瞬间滑向低的一侧,形成一股几千上万吨的推力。
这股力量是突然加上去的,就像有个巨人在船舷上猛推一把,再大的船也扛不住,一下子就给推翻了。
这不是船长技术好坏的问题,是货物特性带来的航海难题。
面对这些实打实的挑战,光是嘴上辩解没用。
中国的法子也实在:给货轮装上传感器,二十四小时盯着粮仓里的温度和湿度;运输方式也改,能用集装装的就不用散装,非要散装的,就在船舱里加装隔板,把“米海”分割成一个个“米池”,限制它们的流动。
船员也得加强培训,让他们知道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一套组合拳下来,这类事故肉眼可见地减少,那些闲言碎语自然就没了市场。
海上的风浪是自然规律,还能用技术手段去克服。
可到了国际贸易的谈判桌上,要面对的就是变幻莫测的人心和算计了。
时间快进到二零一九年,这回的主角是越南大米。
当时,中国跟越南签了一份合同,要买九百吨大米。
白纸黑字,章都盖好了。
可眼看就要交货了,越南那边却突然变卦,说要加钱。
他们的算盘打得很精:看准了中国是稳定的大买家,觉得拿捏住了,想趁机多捞一笔。
这种不讲合同、不讲信用的做法,算是碰到了钉子。
中方的回复简单直接:订单取消,这批米你们自己留着吧。
这个决定,看似只是一笔小买卖的黄了,但传递出去的信号却异常清晰:我来买你的粮食是给你面子,但我的篮子里不止你这一个鸡蛋。
中国想买粮,选择多的是。
越南这么一搞,不但钱没多赚,还在国际上把自己的信誉给搞砸了。
紧接着,中国的采购订单就飞向了巴基斯坦、缅甸这些国家,供应链一点没受影响。
这事儿就像一盆冷水,让所有人都看清了国际粮食贸易的本质。
粮食从来就不只是填饱肚子的商品,它是国家之间掰手腕的筹码。
这也让咱们自己想得更深了:明明自己家的粮仓是满的,为什么还要满世界去买粮,甚至有时候还要受这份气?
外头的人确实想不通。
中国的粮食产量,每年稳稳当当超过六点五亿吨,光是水稻和小麦这两样主食,自给率超过百分之百,意思是全中国人吃饭的口粮,自己种的就绰绰有余。
既然饭碗已经端得这么牢了,干嘛每年还花大价钱进口上亿吨的粮食?
这背后的道道,其实是一本大国才会算的“安全账”。
首先,这是一笔经济账,算的是“结构优化”。
咱进口的粮食里头,绝大多数不是直接下锅做饭的口粮,而是大豆、玉米这些,主要用来做饲料喂猪喂鸡,或者用作工业原料。
用相对便宜的国际饲料粮,就能把咱们国内最宝贵的耕地腾出来,集中力量种好水稻、小麦这些关系到饭碗根本的口粮。
这是用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来最高效地安排全国的农业生产。
其次,这是一笔民生账,算的是“品质升级”。
现在大家生活好了,不光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花样来。
想尝尝泰国香米的独特风味,或者柬埔寨茉莉香米的口感,这都是消费升级的正常需求。
通过进口这些特色优质大米,可以极大地丰富市场,让老百姓的餐桌有更多的选择。
这不是说我们自己产不出来,而是通过贸易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笔,是一笔战略账,算的是“深挖洞,广积粮”。
当今这个世界,什么黑天鹅、灰犀牛都有可能冒出来。
气候异常、局部冲突、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搅乱全球的粮食供应链。
中国持续地、有节奏地从全球进口粮食,一方面是不断补充和轮换国家的战略储备粮,让粮仓里的米永远是新的;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藏粮于外”的智慧。
适度利用全球的土地和水资源,能让咱们自己的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不至于过度开发。
这种做法,就是为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在自家饭碗之外,再备上一个甚至几个“天下粮仓”。
如今,满载着各国粮食的货轮依旧在中国港口间穿梭不息,而国内的十八亿亩耕地上,新的种子正在破土而出。
饭碗内外,皆是棋局。
参考文献:
Free-surface effect. Wärtsilä Encyclopedia of Marine Technology.
Du, Y., & Li, T. (2014). Research on the Self-Heating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Mechanism of Rice during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Journal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Reuters. (2019, October). China halts Vietnam rice imports over quality concerns, traders say.
本文旨在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杜绝任何低俗或不良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豁达夜话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