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57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怎么最近好像周围感冒的人特别多?”
“孩子班上一半都咳嗽发烧请假了。”
“我打过疫苗,还是中招了,怎么回事?”
如果你也有类似疑问,说明你感受到的流感潮,确实不是错觉。根据国家流感中心的监测数据,今年的流感季提前一个月杀到,而且主要流行毒株是传染性和致病力都较强的甲型H3N2。
这个病毒虽然不是新面孔,却比往年来得更早、更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提前?这波流感到底危险在哪里?我们又该怎么防?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次讲清楚。
照理说,北方地区的流感高峰通常出现在每年12月到次年2月,但今年刚进10月,多个城市的医院就已经排起了长队。国家流感中心的最新监测显示,南北方流感病毒阳性率均快速上升,尤其是学龄儿童中报告病例明显增多。
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过去几年因为新冠疫情,大家普遍戴口罩、减少聚集,客观上帮我们挡了不少流感病毒。结果就是,很多人这几年都没有“练过兵”,体内针对流感的抗体水平下降了。
另一方面,H3N2这个毒株本身也不容小觑,它变异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对老年人和儿童尤其“下手狠”,一旦感染,重症风险比普通感冒高出不少。
简单说,这一波流感,是“免疫力放松”碰上“病毒进攻”,自然就来势汹汹了。
不少人一开始只是轻微发热、咳嗽、乏力,就以为是“换季感冒”,但其实,流感和普通感冒不是一个级别的事。
流感发病更急、症状更重,高烧、肌肉酸痛、极度乏力几乎是标配。尤其是甲型H3N2,它不仅传播广,而且更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老年人、婴幼儿和慢性病患者中尤为常见。
根据中华医学会的统计数据,H3N2引发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B型流感病毒株。特别是一些基础病人群,感冒一开始只是低烧、咳嗽,但几天内就可能进展到肺功能衰竭。
所以,别再用“扛一扛就过去了”的心态对待流感。它不是小感冒,是实打实的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每年秋季,关于流感疫苗的争议总是如约而至:“去年打了,这次还要打吗?”、“听说病毒老变,疫苗跟不上”、“我年轻身体好,不用打吧?”
其实,这些想法不少都是误解。
首先,疫苗是“更新版”。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变异,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会根据监测数据,推荐当季疫苗的毒株组合。我们接种的疫苗,正是根据今年流行的H3N2等毒株“量身定制”的。
其次,即使感染了,也能减轻病情。疫苗不是绝对的“护身符”,但它能显著降低重症和住院风险。尤其对老人、孩子、孕妇、慢性病患者来说,打和不打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最后,疫苗越早打越好。接种后产生抗体大约需要两周时间,等到流感高峰才打,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一句话:现在就是打疫苗的“黄金窗口期”,别再犹豫了。
有人会说,“我去年接种了,但还是感冒了。”没错,疫苗保护不是100%,但它是整个防护体系里最重要的一环之一,其他的日常防护也同样关键。
戴口罩,依然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特别是在公交地铁、电梯、医院这些密闭场所,或者家里有人感冒时,戴口罩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家人。
勤洗手,别让病毒趁虚而入。流感病毒可能附着在门把手、电梯按钮、手机屏幕上,手接触后再摸脸、揉眼睛,很容易中招。洗手这件事,不能省。
室内常通风。每天开窗换气2~3次,每次15分钟以上,是最简单却最被忽视的防护动作。
日常作息规律、饮食均衡、适度锻炼,这些老生常谈的生活建议,其实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提升免疫力。有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感染流感的风险比睡够8小时的人高出4倍以上。
病毒不会挑人,但强壮的身体确实更能“扛打”。
即便做足防护,也不能100%避免感染。那万一真的发烧、咳嗽、乏力了,该怎么办?
第一时间,建议先别自己盲目吃药。确诊是否为流感,需要医生结合症状和检测判断。
如果确认为流感,医生可能会开具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好,能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同时,要多休息、多喝水,不要带病上班上学,以免传染他人。而抗生素那一套,基本无效,因为流感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
记住,流感不是必须去“扛过去”的病,合理治疗、科学护理,才能恢复得快,也不留后遗症。
流感不会选人,但我们可以选择怎么应对它。这不只是一个人的健康问题,更是整个社区、家庭的共同防线。
别等发烧了才想起疫苗,别等孩子病倒了才后悔没戴口罩。防护这件事,做得早,做得细,才能让病毒无处可钻。
今年的流感季虽然提前,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稍加注意,也完全可以稳稳地渡过去。
参考资料:
国家流感中心. 中国流感监测周报(2025年第42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疫苗接种技术指南(2025-2026)》
中华预防医学会《流感防控专家共识(2024年修订版)》
来源:李木子健康
